导 航
楼主: 美食者

[公告互动]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11:38: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制造2025” 泉州在路上

2017年06月05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福建-海峡西岸
  
        从“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试点,到全国第二个、福建省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有着“中国民营经济大市”之称的福建泉州市,一直在探索。

  对泉州而言,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是个系统工程。2017年3月底,泉州市政府首次正式对外发布《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泉州市市长康涛在解读该方案时表示,泉州将大规模推进传统产业数控化与智能化改造、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轻工装备产业基地和跨区域协同合作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智造”加快

  多年来,泉州始终专注实体经济。从技术研发到推广应用,从产业培育到平台建设、政策保障,泉州智能制造的脚步不断加快,全市90%以上制造企业“触网”。

  目前,泉州共有1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工程,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四成。据统计,这些企业平均减少劳动用工30%,国产替代进口的装备降低了50%的成本,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40%。

  近年来引发热议的智能马桶,是折射中国制造、智能制造的一个窗口。九牧厨卫自主研发应用的陶瓷智能生产设备一经投用,生产马桶从注浆到胚体成型的时间从原来的8小时缩减到30分钟,产品合格率从68%提升到96%。

  九牧厨卫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项拥有100多项专利的智能马桶技术并不输给国外,而且更适合国内的卫浴使用环境,正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

  作为泉州纺织行业的“元老”之一,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明感慨良多。“以前想要卖100万件衣服,只是个效率的问题。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从生产的流程到智能化都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要了解100万穿你衣服的人,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两年前,基于网络协同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海天”打造了纺织服装时尚梦工厂,构建起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纺织服装供应链体系,实现按需生产,有效解决了纺织服装业高库存的问题,2016年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根据《实施方案》,泉州将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为发展方向,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并以创新、政策、载体和项目为支撑,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王启明坦言,“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希望借助泉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的契机,在保持原有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打通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屏障,实现企业真正的转型。”

  飞越海峡的合作

  伴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两岸合作浪潮,越来越多台湾智能制造厂家将目光聚焦大陆市场。

  “小安,跳个舞!”3月29日,在福建南安举行的海峡两岸(闽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人才项目合作对接会现场,来自台湾的机器人研发厂商代表潘永钦唤着机器人的名字,向前来咨询的客商展示一身“本领”。

  红白配色的“小安”外型时尚,听到指令,它随着音乐开始轻轻地摆动。“小安是我一路背着从台湾‘飞’到大陆来的。”潘永钦笑着说,“小安”能够用语音控制,能行走,还兼具手机通话、上网互动学习等功能,希望借这次对接让更多有需求的大陆厂商了解“小安”。

  “小安于2015年研发成功,今年开始量产,工厂就设在大陆,主要面向大陆市场。”对接会开始不久,潘永钦就接到了一个现场订单。“对方订购了两台机器人,4月15日交货,到时我还会派技术人员过来详细讲解。”

  对接会上,除了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来自台湾的48家对接机构共带来了113个项目与70多家泉州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现场洽谈与对接。

  2016年底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泉州颇具吸引力。泉州对外发布的《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提出基本建成链接台湾海峡、服务“一带一路”的先进制造业强市,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转型升级提供地方样板。

  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展示机械手的运行视频,一边与泉州纺织企业主畅谈,台商郑顺元显得特别忙碌。作为公司智能化事业推进部副部长,他把此次对接当作对泉州乃至福建智能制造产业的一次“试水”之旅。

  “我们都知道大陆市场很大,但仍然缺乏了解。”郑顺元说,通过和大陆企业面对面的交流谈话,才能更客观了解当地的需求情况,也能更好地把台湾成功的经验分享过来。

  近年来,从技术研发到推广应用,从产业培育到平台建设、政策保障,泉州智能制造的脚步不断加快。在他看来,泉州是制造业大市,与台湾渊源很深,两地的合作已有“地利”“人和”,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试点的进程推进,又迎来了“天时”。

  “目前,泉州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大多面临着品质改善和人力减免的迫切形势。”郑顺元告诉记者,“回台湾后我们会汇总此次会上搜集到的信息和需求,制定一个详细的发展计划,更好地与泉州制造企业对接,促成合作。”

  “经过前期洽谈,本次活动已有75个两岸人才项目达成了对接合作意向。”中共南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连赞说,“希望通过此次对接会能够真正架起两岸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企业、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成更多项目落地,吸引更多台湾高端人才到大陆寻求发展机会,创新创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0 18: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推进会召开 周济莅泉调研并作主旨辅导报告

    泉州网6月20日讯

    18日至19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一行莅泉调研。1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推进会,周济在会上作主旨辅导报告。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院士姚建年,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院士李德群,市领导郑新聪、康涛、陈灿辉、洪自强,省科协、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有关领导和部分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参加相关活动。会上,周济、郑新聪为泉州梅洋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揭牌。

    周济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制造2025》、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三范式(层级)和中国推进智能制造三阶段四个部分入手,简要回顾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历程,并从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高度,以国家对“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要求作为对照,对泉州的试点示范建设提出指导意见。他说,“智能制造”这个概念包含了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未来最大的机会来自新兴技术和现有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中国制造2025》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十三五”阶段,我们的主要着力点一定要放在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推广普及上,放在广大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换代”上,要在整个制造行业——包括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逐个行业、逐个细分领域地推广普及,用先进实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推动中国制造行业的整体“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今后,泉州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充分激发生产者、企业家的创造热情,加大力度推广一批智能制造系统工程,未来,泉州的制造业将大有可为。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新聪感谢周济院长及各位院士专家对泉州的关心和支持,并对全市进一步推进创建工作作出部署。他指出,去年11月,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泉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这是极其难得的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自觉提升站位,扛起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加快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要致力先行先试,走在“中国制造2025”全国前列,坚定不移推进数控化、智能化改造,大力实施“百千5311”计划,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轻工装备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驱动;实施“大院大所”和“人才港湾”计划,下力气解决人才技术、创新要素历史积累不足的问题;紧抓服务制造融合和质量品牌提升,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树好“泉州制造”品牌形象。要强化尽责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项目化运作,营造良好环境,全力把试点示范建设好,不辜负工信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

    市长康涛主持会议并简要介绍我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推进情况。

    在泉期间,周济一行还先后前往嘉泰数控、九牧厨卫、任我行科技以及华宝智能科技等企业,实地调研我市智能制造发展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0 18: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一周年——泉州29项措施 全国全省首创

    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福厦泉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布局。

    消息传来,振奋人心。泉州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增添强劲的创新引擎。转眼一年过去了,爱拼敢赢的泉州人,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员工,从重点推进到全局铺开,从建章立制到成果突破,以创新和创造为支点,掀起产业转型的变革。

    加强顶层设计 率先出台实施意见

    这一年,改革创新领域推出多项政策红利,为示范区建设迈入深层次保驾护航。

    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起步、高标准推进示范区建设。2016年8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的创建目标和7项23条政策措施。同时,研究制定以《意见》为主体的“1+X”系列政策,出台涉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多个扶持政策,全面启动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此外,结合泉州实际,我市开展《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发展规划纲要》《泉州高新区争先进位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制定出台《2017年泉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共10个方面36项重点工作。

    进一步推动“数控一代”提质扩面,重点实施数控一代“百千5311”工程,即建设100条数控化生产线,推广应用1000台套机器人,改造5000台套国产数控系统,重点建成嘉泰、梅洋、华阳3条示范生产线,培养一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引进建设一批新型科研机构。

    9项首创举措 纳入全国全省推广清单

    这一年,无论在创新能力和创新质量上,泉州均作出表率。

    积极推动改革创新政策试点,围绕示范区海峡两岸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人才团队引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七大改革任务,推出29项全国、全省首创的创新举措。

    发挥泉州“民营特区”优势,出台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带动研发资金投入3亿多元。

    发挥泉州“金改区”特点,出台建立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等首创举措。利用“高新技术融资业务”,发挥政府增信资金的效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投放。

    建立“一院一策”引进创新平台机制等创新举措,通过专业化运营,已开展300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积极构建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建设44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6家)、28家市级以上孵化器(其中国家级2家),集聚创业团队514个、初创企业249个。

    值得一提的是,省科技厅已将其中9项我市首创举措纳入第一批拟向全国全省推广清单(厦门9项、福州8项),包括建设“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建立“一院一策”引进创新平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建立小微企业还贷续贷无缝对接机制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3 07:4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州制造2025共洽谈35个项目 合同投资122.5亿元

2017-07-03    来源: 泉州网

泉州制造2025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招商洽谈会在上海举行

泉州网7月3日讯

6月30日,泉州制造2025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招商洽谈会在上海举行,共有300多名上海企业家及泉籍乡亲参加。

招商洽谈会上,市直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泉州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机械装备、半导体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项目。随后,各县(市、区)相关负责人分别向与会企业家推介了各自的重点招商项目,力邀全国行业龙头企业对接洽谈、共商发展大业。

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招商洽谈会现场共洽谈项目35个,总合同投资122.5亿元。其中,15个项目现场签约。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到上海明匠智能企业总部实地洽谈招商对接,明匠工业4.0智能制造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我市,一期投资总额4亿元。此外,还有一批意向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下一阶段,我市将在此次洽谈会基础上,继续做好项目的服务对接和跟踪落实工作,力促洽谈会对接项目早落实、早开工、早投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8: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州7家新型研发机构入选首批省级方阵

激发创新源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泉州网7月10日讯

近日,省科技厅公布了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泉州市微柏工业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福建广汇龙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物联网研究院等我市7个新型研发机构入选,占全省近四分之一。

近年来,我市坚持将创新驱动摆在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战略位置,着力补强科技创新平台薄弱“短板”,实施“大院大所大平台”计划,通过引进、合作、培育、升级、扶持等各种有效方式,集聚催生了一批与产业紧密相结合、各具特色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全市拥有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泉州南洋研究院、泉州北斗开放实验室等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成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16家,集聚各类研发人员2250名(其中认定首批高层次创新创业1—5类人才876名),承担各类项目近300个。

在专业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设首个“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为实施“数控一代”和“中国制造2025”,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研究开发、咨询诊断、创意设计、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服务,打造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

目前已集聚入驻了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泉州分中心、国防科大高精度数控制造研发平台、中国航天二院智慧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等1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积极引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今年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期间,省政府已与南京大学正式签订共建框架协议,明确南京大学(福建)环保产业研究院落地泉州。未来预计将通过3—5年建设,建成3个以上省级技术研发平台,1个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泉州分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集聚一支30人以上的高层次科研团队,科技人员100名以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成果20项以上,孵化科技型企业10家以上。

在创新平台的支撑下,泉州顺势而为,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启动建设了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效应。

截至目前,泉州已有高新技术企业311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63家、省级科技型备案企业259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398家。创新型企业群体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参考指标和积极信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8: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我市加快建设步伐——
特色园区聚集效应显现


自去年6月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我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起步、高标准建设示范区,围绕国务院赋予的建设任务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一年来,泉州国家高新区和一批特色高新园区建设加快,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创新活力持续提升 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泉州国家高新区和一批特色高新园区创新活力持续提升,集成电路、光电、微波通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去年以来,“泉州芯谷”晋江园以晋华存储器为龙头项目,打造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终端应用”全产业链生态;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的南安园已完成前期工作;安溪园入驻企业16家,总投资达100多亿元,基本形成涵盖“衬底—芯片—封装—应用”的光电产业集群。

泉州高新区鲤城园微波通信产业已形成了“新材料—功能模块—通信整机—系统优化”的完整产业链,数字微波通信产业集群列入第二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之一,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福建省首个国家级联盟。

泉州高新区国际信息园建设的华东南最大高可用数据中心已开始运营,投产标准机柜总数达4600个;晋江五里高新区积极开展产业跨界融合行动,引导纺织鞋服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开拓婴童产业文创项目、一品嘉鞋服供应链项目、斯兰服贸中心项目和三六一智能穿戴项目等新业态项目,打造产业新亮点。

泉州智能装备产业园洛江园区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县(市、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已引进翰宏科技、世创机械、嘉华智能等一批智能装备企业入驻产业园。


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获农业类发明专利授权152件、国家新品种认定3项、省级新品种认定5项,创新发展领跑全国,品牌建设(138个)、大型仪器设备投入(3.18亿元)两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创新能力指数位居全国第四,被科技部认定为I类园区(创新引领区)

高新园区“争先进位”

力争总产值超1600亿元

为加快高新园区创新发展,下一步我市将开展泉州高新区“争先进位”行动,力争2017年泉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比增15%。具体措施有:

全力支持“泉州芯谷”等专业特色高新园区建设,推动泉州软件园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业集聚区;

以高新区为重点,组织实施西人马及其传感器公共检测平台项目等30个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创新建设项目;

强化高新园区创新绩效考核导向,制定《泉州高新区“一区多园”考核办法》,建立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末位淘汰、分园摘牌考核办法。

设立泉州示范区建设专项高新区奖励资金,对抓得实、成效好的园区给予奖励补助。将发展较好的专业特色高新园区纳入“拟建分园区”扶持,支持推动条件成熟的园区申报省级高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4 19: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挥平台“聚才效应” 筑造科技创新高地

泉州网7月24日讯

“新研发的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弥补了以往手工检测的缺陷,大大提高重要机械零部件的精准度和检测效率,可以帮助泉州机械产业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从放弃瑞士优越的条件,到选择扎根泉州干事创业,再到新研发出的检测系统走向市场化,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军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他的“华丽转身”,只是海内外研发人才通过产业平台集聚泉州、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人才“港湾计划”作为泉州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泉州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通过人才政策、科技政策1+1>2的扶持效应,坚持用平台引才聚智,全面推进“大院大所大平台”计划,创新引导民营资本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着力突破人才技术积累不足瓶颈,累计集聚了22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研发人才。

当前,泉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些海内外研发人才承担了近300个科研项目,有效助力产业转型,为泉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栽好“梧桐树”—— 筑造引才聚智的高端创新平台

作为制造业大市,泉州产业基础雄厚,创新人才和技术成果大有用武之地。

针对雄厚的民间资本,泉州创新引导民营骨干企业按照“政府引导、实体办院、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方式,建立新型科研机构。其中,信和新材料、泰克通讯、迪特工业设计、南方路机等一批民营企业更是直接出资参与组建新型科研机构,有效发挥了泉州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为民间资金投向科技领域、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模式创造了经验。

在新型科研机构的带动下,泉州集聚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志璋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和创新团队来泉开展创新指导和咨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期间,经过省、市、区三级的人才、科技政策叠加支持,福建省政府与南京大学达成共建框架协议,明确南京大学(福建)环保产业研究院落地泉州。根据协议,通过3年—5年建设,研究院将建成3个以上省级技术研发平台、1个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泉州分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集聚30人以上高层次科研团队及100名以上科技人员,取得20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和成果等成效。

通过引进、合作、培育、升级、扶持等各种有效方式,泉州已集聚催生了包括南京大学(福建)环保产业研究院、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在内的一大批与产业紧密相结合、各具特色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更是超百家。

引得“金凤凰”—— 科研人才承担近300个科研项目

有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的平台,泉州这棵“梧桐树”正从五湖四海引来络绎不绝的“金凤凰”。

去年,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张伟在得知母校要在泉州成立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后,放弃了国内某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产品主管职位,来到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负责机器人技术部项目研发管理工作。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他就申请了10余项专利。谈及来到泉州工作的初衷,张伟表示,“这里为我提供一个很好的项目研发平台,我能在这里找到施展才华的落脚点。”

不仅有平台支持,泉州的人才政策、科技政策对更好留住人才也很有吸引力。作为泉州地面在机器人领域首家建成并运营的研发机构,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研院现有的科研人员已达80多人,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台给人才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潜力,‘港湾计划’更为研究院吸引、留住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集聚到这里干事创业。”

与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研院更多面向国内吸引人才不同,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将引才目光瞄向了欧洲。该研究所利用平台资源和泉州人才科技政策优势,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英国雷丁大学等世界知名工科大学引进了12名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围绕“智能制造”等领域,组建现代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等10个科研团队。与此同时,装备所还组建多层次的科研梯队,建设控制工程硕士培养点,与国内外著名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形成了“带头人+科研骨干+工程师+国际专家+研究生”的科研团队体系。目前,装备所已聚集130多名科研人才,预计今年规模将发展到150人以上。

产学研用结合—— 高水平项目助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去年以来,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5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009件;助力推动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提质扩面,减少劳动用工30%;新装备降低成本50%,缩短产品开发周期40%;规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每年提升近10%。

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的态势一样,泉州产业转型升级的硕果喜报频传。不但聚集了一大批科研创新人才,而且带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催生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建立了百名科研人才队伍,通过与嘉泰数控等多家企业联合研究开发3C钻攻中心+机械手、鼓轮式多主轴钻车复合机床等多个示范项目,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先后承担恒安、百宏、冠达星、华宇、茂泰、三斯达等企业生产线自动化改造项目的25个,涉及纺织、鞋业、机械、箱包、石材、食品等行业,帮助企业有效解决不少关键技术难题。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则立足泉州、辐射全省,与100多家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大批合作攻关项目顺利推进。其中,与七星电气合作开发的功率电子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了对电力设备健康状态的智能化远程监测;为晋工机械开发的工程机械智能测功系统,实现了工程机械关键核心部件自动化和多参数的定量化性能测量与控制;与本益科技合作研发的“人造石材铺料在线智能检测系统”,目前已在生产线中应用。

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加快推动引进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来泉建设智能制造合作中心、军民融合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的工作步伐,带动孵化生成一批高水平项目,服务产业加快创新转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19: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集聚人才 人才引领产业

泉州是制造业大市,已形成包括五大千亿产业在内的17个重点产业集群,经济总量连续18年领跑全省。为实现“到2021年迈进万亿元经济强市行列”目标,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以敢拼善赢著称的泉州,坚持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全面发力,正满怀激情地演绎实践“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产业”的发展新理念。

千亿产业绘图聚精英

产业是人才能够扎根的基础。当下高层次人才热衷的“去处”,无疑是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成电路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风口”。就在不久前,“2017(第十五届)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第二届晋江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晋江召开,国内外专家齐聚泉州,支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国要发展高端芯片,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在那次会议上,这样的呼声此起彼伏。如何依靠产业集聚人才?福建集成电路产业园区作为我市高起点规划建设的“泉州芯谷”的关键一环,该园区建设筹备工作组副组长王文晖向记者透露,“未来与泉州这一千亿产业相匹配的人才需求至少将达3.5万人。”

基于此,泉州市坚持用战略眼光,规划审视本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市、县两级全力擘画“产业集聚人才”的蓝图。在政策扶持上,配套出台《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战略规划纲要(2016~2025)》、《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认定标准(试行)》等一系列人才集聚政策。其中,优秀人才和优秀项目团队分别可叠加享受市县两级最高超800万元补助、3000万元扶持资金。在引才育才上,除了与福州大学共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外,更力主建设国内首个集成电路人才培训中心——芯华集成电路人才培训中心,计划10年内培训1.26万名专业人才。在配套服务上,围绕人才的衣食住行,引进树兰高端医疗,建设拔萃双语学校和大明国际学校,打造国际高端人才社区,为产业人才提供优质生活配套服务……一石激起千层浪,海内外集成电路人才蜂拥而至。仅晋华项目,就聚集了近500名高层次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人才。

视线转移至惠安,即便是石油化工这样的主导产业,同样在“新”字上不遗余力巧做文章、谋求“升级版”,让人才贴着产业走。

去年12月23日,王理、刘健、刘长坤3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牵头在中化泉州石化公司成立了国内石化行业第一家、全省首家“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聚焦科技发展,着眼中化泉州石化公司需求及石化行业目前发展问题的关键,开展科技研发项目,并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告诉更多人才——泉州石化行业有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值得你留下来!”

诚如“千人计划”专家所望,小小工作站以“星火燎原”之姿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在“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的精准引才策略下,惠安石化产业已集聚16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不乏博士、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等高层次人才。

7月上旬,一个更高大上的平台一跃而出——惠安县石化产业链科技创新联盟正式成立。“这是惠安贯彻落实泉州市委、市政府人才‘港湾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打造石化千亿产业集群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惠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许长春看来,该联盟有望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进一步整合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建立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和推动惠安县石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2020年实现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助力。

成立当天,多家石化相关企业积极加入了科技创新联盟。首届理事长、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展望未来、信心满满,“联盟将把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直接融入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和地方战略的大环境中,搭建政府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的大平台,使企业人才培养合作常态化和制度化,从而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着眼培育发展新动能、争创竞争新优势,放眼泉州,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五个超千亿产业集群,正积极引入转化国内外前沿技术,打造更多的“世界科技+泉州制造”,奋蹄迈向中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半导体等7个新产业集群也正异军突起,诸多龙头项目计划将在泉州落地生根。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良好的个人施展舞台,泉州正引凤振翅而来。

高端人才拓荒新领域

当前,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到了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如何发挥“人才引领产业”的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各地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穿行“泉州芯谷”的另一重要增长极——福建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答案在此“窥一斑而知全豹”,创新型科技人才正成为引领泉州产业科技突飞猛进的一支“生力军”。

三安光电——亚洲最大的芯片外延制造商、产能全国第二;

信达光电——中国最大LED路灯制造商;

天电光电——EMC封装品质和产量国内第一,位居世界第二;


……

在安溪湖头,小小山区镇竟藏身如此之多令人惊叹的光电明星企业,人才投身其中如鱼得水。

“大陆光电产业正处于不断攀升阶段。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产业链更完善,人才服务配套更到位,非常适合个人发展。”光电科技领军人物谢斌晖从台湾奔赴而来,带领一支由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顶尖专家组成的技术和管理团队,参与到三安光电全资子公司晶安光电的建设与科研之中,专注于蓝宝石晶体生长和切、磨、抛精细加工,短短两年时间里创造了LED蓝宝石衬底平片月产能突破200万片的奇迹,并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110件。在引领企业茁壮成长的同时,谢斌晖及其团队也收获了福建省第五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荣耀,实现了安溪县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零的突破。

同样将如炬的目光投掷于这方热土,成为新领域拓荒者的还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与福建三安集团共同发起成立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中科生物。

通过引进一批博士和科技人员致力研发攻关,中科生物建造起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10万级洁净度的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开创了福建省光生物产业的先河。借助计算机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植物工厂内的蔬菜生育不再受或很少受到自然条件制约,生长周期大幅缩短。短短一年时间里,工厂蔬菜产量不断攀升,每个月有1.2—1.5吨的生菜、小白菜、冰草等蔬菜,从“植物工厂”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以其清新洁净的品质和更为爽脆的口感赢得不少消费者的热捧。

“植物工厂的未来还将不断延伸到生物医药领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员郑延海告诉记者,通过不断研究试验,他们已经掌握了福建尖叶金线莲、安徽霍山石斛、蛇足石杉、马尾杉等一系列高附加值和濒危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可利用“植物工厂”模拟野生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并通过有效调控手段提高药用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增加经济效益。7月18日,好消息传来,历经近两个月奋战,全球最大药用植物工厂正式投入运营,十几万株金线莲苗优雅生长,短短100多天后即可成为人们的滋补佳品。

围绕向人才要创造力、转化人才生产力,中科生物还超前提出了跨越国界用才的“空中研究院”、免费供应全球科研人员使用的“公开实验室”、打通与跨国公司合作壁垒的“国际联合合作平台”等一系列“脑洞”大开的引才用才理念,努力做到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港湾计划”的引航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泉州的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必将进一步深度融合,吹响创新创业的“行军号”,奏出人才强市的最强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09: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州推动提升传统产业升级 逐步迈向中国制造业强市

发布时间: 2017-08-11 15:51:1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栗卫斌  

中国网新闻8月11日讯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制造业大市,福建省泉州市近年来步入了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泉州考察时,鼓励泉州在“中国制造2025”中走在全国前列。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组织该市实施并积极申报“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

2016年底,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泉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城市试点示范。

泉州市长康涛接受采访时表示,2016年6月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我市围绕国务院赋予的七大改革任务,按“四个一”加快推进。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创新发展“1+X”政策体系,包括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见》和10份配套文件;设立了一笔每年3亿元的专项资金;建立了推进机制。

“通过抓一批带动力强的高精尖龙头项目,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打造2-3个新的千亿高新技术产业群。包括以晋华项目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泉州“芯谷”为主要载体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还有智能装备产业链、石墨烯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同时,纺织鞋服、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等,占全市工业产值七成,是泉州经济的大盘,我们正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康涛说。

据了解,到2025年,泉州将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品牌之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典范,跻身中国制造业综合水平10强城市行列,成为中国制造业强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17: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制造二〇二五”试点示范城市泉州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李彤 2017-08-16

什么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它是高技术含量、高精密度、专门用于加工复杂曲面的机床,适用于汽车发动机加速器、人工关节等复杂曲面精密零件的加工。有人说,数控机床是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科技桂冠,那么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就是这顶桂冠上的明珠。
  
走进泉州嘉泰数控科技公司,这里的GL8—V门型立式五轴加工中心正是公司的主打装备。“我们的产品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董事长苏亚帅自豪地说。
  
嘉泰数控的创新成就,正是泉州以“数控一代”建设为抓手、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代表。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泉州既有工业底子厚的优势,也面临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压力。站在新风口,泉州于2013年启动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2015年发布实施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质量品牌提升;2016年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在先进制造业宏图展现之际,传统产业亦迸发活力。作为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泉州德化县现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生产长期采用人工加工模式,赚的是辛苦钱。”从事陶瓷生产近20年的顺美集团总经理郑鹏飞说,去年公司里多了一个新玩意,“投资100多万元,在生产线上引进了一台3D打印机。”
  
3D打印机主要用于制作产品模具。“传统模式下,模具均由手工制作,精度难以保证。一个产品往往要和订货商反复确认好几个月。”郑鹏飞说,如今模具制作实现电子化、数据化,“一款产品几个小时就能确定,精准度与效率大大提高。”
  
转型升级不但提升了产品品质,更扩宽了产品销路。如今,顺美客户包含迪士尼等国际知名企业,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公司工业产值4.27亿元,出口创汇2011万美元。
  
“我们正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抓一批带动力强的高精尖龙头项目,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打造2—3个千亿高新技术产业群。”泉州市市长康涛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18: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泉州 改革试验田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推出29项全省乃至全国首创措施,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强劲的创新引擎;

国家级“金改区”日新月异,5年实现“八个率先”“八个领先”,为实体经济源源不断注入健康血液;

国家级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有效激发“民办特区”活力;

人才“港湾计划”全面启动,提出27条政策措施健全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集聚的“雁阵效应”加快显现;

……

先行的试验田往往涌动着创新源泉。在从经济大市迈向经济强市的进程中,泉州敢拼且会拼,增创新优势,寻求新突破,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创新的活力全面融入城市转型、经济发展、载体规划、要素引进、环境构建等方方面面,正奋笔书写区域创新发展的答卷。 □本报记者 王树帆 殷斯麒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

29项措施全国全省首创

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福厦泉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布局。泉州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增添强劲的创新引擎,以创新和创造为支点,掀起产业转型的变革。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创新主体泉企在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向前。随着“中国制造2025”“数控一代”的推进,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积极引进智能化制造。作为国内第二大涤纶低弹丝生产企业,公司已从过去单纯的产品创新大踏步迈向先进生产方式的创新,成为创新的弄潮儿之一。

走进百宏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只见几十个机器人敏捷地忙碌着,一排排“丝饼”,整齐而飞快地转动,汇成一片白色的海洋。“这个车间以前人头攒动的生产场景不见了。智能化不仅节省人力,而且大大提高纺织业操作精度,工作效率至少提升60%,能耗降低20%。”公司品牌部主任陈阿斌兴奋地说。

“产学研合作最为关键。”陈阿斌说,得益于近年来在泉州落地的各类创新平台,百宏积极开展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和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对传统的生产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涤纶长丝熔体直纺数字化车间。

为了助力泉企全面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泉州积极推动改革创新政策试点,围绕示范区海峡两岸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人才团队引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七大改革任务,推出29项全国、全省首创的创新举措。

在加快智能制造改革进程方面,率先创建国内首家集成“数控一代”科技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的“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打造融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目前,“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已入驻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孵数控和智能制造企业6家,并已提供研究开发、咨询诊断、创意设计、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服务。

创新离不开人才智力支撑。为了全面引入高级创新科研院所和人才,我市建立“一院一策”引进创新平台机制,目前已引进共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建设用地、科研装备、人才引进、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一院一策”量身打造扶持优惠政策,给予平台最大限度的财政资金支配权。这些平台都在泉注册法人实体,实行理事会下的院长(所长)负责制,通过专业化运营,已开展300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省科技厅已将其中9项泉州市首创举措纳入第一批拟向全国全省推广清单(厦门9项、福州8项),包括建设“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建立“一院一策”引进创新平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建立小微企业还贷续贷无缝对接机制等。

“金改”种子五年结出硕果——

实现“八个率先”“八个领先”

今年是泉州获批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五年。历时五年,“金改”的种子已在泉州结出硕果,为实体经济输送源源不断的健康血液,累计推进实施金改项目230个、金改重点创新突破项目42个、培育金融创新示范点18个,在改革过程中实现了“八个率先”、“八个领先”。

“八个率先”中,涉及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泉州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在石狮市设立全国首个县级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创设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共担资金;在全省率先建立民间融资登记备案制度;在全省率先设立法院金融审判庭、检察院金融检察处;在全省率先设立金融工作局;在全省率先设立地方金融行业协会;泉州银行在全国率先创新无还本续贷的“无间贷”。

两年前,南安华宏石材一度陷入“企业经营资金投入到新一轮的采购中,一时抽不出资金还贷”的苦恼当中。眼看着还贷期限逼近,企业上下分外揪心。最后,正是依靠“无间贷”,企业才顺利渡过了难关。如今,这一“金改”成果已经衍生出“流水贷”“连连贷”等一批兄弟产品,带动创新小微金融产品5大系列、212项,各类创新业务累计达1000多亿元,受益企业10多万户。

“八个领先”则为当地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动力。泉州领先开展两岸跨境人民币贷款、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及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领先成为拥有全国性非银机构的地级市,兴业消费金融公司入驻泉州;晋江市、石狮市成为全国首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永春县成为全国首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达到35.26%,领先全国、全省水平;同时,逐步实现全产业链金融服务领先发展;市场化中小微企业转贷服务模式领先建立;小微企业“征信+评级+增信+授信”金融服务领先实施;买方信贷、设备按揭模式领先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成为金融助力企业发展的抓手。5年来,“泉能贷”“技改贷”“数控易贷”等金融产品接续推出,全市设备贷款超过400亿元、融资租赁超过600亿元;新兴产业、集成电路、高新技术3只基金落地运作,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达14只之多。

综改试验田激发创业热潮——

市场主体总量全省第一

“如果不是正好赶上集群注册这项政策落地,我和我同学的创业计划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施。”泉州大学生创业者刘鹏宇说道。目前他们团队已完成几项产品设计,并且顺利完成了工商登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2015年6月,继“先照后证”、“一址多照”等商事制度改革举措后,泉州综改在全省率先推行集群注册登记制,彻底解决了创业者因无传统意义住所而无法办理工商登记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集群注册并不需要提供所谓的办公场所,省去办公室租赁的费用,连注册登记也是免费的。彼时还是大三学生的刘鹏宇一得知这个消息,马上提交了登记申请,成立了无言创意家居网店,成为首批采用集群注册登记成立公司的创业者。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这样的制度满足了他们这些“零成本”创业的大学生。

2012年和2014年,泉州分别获批省级和国家级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相关改革渐次铺开。涵盖了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商事登记、行政审批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举措一项接着一项,掀起了泉州综改进程中一个又一个高潮——

作为泉州综改的一大亮点,泉州于2014年初启动商事制度改革,3年间,推出“先照后证”、“五证合一”、简易注销、集群注册、电子证照等十余项政策,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也持续强化市场监管力度。改革3年多来,全市市场主体总量接近61万,较改革之初足足翻了一番,位居全省首位,良好的改革成效也获得了国务院办公厅的表扬和肯定。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样硕果累累,在“放管服”改革领域成效显著。2016年,泉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申报材料工作,对市直42个部门721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所需的11091件申报材料逐一审核论证,探索实行申请人承诺制以及促进审批部门横向、纵向信息沟通和推动关联材料协同办理等多种方式,在市一级砍掉各类不必要的证明证照和材料900件,各县(市、区)也按部署要求取消4700件申请材料。这一工作于去年年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作为32项地方典型经验做法之一向全国推广。

人才“港湾计划”

高端创新平台

全力推进——

筑造36个

去年,得知母校要在泉州成立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后,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张伟毅然放弃国内某机械龙头企业的管理职务,来到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负责机器人技术部项目研发管理工作。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他就申请了10余项专利。

谈及来到泉州工作的初衷,张伟表示,“这里有能让我施展才华的项目研发平台。此外,泉州的人才政策也很有吸引力,特别是刚出台的人才‘港湾计划’,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集聚到这里干事创业。”

张伟所指的“港湾计划”,是指今年2月份,泉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人才“港湾计划”的若干意见》,从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机制6个方面提出27条政策措施,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以集聚实体产业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制度体系,矢志将泉州打造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

《意见》提出,立足实业兴市,突出政策叠加扶持,构筑“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发展格局,重点引进1000名以上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100个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推动人才工作由“服务支撑产业”向“引领产业发展”升级;对近三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第一至第五层次分类,市级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生活补助和工作经费,并可叠加享受各级人才政策支持。

实施人才“港湾计划”以来,我市配套出台了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认定办法、团队评审以及工作生活待遇、医疗保健、金融服务、“一站式”服务等专项制度,并组建多部门组成的服务专员队伍,提高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其中,截至7月中旬,全面启动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后,已有2361人次申报,核准公示1096人次。

“港湾计划”作为泉州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人才集聚的“雁阵效应”正加快显现。像张伟一样的科研人员,如今在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已达80多人。放眼全市,通过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等的扶持效应,泉州已集聚催生了包括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36个与产业紧密相结合、各具特色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1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州市知识产权管理和创造水平持续提升

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泉州市知识产权局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泉州市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将开展知识产权助力城市发展工程、知识产权助力产业聚合工程、知识产权助力企业发展工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等五大工程为重点,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在建设“五个泉州”中的支撑作用,全市专利创造和运用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2017年1~6月,全市专利申请21133件,占福建省总量37.7%,申请量在全省设区市排名第一;授权12393件,同比增长34.44%,增长率在福建省设区市排名第一;截至6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4749件,同比增长47.71%,增长率在福建省设区市排名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53件。2017年1~6月,全市开展贯标辅导的企业超过100家,参加贯标培训的企业及服务机构超过200家,通过贯标认证内审员考试人员超过130人,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的企业40家,占福建省78.43%,通过家数在福建省设区市排名第一。 

(泉州市知识产权局 吴贤德)

http://www.sipo.gov.cn/ztzl/ywzt ... 170816_131729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18: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成效初显

上半年技改投资比增三成

泉州网8月23日讯

今年6月,泉州全面启动“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工作。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自实施“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以来,泉州持续加快传统产业数控化、智能化进程,智能制造成果初显——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537.4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2.2%。

作为“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智能制造已成为泉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不仅组织实施了350个试点示范项目,重点培育嘉泰、黑金刚等一批智能装备龙头企业,泉州还打造了56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市级示范标杆,泉州市“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已达293个。

数控产品和智能装备的应用带动了机械装备产业的持续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泉州机械装备产业产值达785.16亿元,比增11.3%。而根据不久前实施的“百千5311”工程,泉州将在今年推广应用数字化生产线100条,生产、销售工业机器人1000台,推广应用国产数控系统5000台(套),打造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3条。

下一步泉州还将持续推进“机器换工”,继续加快“数控一代”创新成果产业转化,把实施的重点行业领域由原来的纺织鞋服、建材家居、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三大领域扩大到机械装备、食品包装、纸业印刷和工艺品制造等主要产业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08: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聚力产业转型升级 助推“泉州制造2025”迈新步

2017-08-30  来源:泉州网

“智能泉州”是“五个泉州”建设的重要方面。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深入县(市、区),走访数控和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应用机构或企业,听取了市政府和丰泽、洛江、晋江、南安等地关于“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及《泉州制造2025》实施情况的汇报。6月30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市政府办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我市“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及<泉州制造2025>实施情况的审议意见》(以下简称“审议意见”)的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与会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经过认真审议,郑重地进行投票表决。

测评结果显示“满意”,这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我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拓展融资渠道——设立18支政府投资基金

审议意见提出,要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整合统筹各项惠企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和引导效应。

按照审议意见,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全市用于“数控一代”市场推广、购置等项目补助和高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引进、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专项资金达1.4亿元。同时,推动在泉金融机构主动向上级申报将“泉州制造2025”重点企业、工业制造转型升级项目列为信贷重点支持领域,实施倾斜性扶持政策,追加安排信贷资金。截至2017年4月末,制造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798.98亿元。

为解决企业购买数控设备投资大、风险大的问题,市政府积极推广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专门对“数控一代”创新应用企业推出“泉能贷”“融易达”“技改贷”“数控易贷”等创新金融产品,设立智能装备融资租赁公司。目前,全市设立设备贷款超过400亿元、融资租赁超过600亿元。

此外,我市还设立市级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市财政累计出资4.18亿元。旗下新兴产业、集成电路、高新技术、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5支子基金落地运作,推动县(市、区)新设5支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全市累计发起设立18支政府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支持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征集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68项

审议意见提出,要强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针对技术储备不足,重点加强国产数控系统开发,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及系统集成,自动化控制和智能装备、关键智能基础件、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及转移转化等。

围绕审议意见提出的“强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去年以来,市科技部门共立项支持“数控一代”示范项目50项,累计落实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和专项补助资金3596万元。组织实施第四批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燎原计划”,去年公开征集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68项,促进技术解决方案与具体项目对接,生成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全市重点产业数控技术需求进行全面调研和论证,组织技术专家和创新团队帮助企业开展攻关。

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培养高技能人才8319名

审议意见提出,要做好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培育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使适合的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为了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并健全人才激励评价体系,加强带团队、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同时,加强制造业人才培养,今年全市共培养高技能人才8319名,其中高级工7232名,技师、高级技师1082名,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通信、纺织鞋服、石油化工、物流电商等多个领域。

推动实施三大专项行动——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1454亿元

审议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三大攻坚行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按照审议意见,我市大力推进智能制造、质量品牌、服务型制造三大专项行动计划,实现泉州制造由大变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前,“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已经由原来的纺织鞋服、装备制造、建材家居等三大领域扩大到全市各主要产业领域,截至目前,在建数字化生产线78条;生产销售国产机器人580台;推广应用国产数控系统3840台;推进建设3条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培训数控技术人才5300多人。加快推进洛江、晋江2个省级智能装备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建设,2016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1454亿元,比增13.5%。

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2016年,工业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比2015年提升2.01个百分点。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和扶持力度,对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的企业进行奖励,去年,全市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上榜企业达45家,占全省上榜总数2/3。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市99%以上制造业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去年,全市电商交易额2817亿元,增长39%;快递业务量增长45%。

坚持创新驱动——全市发明专利申请5871件

审议意见提出,要提升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

为大力推进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建设,我市设立每年3亿元的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加快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所、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

去年11月,市级财政专门统筹安排2120万元,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支持企业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实施质量品牌提质工程等四个方面出台11条激励措施。引导本地高校与我市160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战略合作关系。

去年以来,全市新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4家、市级行业技术中心14家、新型科研机构8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家、市级及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0家。去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超过70亿元,增长7.9%;全市发明专利申请5871件、授权1509件,分别增长49.1%和48.7%。

接下去,市政府将继续认真贯彻审议意见,按照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要求,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强市。

【代表声音】

打好基础固本培元

泉州市人大代表、兴业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华春

当下实体经济压力巨大,无论是大型企业或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冲击,亟须转型升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容易引发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因此,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尤为重要。

泉州民营经济活跃,还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中国工程院“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地区。建议我市出台相关规定,规范企业行为,杜绝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与此同时,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投入科研,为行业发展作贡献,引领整个市场健康发展,只有把基础打好、打牢,固本培元,才能更好地发展。

急企业所需促企业发展

泉州市人大代表、福建铁拓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希仁

泉州制造业要真正得到提升,建议出台优惠融资政策,让真正优秀、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开发市场、扩大产能。同时,鼓励“数控一代”示范企业走出去,学习先进技术,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引进先进设备。享受补贴的企业应为政府带来更多效益,并帮扶同行业的中小型企业,政府可通过产品销量、企业税收等经济指标来对企业进行考核,让龙头企业真正发挥作用。

泉州本地有很多非常有潜力的企业,亟需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市委、市政府可在政策上加强对本地优秀企业的帮扶力度,培植本土龙头企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8: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批泉州市院士工作站公布,新增9家市级院士工作站。值得一提的是,石狮展耀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成为我省第一家授牌的海外院士工作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3 06:33 , Processed in 0.052698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