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4-12 02: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严衙前是旧名,现在是十梓街的组成部分,是指望星桥至凤凰街的那段路。
严衙前街名典故,古名积庆寺巷。明代为严讷(常熟人,明朝大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故居,遂改称严衙前。
严衙前,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陈王善继老院长。
提到严衙前就是有一定年龄的苏州人不一定知道,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了。但是,说到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源于苏州人心目中对“一院”权威的认定。
陈王善继校长
在苏州现代医学发展的近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一院”无疑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一院”的老院长陈王善继是苏州临床医学格局的奠基人之一。陈王善继对苏州的贡献承载着满满的人生故事,且是关联着生命的尊严。陈王善是苏州一代大医的杰出代表,是苏州人心目中医者的楷模。
陈王善继(1911-2008),上海人。著名的放射诊断学家、医学教育家,我国医学放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医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陈王善继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医学院),先后在苏州博习医院、上海市第二医院内科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和伤兵医院工作。为抗日将士救死扶伤。1947年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放射诊断班学习并在纽约市立总医院放射科进修放射学。1948年8月回国,任苏州博习医院、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放射科主任、苏州医士学校校长。1957~1987年任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放射科主任、一级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医学院院长。
严衙前,曾有过一所医士学校。
苏州严衙前原48号曾是苏州医士学校。1952年由原苏南公立第二医士学校(无锡)、第三医士学校(严衙前原48号内)(筹)合并而成。原名苏南苏州医士学校,江苏省建省后,改称江苏省苏州医士学校。定博习医院(苏大附一院前身)为教学医院。
任命通知
苏州医士学校分春秋两季招生,医疗医士、检验士、放射医士三个专业。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食宿、学杂费全免)。学制,初为2年半,后为三年。
1957年8月,南通医学院迁往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的同时苏州医士学校迁往南通,成建制并入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1958年江苏省卫生厅发出《关于苏州医校办理结束工作的通知(58卫教顾字30号)》,苏州医士学校正式停办。
苏州医士学校存续六年中,共培养中级医技人员1000余名,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其中许多人都事业有成,成了领域内的专家。
苏州医士学校旧址,大致在今天苏大附一院门诊楼的西北面,当年有五棵高大的松柏,现遗存三棵。旧址中的“西班牙楼”——英式乡村别墅、已成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班牙楼”——英式乡村别墅典故。
“西班牙楼”原为沈京似旧居。
沈京似先生(1897-1988),上世纪三十年代始,任上海中孚银行副经理、苏州支行经理之职,1948年离职居苏州休养……
“西班牙楼”
“西班牙楼”建造于1935年。原院内有深水井,有水塔、水泵。有池塘、小桥流水、假山等景致。还有两层附楼建筑。
抗战时期被日军强占,成了日军司令部。战后,沈家将此宅卖给了愽习医院。现在产权归属于“一院”。(文保牌上的姚铁心故居是错误的)。
严衙前,顾家——苏州书香门庭人家。
严衙前(十梓街116-3号)顾廷龙故居。
顾廷龙(1904-1998),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长期致力于古典文献学、版本学和目录学的研究。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文采访主任,后创办上海合众图书馆,兼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主编、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有《说文废字废义考》《四当斋书目》《顾廷龙书法选集》等。
顾廷龙书法
顾廷龙的夫人潘承圭(1906-1967),出身苏州名门世家,其高祖为潘世恩(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曾祖为潘曾玮(兵、刑部郎中),祖父潘祖同(光禄大夫、户部侍郎),父亲潘亨榖(光禄寺署正、附贡生)。兄潘承厚(藏书家、画家),弟潘承弼(藏书家、目录学家)。
顾廷龙之子顾诵芬,1930年出生,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1年,顾诵芬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曾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所所长兼总设计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航空工业总公司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曾为第六、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顾诵芬
在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上,顾诵芬堪称科技领军人物。他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飞机气动力学的开拓者,是在国内外有着很高声誉的飞机设计师,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顾廷龙、顾诵芬父子,一个为存民族精神而担当,一个为强国家基石而奋斗,穷尽毕生心血,可以说是时代的巨子。但是,作为苏州书香门庭人家,他们的家训、家传却是那么地亲切甚至还有点“市井味”;顾诵芬曾说:“我受父亲教育,最深刻的一个,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拆烂污’。
顾宅
顾廷龙故居又名复泉山馆,以南宋“复泉”井栏得名。顾宅坐北朝南三路,建筑面积3184平方米。中路存四进,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八檩10.6米,扁作梁,饰棹木,前置船棚轩。厅前砖雕门楼“恭俭庄敬”已残。东路第一、第二进为对照花厅,梁枋和冰纹格扇甚工细。
顾廷龙故居一度散为民居,2019年有关部门动迁了里面的住户,进行了修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