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6 10: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说与赵云故里之辨
——“正定县城不会有赵云故居”
真定县治所从东垣故城迁移到今正定县正定镇,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发展。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清世宗胤禛讳改为“正定”。但是,今正定县城起源于何时?真定县治所是何时迁往今正定县城的?对此学界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恒州》说:“后魏道武帝登恒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即今州理是也。”认为“安乐垒”是唐恒州治所真定的前身,恒山郡治所迁往安乐垒的时间是魏道武帝时期,但无法解释《魏书·地形志上》记载的九门县“有常山城、九门城,有安乐垒”问题。
二是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真定府》认为:“隋开皇十六年,分真定置常山县,即故安乐垒也。大业初,复省入真定县。或曰即汉常山郡城也,隋因旧城置县。”“唐初移县于今治。”把常山县城与安乐垒相联系,又把安乐垒与镇州城(今正定县正定镇)相区别,符合《魏书·地形志上》的常山城与安乐垒并存的记载,契合了《新唐书·地理志》真定县徙治的时间。但安乐垒地望,难以落实;常山城在明代真定府西南十八里处,难以寻找。
三是王仲荦的《北周地理志》认为恒州、常山郡、常山县治所在“安乐垒”,安乐垒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真定,在今河北正定县城关。
四是施和金的《北齐地理志》认为:常山郡,治安乐垒。恒山县,今河北藁城县西北。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
笔者认为上述四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又有矛盾因素。关于真定县治所迁移到今正定城的时间,有施和金的北齐说、王仲荦的北周说,有梁勇的隋朝说,还有人数众多的唐初说,这四种说法都持之有故,并非都言之成理。笔者认为王仲荦的北周说、施和金的北齐说,证明滹沱河北有恒州、常山郡、常山县治所是可信的,以此补充《隋书·地理志》的记载是个贡献,证明真定县存在事实充分,证明真定县治所北齐北周在今正定县正定镇则有些不足。梁勇说隋代恒州治所在今正定县城可信,但说真定县在隋代业已迁移到今正定县城则说服力不强。既然北齐、北周、隋代恒州、常山郡与恒山县或常山县治所在一起,真定治所就不一定非要迁过去,更何况当时恒山县或常山县置废频繁。因此,笔者根据《新唐书·地理志三》“武德六年析置恒山县,贞观元年省”的记载,推断当是在贞观元年(627年)真定县治所迁入今正定县城,笼统的说是“唐初移县于今治”。
笔者得出的结论是:正定县城不会有赵云故居。
如果说对于正定县城的起源和真定县治所何时迁入滹沱河北的今正定县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魏书·地形志上》所记载的常山城、安乐垒属于九门县和真定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人们则没有不同意见,因此说在秦汉以后直至北魏前真定县治所一直在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真定县辖区在滹沱河以南,这是讨论正定县城与赵云故居问题的又一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常山真定人赵云,卒于建兴七年(229年),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常山郡城迁移到滹沱河北,距赵云之死已有170多年了。东汉真定人赵云的故居,建立在九门县的土地上,岂不是咄咄怪事?!果真如此,那里既是赵云故里,又有赵云故居,那赵云岂不成了九门人,与常山真定没有任何关系了。由此可知今正定县城不会有赵云故居。
接下来,我们再辨析一下与正定县相联系的赵云故里的说法。真定县治所迁移到今正定县正定镇之后,真定县名称内涵经常变化,唐代与清代等辖区不同,这是“名同实异”;都叫真定县,秦汉魏晋治所在滹沱河南,唐宋元明清治所在滹沱河北,这可称为“名同世异”。现代正定县辖区,不仅与两汉真定县不同、与清代辖区相异,而且改革开放前与2001年9月后也不相同。尤其是1941年把东、西古城划归石门市(今石家庄市),把东汉真定县城从正定县中划分出去,从而使人们对于赵云故里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正定县与赵云故里的三种看法。
一是沿袭前人看法,说赵云是今正定人。以今正定县辖区与清代辖区相同为前提,而不了解或未曾注意到古今县名相同、辖区不相同的情况。
二是考虑到汉代真定县治所地望因素,说赵云是今正定南人。源于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苏秦列传》所说战国东垣城在唐代“恒州真定县南八里,故常山城是也。”即今东垣故城遗址,方位准确,距离明确。
三是立足于汉代真定县治所,说赵云是今正定县人,治今石家庄市东古城或说治今正定县南。与有些学者夹注的“常山真定(治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人”异曲同工。两者区别在于基准点不同,一是正定县城,一是东古城。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说法,清朝人说赵云是正定人没错,因为汉真定县城当时在正定县辖区之内。现在笼统说赵云是正定人也可以,因为现在正定县辖区内是否有汉真定县的村庄并不清楚。但应当明白现在正定县辖区与东汉真定县辖区不同,何况正定县南部的一些属于汉代真定县的村庄已经划归石家庄市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