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20 11: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融合发展的技巧 光明乳业控股新西兰SynlaitMilk的故事( 2011年9月14日 )
■对于海外资源项目的并购往往比较敏感,其中涉及的经济、政策及法律障碍不少。如何科学地选择对象,绕开壁垒,规避风险,融合文化等,都需要很高的技巧
新西兰的“风吹草低见牛羊”,让中国农牧企业心驰神往。在光明乳业出击“长白云之乡”的前后,传出过几起中国企业欲在新西兰购买牧场的消息。然而,他们一一遭到新西兰外国投资办公室(OIO)的拒绝。
光明乳业为何能顺利通过OIO这一关?随着收购手续的完成,SynlaitMilk公司新的组织管理工作全面展开,中外双方的磨合是否会顺利?面对竞争激烈的乳制品市场,海外收购之后未来经营的风险大吗?
带着这一连串问题,记者采访并购案相关各方,听听他们的答案。
收购对象如何选择
在牵手光明乳业前,SynlaitMilk的“求婚者”不少,“有四五家公司与我们接触,其中也包括中国企业。”约翰·皮诺透露。
最终与光明乳业联姻,首先自然是双方战略上的认同与互补。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特别强调:“收购企业,必须看它跟你的战略方向是否一致。有些企业有了钱,搞海外收购,只要感觉好就买,不管战略方向是否一致,双方是否能协同,这是绝对错误的。”
光明乳业在这场谈判中亮出的协同能力,也让约翰·皮诺和伙伴们心服。郭本恒说:“这家企业正遇到困难,购买时就要考虑它到了我们手里应该怎么办。我们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这家企业到了我们手里会立竿见影出效果,比如,我们的输血至少可以让他们原来支付银行贷款的利息即可转为利润,有效地改善财务结构,雪中送炭,让它起死回生。”
人的素养也是合作关键。约翰·皮诺过去也经常与中国商人打交道,碰到过印象好的,也碰到过让人厌烦的,而光明乳业管理团队给他的印象是对别人很尊重,也很坦诚、很直接,说到做到,做不到的不会乱答应,而且行动不拖泥带水。“我们新西兰不大,人比较质朴,就喜欢和同样务实的人打交道。”约翰·皮诺笑道。据称,不久前,一家中国企业的收购申请被OIO拒绝,原因就是公司的控制人不具备良好的商业道德。
在这次海外并购争夺战中,光明乳业是后来者,能捷足先登,也有赖于光明乳业有备而来。郑大征说:“我们一直在寻找海外并购的机会,并与许多著名的投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和SynlaitMilk第一次接触前,我们就已经掌握了它的许多信息,与实地考察一结合,较容易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他把这个时候的SynlaitMilk比作“休克鱼”——公司的质地不错,只是因为金融危机资金转不起来。“这是千载难逢的收购机会,错过了,就不是这个价。”
光明乳业的实战经历告诉我们:“走出去”,一定要建立在企业战略基础之上,不能仅凭主观意愿一味扩张;并购一定要建立在双方坦诚相待的基础之上,选择什么企业合作实际上就是选择什么人合作。
政策壁垒如何规避
有分析家对光明乳业收购的SynlaitMilk公司股权中未包含牧场资产感到惋惜:“收购了一个加工厂而缺乏牧场,意味着并未对奶源有绝对的掌握权。”光明乳业解释:不触碰牧场,是有意为之。
新西兰是一个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对于该领域的海外投资,政府和民众的关注度自然不小。而一旦涉及到牧场,则更是敏感。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曾经说,“向后看4年、5年或者10年,我厌恶看到一天,新西兰人成了自己国家的‘租客’,如果把具有生产价值的土地卖掉了,我认为将是一种风险。”根据OIO的规定,外来投资涉及农用土地超过5公顷的,将被认为是“敏感土地”,需要由OIO审批,甚至需要将意见提交给财政部长和土地信息部长批准。海外投资者要应付这套制度,太花时间,成本太昂贵。
光明乳业的此次收购未涉及土地,因而顺利获得OIO的批准。事实上,新西兰政府对于不损害他们基本利益的海外投资还是比较支持的。在光明乳业进入SynlaitMilk而举行的剪彩仪式上,新西兰总理亲自出席并夸赞光明乳业的行动扩大了当地就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事还登上了当地报纸。
尽管此次收购的只有工厂,但是光明乳业称:“牧场属SynlaitMilk公司原股东100%控股,因此牧场的奶源依然会100%供应给光明投资的新西兰SynlaitMilk公司,不会影响奶源品质。”
光明乳业这种“绕路借道走”的办法,进退有据,或许可以为中国企业出击海外遭遇政策壁垒时,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收购价格如何考量
在光明乳业公告对SynlaitMilk的收购后,有人以明年的预期净利润为依据,算出此次收购的市盈率(PE)超过了80倍。这个价格被指“太贵”。
对此,光明乳业高管透露:此次出击,是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SynlaitMilk,将长期持有其股权,没有短期内退出的打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