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7 22: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单元:民风民俗 源远流长
(注:此单元主要介绍芜湖的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三刀和铁画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对全国的影响,故单独作为重点章节。)
芜湖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芜湖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几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二十个。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继承和弘扬芜湖的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芜湖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其节庆风俗、婚嫁习俗以及一些民间活动和餐饮习俗等,无一不是芜湖人民智慧的结晶、热爱生活的体现。
陈列内容:芜湖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相关图片和实物。风俗活动用品等。
第一小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繁昌民歌 :繁昌民歌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秧歌、舞歌、风俗礼仪歌等,一般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口耳相传,朴实无华,通俗易懂。
繁昌民歌是中国民歌艺术之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从文学的角度或音乐的角度来审视,繁昌民歌都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无为民歌:无为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无为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承载着无为人民的精神与感情的重要载体,是无为人民智慧的体现。
无为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品种齐全。“无为民歌”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此部分作为重点展示)
梨簧戏:“梨簧戏”是芜湖一带的民间戏曲,至今已有230 多年的历史。梨簧的最初演唱形式都为坐唱,因为那时唱该戏的都是盲艺人,而这一点是十分有特色的。大约在道光十年(1830),芜湖东门外伍先生与奚仁潜师徒,组成了第一个职业性的梨簧戏班子。清朝一品大员黄钺告老寓芜写《于湖竹枝词》,定名为“梨簧戏”。
南陵目连戏:南陵目连戏是学术界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主要流派之一。据县志载,明代神学家王阳明和清代文学家金圣叹曾先后来南陵观看目连戏演出。王阳明评曰:“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由此可见演出时代久远。据本县民间老艺人忆述师辈,明清时期,名伶辈出,班社应邀走遍江西、徽太及江淮之间。
广济寺庙会:广济寺位于芜湖市赭山西南麓。殿宇依山构筑,自下而上有天王殿(又称“山门”)、药师殿、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广济寺塔、地藏殿。地藏殿,两旁护以铁链。该殿是寺内最具特色的建筑,它仿照九华山的肉身宝殿式样建造,正中供奉着地藏菩萨像。
相传唐开元七年(719),24岁的新罗太子金乔觉云游中华抵芜湖,先到褐山,后到赭山,曾在此开坛 讲经说法3年,后定居九华。自唐至今,每年农历七月三十举行“地藏庙会”。广济寺的镇寺之宝是“地藏利成金印”。
八社神灯:“八社神灯”起始于光绪五年(1879),传承至今已有130年历史。是芜湖县六郎地区一项具有浓厚民俗的祈福龙文化——“八社神灯”,又名“八社龙灯”,据说当时正逢丰收之年,百姓为感谢上苍,庆祝丰盛,由咸保圩东南角八社联合组织发起,故起名“八社神灯”。
群龙朝神山:繁阳镇群龙朝神山大型民俗祭祀活动,规模宏大,分布区域极广,除本县各乡镇外,南陵县、芜湖县、铜陵县、无为县等外地龙灯也前来神圣山朝山祭祀。据传,群龙朝神山始于明洪武年间。每年正月,全县四乡八镇和周边南陵县、芜湖县、铜陵县、无为县的龙灯都纷纷前来朝山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吉祥,保佑家人身体安康,祈盼家庭人丁兴旺。几百年来,此项活动从未中断。群龙朝神山是一项融民间传说、民间信仰、民俗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其内涵十分丰富,由民间传说催生了民间信仰,由民间信仰催生了民俗祭祀活动的形成。
九连麒麟灯会:“九连麒麟灯会“始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三百多年前,繁昌县孙村镇九连村卧龙墩俞姓族人的先人闲暇之余,按照古代传说中描述的麒麟模样,结合狮子灯的制作方法,构思制做了一个外形奇特的麒麟灯,当地人又称为“四不像”。每逢春节或其他一些庆典活动,俞姓族人的先人都要举办麒麟灯会表演,祈求天下太平,期望麒麟带来丰年与美运。
十兽灯:“十兽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余年。十兽灯用竹蔑扎成,糊裱宣纸、彩色纸,再描绘各种饕餮纹饰,兽形为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犭孔、旱獭、四不像、龙等十种,另配有彩云八对。
无为渔灯:无为县民间舞蹈“鱼灯”又称“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北宋年间,包拯到陈州放粮回朝后,为大放花灯,曾普召全国各地向朝廷进贡花灯。当时无为人敬献了八条鱼(“鱼灯”),得到朝廷赞扬。就这样,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就保留下来了。我国许多舞蹈家和学者,都对无为鱼灯有高度评价。
送春:在南陵,历来都有着送春的习俗。送春,最早是指将春天尽快送到人间,使大地回春,庄稼生长,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现多指迎接春耕,预祝五谷丰登之类的意思。
从永乐皇帝年间一直到解放前夕,送春都非常盛行,建国后也有。送春者,大都来自圩乡。一般两人同行,亦有一人的,随身携带锣鼓,挨家挨户演唱送春歌。他们常以赞美之词歌颂主人,歌词内容大致是迎接春耕,预祝五谷丰登;祝贺主人四季平安,六畜兴旺之类。也有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所谓见风挂牌)。歌词都为七字一句,节奏缓慢,腔调悦耳。
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大王冲佛香传统手工技艺”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明朝的嘉靖年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另据有关专家学者追溯,其历史渊源更早,应远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了佛香的生产和制作,大王冲应是我国佛香加工发源地之一。大王冲佛香手工制作工艺独特,堪称一绝,沿江一带寺庙曾有无大王冲佛香不成寺庙之说,到了清代,大王冲佛香更是技压群芳,一枝独秀。大王冲生产的香品为纯天然佛香,其制作香粉的主要原料是山上的杂木,其传统加工技艺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大王冲制作的佛香主要有盘香、柱香、竹签香、宝塔香等多个品种,加工生产的香品不仅气味芳香,还有安神、养气、祛病等丰富的功效。
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耿福兴”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历经沧桑、百年不衰、直至今日,耿福兴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传统制作工艺,并发扬光大,小笼汤包、虾子面、酥烧饼三大件小吃制作技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