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c75665

[正定新区]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千年古郡正定城-暨《中华遗产》正定专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4 14: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chutao891015


    宋祁说的,看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19: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史·宋祁》
祁字子京,与兄庠同时举进士,礼部奏祁第一,庠第三。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庠第一,而置祁第十。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别之。释褐复州军事推官。孙?#93;荐之,改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召试,授直史馆,再迁太常博士、同知礼仪院。有司言太常旧乐数增损,其声不和。诏祁同按试。李照定新乐,胡瑗铸钟磬,祁皆典之,事见《乐志》。预修《广业记》成,迁尚书工部员外郎、同修起居注、权三司度支判官。方陕西用兵,调费日蹙,上疏曰:  
兵以食为本,食以货为资,圣人一天下之具也。今左藏无积年之镪,太仓无三岁之粟,尚方冶铜匮而不发。承平如此,已自凋困,良由取之既殚、用之无度也。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财穷用褊,而欲兴师远事,诚无谋矣。能去三冗、节三费,专备西北之屯,可旷然高枕矣。  
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请断自今,僧道已受戒具者姑如旧,其他悉罢还为民,可得耕夫织妇五十余万人,一冗去矣。天下厢军不择孱小尪弱而悉刺之,才图供役,本不知兵,又且月支廪粮,岁费库帛,数口之家,不能自庇,多去而为盗贼,虽广募之,无益也。其已在籍者请勿论,其他悉驱之南亩,又得力耕者数十万,二冗去矣。国家郡县,素有定官,譬以十人为额,常以十二加之,即迁代、罪谪,随取之而有。今一官未阙,群起而逐之,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吏何得不苟进,官何得不滥除?请诏三班审官院内诸司、流内铨明立限员,以为定法。其门荫、流外、贡举等科,实置选限,稍务择人,俟有阙官,计员补吏,三冗去矣。  
何谓三费?一曰道场斋醮,无有虚日,且百司供亿,至不可赀计。彼皆以祝帝寿、奉先烈、祈民福为名,臣愚以为此主者为欺盗之计尔。陛下事天地、宗庙、社稷、百神,牺牲玉帛,使有司端委奉之、岁时荐之,足以竦明德、介多福矣,何必希屑屑之报哉?则一费节矣。二曰京师寺观,或多设徒卒,添置官府,衣粮率三倍他处。居大屋高庑,不徭不役,坐蠹齐民,其尤者也。而又自募民财,营建祠庙,虽曰不费官帑,然国与民一也,舍国取民,其伤一焉,请罢去之,则二费节矣。三曰使相节度,不隶藩要。夫节相之建,或当边镇,或临师屯,公用之设,劳众而飨宾也。今大臣罢黜,率叨恩除,坐靡邦用,莫此为甚。请自今地非边要、州无师屯者,不得建节度;已带节度,不得留近藩及京师,则三费节矣。  
臣又闻之,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陛下能躬服至俭,风示四方,衣服起居,无逾旧规,后宫锦绣珠玉,不得妄费,则天下响应,民业日丰,人心不摇,师役可举,风行电照,饮马西河。蠢尔戎首,在吾掌中矣!  
徙判盐铁勾院,同修礼书。次当知制诰,而庠方参知政事,乃以为天章阁待制,判太常礼院、国子监,改判太常寺。庠罢,祁亦出知寿州,徙陈州。还,知制诰、权同判流内铨,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留为翰林学士。提举诸司库务,数厘正弊事,增置勾当公事官,其属言利害者,皆使先禀度可否,而后议于三司,遂著为令。徙知审官院兼侍读学士。庠复知政事,罢祁翰林学士,改龙图学士、史馆修撰,修《唐书》。累迁右谏议大夫,充群牧使。庠为枢密使,祁复为翰林学士。  
景祐中,诏求直言,祁奏:“人主不断是名乱。《春秋》书:‘殒霜,不杀菽。’天威暂废,不能杀小草,犹人主不断,不能制臣下。”又谓:“与贤人谋而与不肖者断,重选大臣而轻任之,大事不图而小事急,是谓三患。”其意主于强君威,别邪正,急先务,皆切中时病。  
会进温成皇后为贵妃。故事,命妃皆发册,妃辞则罢册礼。然告在有司,必俟旨而后进。又凡制词,既授阁门宣读,学士院受而书之,送中书,结三少衔,官告院用印,乃进内。祁适当制,不俟旨,写诰不送中书,径取官告院印用之,亟封以进。后方爱幸,觊行册礼,得告大怒,掷于地。祁坐是出知许州。甫数月,复召为侍读学士、史馆修撰。祀明堂,迁给事中兼龙图阁学士。坐其子从张彦方游,出知亳州。兼集贤殿修撰。  
岁余,徙知成德军,迁尚书礼部侍郎。请弛河东、陕西马禁,又请复唐驮幕之制。居三月,徙定州,又上言: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定,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也。且契丹摇尾五十年,狼态猘心,不能无动。今垂涎定、镇,二军不战,则薄深、赵、邢、洺,直捣其虚,血吻婪进,无所顾藉。臣窃虑欲兵之强,莫如多谷与财;欲士训练,莫如善择将帅;欲人乐斗,莫如赏重罚严;欲贼顾望不敢前,莫如使镇重而定强。夫耻怯尚勇,好论事,甘得而忘死:河北之人,殆天性然。陛下少励之,不忧不战。以欲战之士,不得善将,虽斗犹负。无谷与财,虽金城汤池,其势必轻。  
今朝廷择将练卒,制财积粮,乃以陕西、河东为先,河北为后,非策也。西贼兵锐士寡,不能深入,河东天险,彼惮为寇。若河北不然,自蓟直视,势同建瓴,贼鼓而前,如行莞衽。故谋契丹者当先河北,谋河北者舍镇、定无议矣。臣愿先入谷镇、定,镇、定既充,可入谷余州。列将在陕西、河东有功状者,得迁镇、定,则镇、定重。天下久平,马益少,臣请多用步兵。夫云奔飚驰,抄后掠前,马之长也;强弩巨梃,长枪利刀,什伍相联,大呼薄战,步之长也。臣料朝廷与敌相攻,必不深入穷追,殴而去之,及境则止,此不特马而步可用矣。臣请损马益步,故马少则骑精,步多则斗健,我能用步所长,虽契丹多马,无所用之。  
夫镇、定一体也,自先帝以来为一道,帅专而兵不分,故定揕其胸,则镇捣其肋,势自然耳。今判而为二,其显显有害者,屯砦山川要险之地裂而有之,平时号令文移不能一,贼脱叩营垒,则彼此不相谋,尚肯任此责邪!请合镇、定为一路,以将相大臣领之,无事时以镇为治所,有事则迁治定,指授诸将,权一而责有归,策之上也。陛下当居安思危,熟计所长,必待事至而后图之,殆矣。  
河东马强,士习善驰突,与镇、定若表里,然东下井陉,不百里入镇、定矣。贼若深入,以河东健马佐镇、定兵,掩其惰若归者,万出万全,此一奇也。臣闻事切于用者,不可以文陈,臣所论件目繁碎,要待刀笔吏委曲可晓,臣已便俗言之,辄别上择将畜财一封,乞下枢密院、三司裁制之。  
又上《御戎论》七篇。加端明殿学士,特迁吏部侍郎、知益州。寻除三司使。右司谏吴及尝言祁在定州不治,纵家人贷公使钱数千缗,在蜀奢侈过度。既而御史中丞包拯亦言祁益部多游燕,且其兄方执政,不可任三司。乃加龙图阁学士、知郑州。《唐书》成,迁左丞,进工部尚书。以羸疾,请便医药,入判尚书都省。逾月,拜翰林学士承旨,诏遇入直,许一子主汤药。复为群牧使,寻卒。遗奏曰:“陛下享国四十年,东宫虚位,天下系望,人心未安。为社稷深计,莫若择宗室贤材,进爵亲王,为匕鬯之主。若六宫有就馆之庆,圣嗣蕃衍,则宗子降封郡王,以避正嫡,此定人心、防祸患之大计也。”  
又自为志铭及《治戒》以授其子:“三日敛,三月葬,慎无为流俗阴阳拘忌也。棺用杂木,漆其四会,三涂即止,使数十年足以腊吾骸、朽衣巾而已。毋以金铜杂物置冢中。且吾学不名家,文章仅及中人,不足垂后。为吏在良二千石下,勿请谥,勿受赠典。冢上植五株柏,坟高三尺,石翁仲他兽不得用。若等不可违命。若等兄弟十四人,惟二孺儿未仕,以此诿莒公。莒公在,若等不孤矣。”后赠尚书。  
祁兄弟皆以文学显,而祁尤能文,善议论,然清约庄重不及庠,论者以祁不至公辅,亦以此云。修《唐书》十余年,自守亳州,出入内外尝以稿自随,为列传百五十卷。预修《籍田记》、《集韵》。又撰《大乐图》二卷,文集百卷。祁所至,治事明峻,好作条教。其子遵《治戒》不请谥,久之,学士承旨张方平言祁法应得谥,谥曰景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20: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庄威武 于 2015-2-24 20:27 编辑

回复 275# 排名大师

的确是,这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宋朝的时候镇定(正定)和定州是北方的防御线。所以有此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2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寺就不该收门票,柏林禅寺就不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9: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年3月5日上午,以管长佐佐木容道长老为团长的日本临济宗天龙寺派访华团一行24人来到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北京广济寺拜访,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张琳副秘书长的热情接待。
佐佐木容道长老表示,此次日本临济宗天龙寺派访华团来华访问,是为迎接临济禅寺2016年圆寂1150周年,我们很高兴此次访华能够回到河北正定临济祖庭参拜,希望日中两国佛教弟子携起手来,为日中友好、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6 14: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8# 451006338

大佛寺是文保单位 不是宗教活动场所 所以可以收 如果是宗教活动场所的话就不会收 并有宗教局和佛教协会监督 但现在不归人家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22: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阳和楼之十二说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26日        《正定风采》樊志勇      
  承载悠久、厚重历史文化的家乡阳和楼,是正定府“镇府之巨观”及正定“九楼”之首。现将我整理、研究、考证的阳和楼十二说,谨记于此,以飨读者。
  阳和楼之“子城南门”说
  正定阳和楼传说与正定城墙特别是与城之南城门休戚相关。《正定县志》载:自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在真定(原安乐垒)置恒州,将原来的土筑城垣改为周长15华里的石砌城垣。唐朝宝应二年(763年),滹沱河水灌城,原石城坍塌。时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以土筑城,扩建后的城墙周长20华里。元代大学士杨俊民在其1357年撰写的《修阳和楼记》中写道:“世传此门为子城南门,三面无迹,岿然独存,修完古迹,以壮雄郡……”,这倒与光绪元年版《正定县志》记事中“以前旧城南门之遗址,唐朝宝应年因滹水灌城而扩大,旧城垣已拆,仅余城南门而已”的记述以及元人乃贤《河朔访古记》中“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记述相符。后来宋、金、元时,正定城在唐城旧址上又曾多次修葺,至明隆庆五年(1571年),真定知县顾绶购砖石大修正定城,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周应中又申请府库银6万余两续建正定城墙,至1576年方竣工。今日之城墙即为明代遗存,但阳和楼被认定为是唐朝宝应年旧城南门之遗物,故世传阳和楼为唐代李宝臣所筑城垣的南城门。
  “阳和楼”之“阳和门”说
  正定阳和楼其准确始建年代不详。1276年,诗名冠元初诗坛的元代著诗人刘因撰写《登镇州阳和门》诗,时阳和楼还被称之为阳和门。此诗现为正定史书中第一首记写阳和(门)楼的诗。1357年,监郡普颜修阳和楼,元代大学士杨俊民撰写《修阳和楼记》,称“世传此门为子城南门,三面无迹,岿然独存”,此为正定现存史料中第一次称阳和楼,《修阳和楼记》也是现存史料中第一篇记述阳和楼修葺的碑记。
  1363年,元人葛逻禄乃贤撰写了一部记录并考订古遗迹、古碑刻的著作———《河朔访古记》,文中记:“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破顽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弩藏之巨盈库也。”另记有:“真定路南关阳和门外史丞相遗爱碑一通”。上述资料表明:元代初期,阳和门仍为真定路之南门;真定路的南关在阳和门外。应是在1276年至1357年其81年间的某一年时,“阳和门”改称之为“阳和楼”。
  万历三年(1575年),正定知县周应中申请府库银6万余两续建正定城墙,至1576年方竣工。今日之城墙即为明代遗存,昨日之阳和楼为元代真定路之南门,时称阳和门,又世传阳和楼为唐代李宝臣所筑城垣的南城门。
  阳和楼之置更漏说
  更漏一词对于今天部分人来说可能有所陌生,可在古代这更漏却是百姓家以户晓、官府派人昼夜守候、以滴水计时、为民报时的仪器。自古以来,官府置更漏为民报时这项制度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正定阳和楼上亦曾置有更漏。据光绪元年版《正定县志》记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监郡普颜修阳和楼,大学士杨俊民为记。”杨俊民在《修阳和楼记》中写到:“自谯楼废,宵漏移置,夜静闻鼓角之声,全城响应,昔人所谓听更鼓分明而知尹之贤者在是矣。”说的是正定府的宵漏,原来在城墙的谯楼之上,在谯楼废后便将更漏移置在了阳和楼上。而在明万历五年版《真定县志》中,又记有“阳和楼:县东,南大街,元至正十七年建,学士杨俊民记,本朝洪武中,知府郭勉置更漏其上,弘治十一年知府熊逵重修,大学士石珤记。”此记载有三层意思:
  一称阳和楼是“元至正十七年建,学士杨俊民记”。因杨俊民在其《修阳和楼记》中分明写到:“至正十七年春,监郡普颜公、大尹赵公虑其圮敝,将兴是役而不忍重烦吾民。”说的是元至正十七年时,阳和楼是因“其圮敝,将兴是役”的,故万历版《真定县志》记阳和楼为“元至正十七建”有误。
  二称“本朝洪武中,知府郭勉置更漏其上”,可见,清光绪元年版《正定县志》与明万历五年版《真定县志》就记载阳和楼上何时置有更漏的时间说法不一致。这应又是《真定县志》记载有误,是因杨俊民在1357年撰写的《修阳和楼记》中已有“自谯楼废,宵漏移置”的记载。不过,这两部县志都记有阳和楼上置有更漏。
  三称“弘治十一年知府熊逵重修,大学士石珤记。”而石珤在《重修阳和楼记》中亦写到:“上置五更漏,刻有星人司马,以候晨夜。”这里石珤写下了阳和楼配置有“五更漏”为夜间打更报时提供标准时刻的记述。综上所述:阳和楼上置有更漏,这或许是阳和楼自元代以来最主要的用途之一。
  阳和楼之神话传说
  我国是一有佛教的国家,一些人认为神权总是高于一切,所以无论名胜古迹,都能附会上一段神话。
  阳和楼的建筑也有这么一段神话:据说唐王李世民游地狱的时候,因为冤屈致死的鬼门阻道,骚扰不休,把个唐王弄得束手无策,幸得崔判官献了个办法,说只要施些银钱,让他们能赢得官司,即可不驱自散了。不过那时唐王魂游地狱,随身哪有大量的钱财,于是判官又出了个主意,说是阳间真定府有个叫杨和的百姓,他虽是个担水夫,因为他很简朴,存下了钱,都买金银箔烧了,所以在阴间,他是一个很大的财主,何不暂借他的钱一用,等还魂到阳间再如数还他。唐王因救燃眉之急,就如法而行,因此借了杨和许多的钱。等唐王还魂后,想起杨和真是恩情重大,想要补报,急下旨去调杨和进京。但杨和接旨后,因不明内情,却惊恐万分,以为他是个老百姓,凭空被调去京,一定是凶多吉少,于是自缢而死。后来唐王听说了,很是十分懊悔,深感内疚,便令真定府为杨和建造一楼,赐名杨和楼,以资表彰。并且每块砖下都放上了一个元宝,作为还他的欠债。后来人们把这悲凉的故事取了祥和之意,便将此楼称之为阳和楼。这一段神话,倒真有点神乎其神,也只好姑忘听之吧!
  不过实际,满不是那么回事,据县志记载:“元至正十七年修,杨俊民为记,洪武中知府郭免置更漏其上,弘治十七年重修,”唐距元时期很久,如果把神话附会上去,也太觉勉强了。
  阳和楼之“九楼之首”说
  正定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众多,民间流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说。其中“九楼”是指正定的四座城门楼、四座城角楼和阳和楼。阳和楼是正定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正定名胜里阳和楼是“九楼”中的魁首,是“全国著名古建筑”,亦是真定府城的市标,更是真定府人的骄傲。正定古诗有曰:
  “危楼百尺果如何,载酒邀宾试一过。四塔倚天扶画阁,八楼匝地拱阳和。灵钟岳北河山壮,秀毓恒阳将相多。愧我宦游临此地,也同群彦望青波。”
  此名篇中,其“四塔倚天扶画阁,八楼匝地拱阳和”一句诗文,是正定众多篇描写赞曜阳和楼诗中最经典名句。它不仅写出了正定“九楼、四塔、八大寺”古建筑之魂,更写出了正定府阳和楼作为“镇府之巨观”、府城四座城门楼、四座城角楼俯首“匝地拱阳和”之巍峨雄伟与壮观。宋元以来,阳和楼一带便是市井繁华之处。历朝历代又多有名人异士登临眺览,题诗作赋。元代杨俊民在他的《修阳和楼记》中写道:“每登于斯,南瞰滹水,北瞻恒岳,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飘然若出尘世,御天风于九霄之上。”此记赞叹了阳和楼所居的重要地理位置及其凌云冲霄的雄浑气势,阳和楼实为古城正定一大奇观、又领正定古城九楼之首。
  阳和楼之“龙头”说
  由于正定城内中轴线上的南北大街其地形形似一条“巨龙”,而原正定府署所背靠的“松岭山”又被邑人俗称为卧着的一只虎,于是正定城一直有着“藏龙卧虎”的传说。多少年来,正定阳和楼及倚楼之关帝庙被正定坊间称之为“龙头”,“俚称风水福地正定城,藏龙卧虎古城中,一虎横卧府署后,一龙潜藏南街中。阳和为首街为背,龙王堂处摆龙尾,遇有山洪来,潜龙倒吸滹沱水。”府署的“松岭山”俗称之卧虎,阳和楼所在的南大街被人们俗称是一条“龙脉”潜城中,这南北大街是龙的脊背,而两侧向东西的街道是龙爪,龙头是阳和楼和关帝庙,龙的尾巴在西北街处的龙王堂。阳和楼的两个门洞是龙的双眼,关帝庙前的平台是龙的前脸,关帝庙前平台上的两根旗杆是龙须,龙的鼻子是关帝庙前向外鼓出的两处半圆形庙台,阳和楼之“龙头”说就由此而来。
  阳和楼之创“上下道先河”说
  “沿南大街北行,不久便被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拦住去路。很高的转台,上有七楹殿,额曰阳和楼,下有两门洞,将街分左右,由台下穿过……这就是《县志》里有多少篇重修记的名胜阳和楼,”梁思成先生如是所说。正定阳和楼下为何开两个门洞?清代大学士梁清宽从易经八卦的角度分析:称“阳和楼居于南北要冲,南为午火,属阳,北为子水,也属阳,楼下是两条道,则属阴。阳是奇数,二是偶数,以一个偶数处于两个奇数之间,阳和楼暗合‘离卦’,象征文采,所以数年来,文人墨客多题诗于此,元曲在这里兴起发展光大、附近人才辈出。”其实,在这九省通衢的南大街上,一楼横跨于南大街上,我想,古代的城市管理者们首先是要考虑其南来北往人马车辆通行的问题。一楼双门,缓解人流拥挤,车辆南下北上分道而行,据说这建于八百多年前阳和楼的双门道,她开创了中国交通上下道分流行驶的先河。
  阳和楼之“不沾”“不避”风雨说
  正定阳和楼,坐落于古城之内的南门里街。据专家考证:阳和楼砖台底部东西长64.30米,南北外宽18.90米、里宽19.70米;砖台上部东西长30.20米,南北宽13.70米,砖砌环墙收分,从前阳和楼附近胆量大的人曾拾级攀临。楼下两门洞南北外口各长3米、宽 米,两门洞内口南北长 米、宽 米、高约 米。这阳和楼两门洞,又因洞口门阔、洞高,每遇有风搅雨,风能从门洞一头把雨刮到另一头。故有阳和楼两门洞南北“不沾风雨”、“遮不了风,避不了雨”之说。明代陆深在《圣驾南巡目录》中,记写了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二十一日,他随从世宗南幸承天,途经正定,登大悲阁、游开元寺、过阳和楼、出南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7 15: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文中有大魅力,,,,{:5_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1: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千年古郡 赏九朝神韵 ———正定历史文化一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16日        《正定风采》王志敏      
  历史是正定之骨,文化是正定之魂,历史文化集合则是正定一路走来的轨迹。作为历史,正定古老而厚重。作为文化,正定灿烂而辉煌。作为轨迹,正定可称燕赵之地标。五千年后的今天,通过对正定的解读,可以更清楚地透视其历史肌理,品味其文化神韵,更深刻地认识和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
  正定,从渺渺古远而来。混沌为开,这块土地便烙下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标记。逐水而居,滹沱河成为她以为乳哺的母亲河。大河之畔,西洋仰韶文化遗址、小客龙山文化遗址,为她留下可上溯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两记陶蚕蛹,让她骄傲地跻身中国蚕桑文化发祥地之列,为解读北中国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新意佐证。而发掘出土的先商时期玉文化、青铜文化,则绚丽地铺陈开这块土地的复合底色。就在那个时期,一座叫做“赓”的城邑聚落告诉人们,这块土地就诞生了初始意义上的城市。春秋时期鲜虞国定都于斯,标注出这座城市———新市(今正定新城铺)的都会意义,记录下这个国度———鲜虞国的国家轨迹。流长发于源远,叶茂起于根深,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城市史以及其后承续延伸的地域主脉,让正定当然地成为了今天河北省会的历史文化之根。
  正定,从赫赫风光走来。从秦王朝立郡县以治天下伊始,她的名字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版图上拥有了一席尊位。初始之东垣、真定,后来之常山、中山,再后来之镇州、恒州,及之频相更迭的京、国、军、路诸多头衔,无不为其作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存在,而为这座城市增添着分量。历史上的正定,更曾有过中京的显赫地位。毋庸讳言,正定之重得之于岁月的积淀,然追根溯源,尤得益于其天赐优渥而与生俱来的禀赋。恒岳之阳,滹水之阳,太行之阳,渤海之阳,四阳吉土营造出其磅礴气象。踞恒岳之阳则凭其雄,踞滹水之阳则掬其秀,踞太行之阳则浩其气,踞渤海之阳则阔其怀,正定的格局由来磅礴恢弘。而旺泉、大鸣甘泉如醴,涌以为清流,合璧于东西,则让这座都市氤氲出得风得水的吉瑞。正定,不枉古垣之颂:八极其枢而为绾毂之城,雄山秀水而为艮坎之城,才俊迭出而为冠冕之城,田畴衍沃而为锦绣之城。
  正定,从滚滚风烟走来。斯土之踞,牵系而涉八极,因而有了这样的形容:河朔,天下根本,真定又河朔之根本。要冲之踞,一夫而当万旅,因而有了这样的形容:三关雄镇,九省通衢,神京锁钥,中国咽喉。雄镇之踞,机括而动六合,因而有了这样的形容:九达京华路,真称北镇雄。波惊徒骇侧,云压太行东。从无义战之春秋,到群雄逐鹿之战国,这块土地接连上演着攻城略地的威武活剧。鲜虞及继之其后的中山,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甚至可以由战国七雄衍生出战国八雄了。从西汉之立到东汉之兴,从刘邦之东垣平叛到刘秀之水合春凌,许多炎汉故事也都和这块土地联系在了一起。其后的历朝历代,则有颜杲卿之抗逆喋血,成德军之藩镇割据,史天泽之五路开府,朱明王朝之鏖战滹沱,接二连三地在这块土地拉开帷幕。正定真不妄称军事重镇,必争之地的烽火连天,让凝血如碧差不多成了这块土地的底色。
  正定,从荦荦风物走来。这里肥田沃野,雨旸时若,农桑为事之所趋,于是有了“农分田而耕”。这里酒垆茶社,商贾云集,交易为事之所向,于是有了“贾分货而贩”。这里以工以艺,以作以坊,五行八作为事之所聚,于是有了“工分事而劝”。于是这里发达起来,资物辐辏,市贸如织,人聚东西,货畅南北,富赡闻于遐迩,通达遍于九域,因而有了“贵城”“商埠”之称,有了“真定极为繁丽”之判,有了“常山细缣”的进贡宫廷,有了“镇阳池苑之盛冠于诸镇”。于是这里升华起大都会气象,有了“城邑推雄镇,山川列简图”的雄浑,有了“雄且伟焉,美且丽焉”的高华,有了“长林烟雨似江南”的清丽,有了“咫尺常山似洛城”的雍容。
  正定,从悠悠风韵走来。关于这座城市,一位学者这样说过,正定是中国盛唐时期的文化符号。这个说法,美则美矣,只是多少局限了这座古城。作为文化符号,毋宁说她是九朝神韵的合影。从隋唐到五代,从宋金到元明清直至民国,美轮美奂的九朝胜迹竟无一缺项。以九楼四塔八大寺为形象代表的九处国保荟萃于一郭之围,一城古韵半红墙的雄浑气象让多少游客惊羡不已。作为领班的隆兴古刹,盛装宣示着古城的品位,以百亩之围、七进之深的恢弘居于禅林之冠,大雄宝殿悬挂着康熙大帝亲笔题写的“敕建隆兴寺”匾额,古刹主殿千手千眼铜铸观音像以“正定府大菩萨”的名号跻身河北四宝,摩尼殿的五彩悬塑观音像则以“东方美神”之美饮誉天下。六下江南的乾隆,七次驻跸古城,就下榻于古刹之侧的行宫,古城之美、禅境之美也征服了这位见多识广的真龙天子,于是他的笔下有了“朦胧香阁影,空色悟初禅”的咏叹。还有兴致,中国最早五代时期的文庙不可错过。倘有机缘,梁思成先生很是欣赏的“八楼匝地拱阳和”的景观会再现古城。
  正定,从烨烨风采走来。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的,正定的九朝遗存即是一部交响乐章,大气恢弘。有人说,文学是无形的建筑,是的,正定的文学典籍则集合成一座殿堂,美轮美奂,足可媲美于九朝遗胜。有形与无形,相为辉映地共同承托其这座城市的典雅高致。在这里,可以惊叹临济棒喝的禅风峻烈,可以由观东方菩萨的无上菩提,可以一窥五经之库的深邃丰赡,可以陶醉兰谷芳芬的清幽绮丽,可以舒啸滋溪如泻的酣畅淋漓,可以欣赏蕉林书屋的富涵蕴藏。如果还意犹未尽,那就可以寻觅唐诗、宋词之后的文学高峰所在,探究元曲元杂剧这道瑰丽风景的纵深了,你会从真定七子那里找到她的源头和流脉,尽情欣赏那或高华雄浑或低回婉转的余音绕梁:重门深院华堂,丹青翰墨华章,芷若蘅兰竞芳。人间天上,一城风雅恒阳。
  正定,从洒洒风流走来。江山代有才人出,用来述说正定的藏龙卧虎显得格外妥切。如古人所称许,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只是于正定非止于此,尤其多了文武将相之储,经术词章之粹。南越王赵佗,将蛮荒之地的岭南肇开文明新生面,至今为粤人所崇仰。常胜将军赵子龙,完人而来,完人而去,树立起千古完人的行范。一代文宗范仲淹,则将先忧后乐的思想以毕生之实践诠释到了极致,让后人情发由衷地高山仰止。国之大器、民之青天苏天爵,居庙堂之高而思江湖之远,恭谨肃政而动天下,百姓颂之为青天。金元医学大家、补土派鼻祖李杲,“补土”之道如高木参天于杏林,不知惠及多少苍生。元曲大家白朴,椽笔之下,或悲或喜,悉入不朽之经典。临济宗祖义玄,之所以能在正定光大禅宗创宗临济,怕也和这里的一方化境多所关联吧。藏富甲天下的一品大学士梁清标,他所鉴赏、钤印的翰墨丹青,不知为中国以及世界多少博物院馆所珍藏。北洋三杰之首、国务总理王士珍,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难能可贵地扮演着如权如衡的角色。著名作家贾大山,他的梦庄系列立起一道真善美的风景。正定,名人如星,星灿河汉。
  正定,从彬彬风雅走来。正定乃圣贤过化之地,诗书礼仪之乡,八风交汇之集,九域融和之达。溯于远,则唐尧、燕赵、河朔、畿辅,于源于流尽得根脉之正。及于近,则郡府、州县、军路、京国,于治于理悉获风气之宗。尤难得者,儒教、释教、道教三大宗教融会于斯,让正定得有经义之并包,文化之兼容。更之者,儒风不失,胡风北渐,让正定得有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集复合而风情独殊。因之由之,得有正定文化的开放蕴涵、大气雄浑,得有斯民情性的崇文尚武、秉正耿介,得有城邑风化的海纳百川、慷慨有容,得有村野习俗的纯真厚朴、古风高致。志书有载,“为文彬彬,为武赳赳”,关于正定风土人情的如此赞语,恰其名而副其实。文明在兹,斯文盛焉。
  正定,从勃勃日新走来。历史厚遇了正定,为她留下一座历史之城,文化之城,留下千古之美的千年古郡、九朝神韵,留下了足以骄人的文化江山、正定天下。正定的昨天,令人追思抚慰。正定的今天,令人倍加珍重。正定的明天,令人希冀憧憬。对于古城来说,历史文化价值是支撑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认识是前提,保护是重心,弘扬是升华。如果说昨天的正定实现了历史文化价值的积累,那么今天的正定则要实现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承续与提升。时代给予了正定特别关注,她在应兴起的时候被发现,让她得以在崭新平台浓墨重彩地描摹复兴蓝图,并且强有力地按下快捷键,入轨极速发展的崭新轨道。有百分百的理由相信,一路前行的正定,一定会轧出一道承续灿烂、再筑辉煌的美丽轨迹。如果说,正定因昨天的灿烂辉煌而珍重,那就可以说,正定则因今天的国运昌盛而复兴,也一定会因明天的梦圆中华而风采!
  正定,一轮蒸蒸日上的灿烂朝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6 17: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上!写的真好{: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23: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正定 居之无倦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16日        《正定风采》侯 岳      
  山川峰岭,峻秀巍峨;苍穹幻海,浩阔深邃。有雄浑气湮之景,就有雅韵流转之物,凡属九州神迹,一花一木均可入心。若能搭草庐于其中,闲看潺潺净水、夕烟薄幕,卧听晨起鸟啭、夜阑花雨,愁时望月而怀先古,醉醒折花可赋篇章,也算是人间乐事。此番风物,未经深寻,便已知去处。
  登高而望远,临水而寻源,这座东依太行山,南濒滹沱河,西靠京广线,素有燕南古郡、京师屏障之称的古城,便是河北正定。古城多文韵,除城池雄伟、壁垒坚厚之外,拥众多古迹以闻名,聚历史名人及光耀,数风物传说于广目,演诗歌曲艺而知兴,是以正定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以正定留下了瑰伟灿烂的文化古迹和风格独特的名胜古刹。
  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用石斧伐树木,以石铲掘耕地,令石刀割谷物,凭徒手制泥陶,在如今我们熟悉的土地之上开始了勤如飞鸟、志如松柏的劳作。我们经历了黄帝部落、戎狄管辖、鲜虞建国的原始社会,迎来了汉高祖亲自敕令的真定县、汉文帝避而改之的常山郡,在浩浩汤汤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正定又屡次更名,数度改制,在兵马战乱不休的年代谱写了一幕幕悲壮英勇的事迹,在繁荣安定暂居的盛世记录了一部部锦绣辽阔的诗篇,正定拥有千年的历史,正是因为流逝的时光在整座古城上刻下了几经摧毁但仍未磨灭的文字,不论风雨飘摇,不论日月反复。
  雨落花田外,风生草木新。这便是我的家乡给我的第一感觉:清朗、恬静。正定一直都在一份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像一位隐者般悠然淡泊,虽然它经历过战乱,目睹过别离,甚至濒临于毁灭,但这份心仍然安静平和。人们通常津津乐道于隆兴寺古佛的庇佑,佛像的端庄肃穆与古朴凝重渲染了正定城和风细雨般的生活境况,不得不说人们的认知影响着古城的变化与发展,而古城的风貌同样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与志趣,这份潜移默化的用心交流将千年来古城的变迁彰显于人们眼前,同时永远根植入每一个正定人心中。
  九楼瞰风貌,四塔定平生。正定的历史文韵深厚典雅,它的传承更是经历了千难万险才留下了点点滴滴的珍贵文物与材料,当然这其中的许许多多都在正定每一条街道和每一座建筑上留下了刻印。三山不见九桥水,金漆牌坊映霞辉。经过岁月的洗礼,虽然一些建筑不复存在,我们只能根据现有文字和“身临其境”的遐想临空凭吊,但这仍未能影响正定固有的雄伟灿烂的古文化。例如隋开皇六年创建的隆兴寺,几经修建,如今已是正定古文化及佛教寺院的代表,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转轮藏阁、大悲阁、毗卢殿等或秀丽绚烂,或变化繁杂,或纤巧精美,或细致清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赞扬道:“画意的溉洒、古劲的庄严”,形容隆兴寺古建筑如一副精美画卷,力道刚劲、气势脱落,而置身于其中则感到心静澄明,正像《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中所说的:“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显得宁静而沉滤”。又如临济寺中的澄灵塔,葬有唐代名僧义玄佛骨,其砖砌塔身,中部飞檐,角悬风铎,面挂铜镜,高入云端而清幽飘渺,莲生八角而玲珑秀丽,传扬佛法,予世人明悟。这些古建筑历久弥新,它们为文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文学的兴扬又令这些建筑更加绚烂,两者的交织便达到了永恒。
  翻阅历史,登楼怀古,凭风远眺,我仿佛看到“南越若逢人指问,尉佗先冢今尚存”的赵佗割据群雄,建立一代霸业的盛世景象;又转而骑上战马,踏跃长坂坡,亮银枪在手,青虹剑于侧,如子龙般穿梭于曹营,七进七出,万夫莫当;再如画面一转,于屋檐下,于凉亭间,伴荷风,听细语,时而低首吟诵,时而静思一刻,仁甫一句“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我和一句“残阳孤月,又知一春寒”;其时,升之见滹沱河水而发“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吾拍手激赏,遂附一句“白龙腾细浪,荷雨驾青云”。思绪游走不定,或临战场鼓声震天,或置幽境琴声婉转,如听万壑松,如睹飞白练,如沐春风雨,如闻映雪梅,百转千回而不知所以,穷山涉水而感慨万千。
  久居正定,却从来没有厌倦一次次的旧景重游,而似乎总觉仍不能得其全貌,这中间虽因历史文化的厚重之感而无穷尽,更多的也是正定人对古城的充分挖掘和悉心陪护。这一座水清景秀、文韵深厚的历史古城,千百年来培树了诸多文化名士和沙场战将,在这一方厚泽水土之上,我正定儿女前仆后继地用心经营着,为这一片祥和之地再添瑰丽。县委书记毛全球曾提出“营造向善向美、风清气正的氛围,构建和谐幸福美丽正定”,将正定古城的规划建设纳入了新的渠道,使它的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之下,正定人民对正定的古老建筑进行了维护修整,对原有建筑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兴建了一些富有正定地方特色的文化建筑。常山公园再造工程顺利落成,恢复了其小桥流水、荷风涨蔚的如画般景色,人们在园中或陶冶心性、或怡然休憩,或拱手揽雀,或搅动春水,欣然自得;隆兴寺后花园建成规模,山石林立,锦鲤浮光,春来草色鲜嫩,夏至百花繁簇,秋日金菊灼灼,冬景如练披霜,使得古佛像的庄严肃穆与园林的清幽舒爽相得益彰,更添隆兴寺的人文生活气息和景象;子龙广场的建成提升了正定古城的整体风貌,场中央的子龙雕像挺枪而立,耐得寒暑,威风之余更显气魄,这不正是常山儿女精诚为业、立志而学的真实写照吗?南城门修复工作已初具形态,大道已通,翁城待复,远观似觉雄浑之气渐聚,近临才知厚重之风已起。百废待兴,千年更替,南城墙之于历史长河如尘埃之渺,正如人生百年之于青砖古建亦如瀚海之蜉。残垣断壁终有汇连聚合的一天,这段历史风貌见证了沧桑风雨,同时也被后人瞻仰抚触;枯竭的周汉河一如当年涓涓流淌,其碧波细水,藤流而过,仿佛在向正定人民昭示着自己流于上陆,绕于城郭,再不必终日隐没于地脉暗涌的喜悦之情,而夹岸两道,绿木成荫,更添景致。等等物象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变化与革新,彰显着一个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识得风物而重情,辨得忠奸而重义,可见若不是故乡风土的长期浸染,人的品格与脾性也不会自成优良一脉。古城正定用它千百年间的厚重与智慧守护激励着几十万正定儿女的生活和事业,同时,每一个正定人也在用满腔热血和强大信念维护感恩着古城的一砖一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母子情怀,亦是天地间最明丽的美景风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20 18: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凝随笔——正定三日,作家笔下的正定

少年时听父亲讲过正定。建国前后正定曾是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摇篮,著名的华大、建设学校校址都曾设在那里。
  那些身着灰布制服的学员生活、学习在一座颇具规模的教堂里。当时教堂虽已萧条,但两座高入云霄的钟塔却仍然矗立在院内。每逢礼拜,塔内传来钟声,黑衣神父从灰制服武装起来的学生中间目不斜视地穿插而过,少时,堂内便传出布道声。学生们则趁着假日,从街上买回正定人自制的一千六百旧币一支的挤不出管的牙膏。
  在哥特式的彩窗陪伴下,两种信仰并存着:一种坚信人是由猿猴变化而来;一种则执拗地讲述着上帝一日造光、二日造天、六日造人……
  庭园内簇簇月季却盛开在这个共同的天地里。神父种植的月季,学员也在精心浇灌。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仿佛是那些月季把两种信仰协调了起来。
  成年之后,每逢我乘火车路过正定,望见那一带灰黄的宽厚城墙,便立刻想到那教堂、那钟声和月季。
  不知为什么,父亲讲正定却很少讲那里的其他:那壮观的佛教建筑群“九楼四塔八大寺”,那俯拾即是的民族文化古迹。
  我认识的第一位正定人是作家贾大山。几年前他作了县文化局长,曾几次约我去正定走走。我只是答应着。直到今年夏天大山正式约我,我才真的动了心,却仍旧想着那教堂。但大山约我不是为了这些,那座“洋寺庙”的文化并未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相反,他那忠厚与温良、质朴与幽默并存的北方知识分子气质,像是与这座古常山郡的民族文化紧紧联系着。
  一个深秋绵绵细雨的日子,我来到正定。果然,大山陪我走进的首先就是那座始建于隋的隆兴寺。
  人所共知,隆兴寺以寺里的大佛而闻名。一座大悲阁突立在这片具有北方气质的建筑群中,那铜铸的大佛便伫立在阁内,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被誉“河北四宝”。
  隆兴寺既是以大佛而闻名,游人似乎也皆为那大佛而来。大佛高20余米,浑身攀错着四十二臂,游人在这个只有高度、没有纵深的空间里,须竭力仰视才可窥见这个大悲菩萨的全貌。而他的面容靠了这仰视的角度,则更显出了居高临下、悲天悯人,既威摄着人心、又疏远着人心的气度。它是自信的,这自信似渗透着它那四十二臂上二百一十根手指的每一根指尖。人在它那四十二条手臂的感召之下,有时虽然也感到自身一刹那的空洞,空洞到你就要拜倒在它的脚下。然而一旦压抑感涌上心境,距离感便接踵而来。人对它还是敬而远之的居多。这也许就是大悲菩萨自身的悲剧。
  距大悲阁不远是摩尼殿,在摩尼殿内,在释迦牟尼金装坐像的背面,泥塑的五彩悬山之中,有一躯明代成化年间塑绘的五彩倒坐观音像。和大悲菩萨比较,她虽不具他那悲天悯人的气度,却表现出了对人类的亲近,她那十足的女相,那被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佛教殿堂的外在威严,因而使殿堂弥漫起温馨的人性精神。她那微微俯视的身姿,双手扶膝、一脚踏莲、一脚踞起、端庄中又含几分活泼的体态,她那安然、聪慧的目光,生动、秀丽的脸庞,无不令人感受着母性光辉的照耀。松弛而柔韧的手腕给了她娴雅;那轻轻翘起的脚趾又给了她些许俏皮。她的右眼微微眯起,丰满的双唇半启开,却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有意味的微笑。这微笑不能不令人想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位意大利的艺术巨匠,同我国明代这位无名工匠,在艺术上竟是这样的不谋而合。他们都刻画了一个宁静的形象,然而这种宁静却是寓于不宁静之中的。蒙娜丽莎被称作“永远的微笑”,这尊倒坐观音为什么不能?
  没有人能够窥透她的微笑,没有人能够明悉这微笑是苦难之后的平静,抑或是平静之后的再生。这微笑却浓郁了摩尼殿,浓郁了隆兴寺,浓郁了人对于人生世界之爱。不可窥透的微笑才可称作永远的微笑。
  游人却还是纷纷奔了那著名的大悲阁而去,摩尼殿倒像是一条参观者和朝拜者的走廊。
  走出寺门,我用心思索着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谁知威严无比的大悲菩萨我竟无从记起,眼前只浮起一个意味无穷的微笑。原来神越是被神化则越是容易被人遗忘,只有人格化了的神,才能给人深切的印象。
  人却愿意被自己的同类捧若神明,人的灾难也大多开始于此吧。当神以人的心灵去揣度人心、体察世情时,盛世景象不是才会从此时升起吗?
  次日,我再去隆兴寺。
  此次进寺,是专程去看天王殿北面那座大觉六师殿。
  实际大觉六师殿已无殿可看。殿宇早已坍毁,只有一方阔大的台基和几十尊柱础袒露在翠柏包围之下。台基正中兀自立着一只汉白玉莲座,莲座上的空香炉映衬着正北那绚烂华美的摩尼殿,更增添了这殿址的寂寥。
  这大觉六师殿曾是寺内的主殿,创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寺志记载着殿内的规模,仅五彩石罗汉就有一百零八尊,还有高一丈六尺的金装佛三尊,高一丈六尺的金装菩萨四尊,还有其他各种五彩泥塑罗汉、菩萨……加起来约有八、九十尊。可见这主殿确实颇具些规模的。
  六师是指同释迦牟尼相对立的六派代表人物,与释迦牟尼同时代,因与佛教主张不同,被称为“六师外道”。
  六师各有其论,如其中富兰那·迦叶的“无因无缘论”;删阇夜·毗罗尼仔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以及“顺世论”,“无有今世、亦无后世论”……那么,大觉六师殿当是供奉这六位反释迦牟尼的代表人物了。而大觉六师殿又同供奉释迦牟尼的摩尼殿同在一寺,且仅几十米之遥。是谁为他们创造了这种“宽松、和谐”?原来当年的隆兴寺内也是这种宽松、和谐的范例。
  据说大觉六师殿毁于民国初年。问及当地老者,都说只见过当年大殿塌陷过一角,却无人说得清大殿究竟是怎样片瓦无存。那丈余高的金装菩萨、金装佛呢?那百余尊五彩石罗汉呢?那嵌于四壁的宋代壁画呢?它们究竟在何时销声匿迹,如今连研究人员也无从回答。
  这谜一样的殿,这毁殿的谜,它仿佛是应了一种神明的召引乘风而去;又仿佛是派系之争,使一方终无容膝之地,才拔地而起。莫非洞悉其中奥妙的只有摩尼殿中的倒坐观音,她那永远的微笑里,也蕴含了对释迦和六师的嘲讽么?
  然而六师同释迦牟尼毕竟在这里共存过,那袒露着的台基便是证明。是那各派共享一寺的盛景丰富了正定的文化。
  我又想起了那座曾作过革命者摇篮的教堂。原来它和隆兴寺仅一墙之隔。当年,寺内伴着朝霞而起的声声诵经,随着晚风而响的阵阵檐铃,是怎样与隔壁教堂的悠远钟声在空中交织、碰撞?正定给予神和人的宽容是那么宏博、广大。东西方文化滋润了这座古城镇,这古城又慷慨地包容了这一切。
  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
  第三日,我本来决心去专访那教堂的,但教堂早就变成了一所部队医院。那两座高入云霄的塔楼也已不复存在。向门内望去,不见月季,只有三五成群的身着白衣白帽的医护人员。我忽然失去了进门的兴致,却仍然像个当年的革命者那样从门前走过,走上街头,去寻找正定制造的一千六百元一管的牙膏。
  闲逛着,我进了一家很小的木器店。店里摆着精巧的折叠小木椅。问过价钱,竟是分外的便宜。我向售货员试探,能不能允许我挑两把?一位富态的中年女售货员不仅欣然应允,还说若是挑不好再去库里为我拿。我竟有些惶惑,之后便是受宠若惊——毕竟我还未能解除大城市的武装:大城市绝少这种宽待顾客的俞允。
  我挑遍了铺面上的小木椅,售货员果无厌烦之色。我便得寸进尺起来,要求她从库房再拿些出来。谁知售货员更慷慨了,径直将我领进了库房。
  许多年来,买东西的过程从未给过我乐趣,只在这秋雨中的小店,我才寻到了这本该有滋有味的买主和卖主矛盾中的和谐。
  后来才知道,这种木椅是正定木器厂的出口产品。原来正定不仅拥有着厚重的文化古迹,那一千六百元一支的挤不出管的牙膏也早已无证可查,如今正定在经济上的腾飞和发展也是令邻县艳羡的。那漂亮的常山影剧院售票处前的盛况便是证明。
  穿扮入时的青年男女们远离了寺钟和木鱼,讲经和布道,他们要坐在现代化的剧场里欣赏爵士乐演唱、电声乐队和新潮歌星。于是当隆兴寺的寺门紧闭时,正定的夜生活还在延长着。宽松、和谐仍然充盈着这古城。
  怀着一点难言的惆怅,我和大山也朝常山影剧院走去,去欣赏一场外地来的青春歌舞。一路上大山谈的却是京剧。原来他是个京戏迷,能讲能唱,讲着讲着就唱了起来。在雨后清新的空气里,他的嗓音不高但格外够味儿,好像我们将要走进的并不是那电声变化莫测的现代剧场。
  然而,那裸露着胳膊和腿的少女,那爵士鼓的狂躁还是包围了我们……
  也许这是通往真正文明的必经阶段?也许正定青年现在热衷的正是有一天他们厌倦的?他们仍会返回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中追寻生命的意义,伴着古老的寺钟,去寻找新鲜的一天,新鲜的开始。
  回来的路上,大山谈论的是刚才眼前的一切。那谈论中很少满足,却充满着惆怅的疑虑。
  在不变之中发现变化的该是智者吧?在万变之中窥见那不变之色的亦非愚公。
  我不是智者,也不是愚公。我只是想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定悠久的历史文化陶冶了这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灾荒、战乱,文化浩劫都未能抿灭这儿人们内有的情趣。这其中的珍贵不亚于那大觉六师殿内的堂皇。
  倘若人心荒漠,纵然寺院成群,这古郡的意义又何在?一台不算雅致的青春歌舞,难道真能包容正定人的好恶?
  当我远离了正定。回首凝望它那宽厚雄浑的古城墙里,那错落有致的四塔,连同那片如大鹏展翅般的寺庙屋脊,携了历史的风尘安然屹立。它们灿烂了正定的历史,充盈了正定的今日。
  正定毕竟是怀了希望朝前走的。是伴着钟磬的齐鸣,是伴着爵士鼓的骚乱,是伴着那教堂的月季花香,是伴着大山那字正腔圆的唱段?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能够回答的:终将是古老而又年轻的正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4 10: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京津冀真牛逼   能不能要点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08: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报记者 箫玉
正定火车站是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车站,建于1902年,为二等站。改革开放后,正定车站逐渐萎缩,2011年1月,正式取消了客运业务。在停开四年多之后,正定站于最近开始恢复客运。
作为一个百年老站,正定火车站自20世纪初京汉铁路建成设站,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当年正定城为火车站开设了小北门;北洋总理王士珍经常从老家正定站出入;建筑大师梁思成三次到正定都是从正定火车站下车进城的;建国前后,正定华北大学成千上万的师生从全国各地坐火车来这里求学。
近日,记者从北京一位书友手中购藏到一本出版于清末民初的《京汉旅行指南》,该书32开本,200多页,由京汉铁路车务处编辑、京汉铁路局发行,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书中照片颇多,图文并茂,印制精美。每个车站都详细记载该站的历史渊源、辖区归属;然后是车站百里以内古迹介绍以及交通、食宿等诸多信息,堪称是百年前最早的旅游名胜大全,所含知识之丰富令观者感叹不已。
在《京汉旅行指南》书中,记者惊喜地发现了多幅正定珍贵的历史名胜照片和文字记载。特别是有些文物景观早已毁坏消失,此次有幸发现此书,使读者能够重睹昔日正定府车站周边古迹的风采——
正定府车站(直隶)据北京前门站五百二十六里:
自新安车站至此计程廿里,站在府之西北,附郭首邑曰正定县。按正定府在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为巨鹿郡地,汉为常山郡,隋为恒山郡,唐为恒州,五代后唐时为正定府,宋曰成德军,元曰正定路,明清两代曰正定府。府城周环约廿四里,共四门。路线过站行经滹沱河,河上有长三十法尺之桥四,长四百四十法尺之桥一。桥柱悉用铁螺丝紧嵌,与黄河桥柱同一坚固云。
在车站古迹介绍中列有:开元寺、天宁寺、崇因寺、三忠祠、隆兴寺、滹沱河神庙、舍利寺。这七处重要文物中除开元寺、隆兴寺保存完整之外,天宁寺仅剩凌霄塔,其余崇因寺、三忠祠、滹沱河神庙、舍利寺则早已不存。现录书中关于这四处已毁寺庙的记载,以为存史——
崇因寺:在府治北,明万历间僧无碍建储新旧佛经各一藏,后毁。清乾隆间发帑重建,设行陛于内,有御制碑记。
三忠祠:在府东北,祀唐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宋南康录事欧阳修。
滹沱河神庙:在府城南,俗名回龙庙,明宏治中建,清雍正九年敕修。春秋二祀,乾隆十五年赐额,曰畿甸安澜。
舍利寺:在府西北,唐开元中葬金牛禅师舍利于塔下。
在正定府车站名胜介绍中,列有滹沱河、白马关、西韩河、中渡桥、大鸣泉,其中两处依河而兴的堤、桥最具历史渊源——
白马关:在府城北,旧志唐时镇州有白马关,临滹沱河旁有白马岗故名。金大定十七年,滹沱河决岗废。明永乐四年,诏修滹沱河白马口堤岸即此。
中渡桥:在府东南跨滹沱河上。五代晋开运三年,辽趋恒州,晋杜威御之。至中渡桥,辽兵已据桥,张彦泽率骑争之,辽兵焚桥而退。宋熙宁九年,程昉于此创系浮桥。元丰二年,以转运使周革言易以板桥。至四五月,防河即拆去,权用船渡,今广济桥犹沿其制。
然而遗憾的是,这两处车站附近渡河的堤、桥也早已消失,有赖此书保留了它们的文献记载。
《京汉旅行指南》书中关于正定府车站,还详细开列了旅客最关心的出行、住宿、物产、购物等各方面介绍,可谓是最早的旅游服务信息——
物产:麦、棉花、青豆、粗布;
旅馆:会丰、聚兴、永升、永源、公 义等每客每天食宿费约五六角;
代步:车马由站至城内约一点钟可到,需制钱二三百文;
流通货币:北洋、站人洋、铜元、制钱;
输出品:棉花、麦;
输入品:烟煤。
感谢此书为我们重现了真实详尽的百年前正定府车站的历史风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 18: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yysj0802


    在北宋时期,或许正定可以说成是河北的根本(也不应该说是根本,或许相当于中心),现在也不能说北京是中国的根本,对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20 21:41 , Processed in 0.074271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