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1-12 17:24: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交通智库之声 | “编织”高等级航道网 提升内河水运能级
中国水运报 今天
编者按:
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成立以来,推动了各方对交通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推动科学决策、提升决策水平的“智囊团”作用。本期“交通智库之声”继续精选专家观点,敬请读者关注。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
内河运输具有运能大、占地省、能耗低、环境友好和边际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我国内河航运资源丰富,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内河航道建设及内河航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内河航运发展的规律研究,“十四五”期到本世纪中叶前,是内河航运比较优势全面显现的关键时期,与发展要求相比,内河高等级航道基础设施总体发展缓慢,高等级航道占比不高、支线延伸和沟通成网不够、枢纽瓶颈制约矛盾突出、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不强,仍是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最薄弱环节和“短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优势,打造高等级航道网。
本文对高等级航道建设相关战略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有关建议。
一、内河高等级航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内河航道在历史上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铁路建设先行、公路民航崛起等历史阶段,但高等级航道网的建设一直相对滞后。国际上,欧美国家内河航道均经历了大规模、标准化的建设,形成了发达的高等级航道网,在综合运输发展阶段仍能占有稳固的地位。
内河航道因为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优势不够显性化,在交通系统基础设施投资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航道建设资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投入不足,且不稳定,2000—2018年我国内河建设投资规模仅相当于公路建设的3%,导致了高等级航道网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一是航道等级偏低,截至2019年底,我国内河三级及以上(千吨级及以上)航道1.38万公里,占比仅有10.9%,远低于欧洲2.43万公里、约60%的占比。二是干支流发展不协调,东部水网地区发展快,但长江干线上游及中西部支线航道治理滞后,高等级航道延伸不足。三是缺少水系沟通,航道网络化程度不高。四是瓶颈制约矛盾突出,三峡通过能力不足,龙滩、百色等枢纽未同步建设通航设施造成断航。五是内河航道与沿海港口衔接不够,沿线主要港口枢纽功能不强,与公路、铁路运输衔接不够。
二、高等级航道建设相关战略思考
当前正处于内河航运优势全面显现、到基本得到发挥的关键时期,也是集中进行建设、全面改变内河航运基础设施面貌,为优势全面发挥奠定基础的战略机遇期。
(一)以千吨级航道网为核心加快内河航道建设。随着船舶吨位的增加,单位运输成本和能耗逐渐下降,下降的速度由快转慢。千吨级及以上船舶内河航运成本低、能耗低的优势可以得到较好发挥。与100吨级船舶比较,当船舶吨位提高到1000吨级,可下降62%,运输成本明显低于铁路等方式,船舶吨位继续提高时,运输成本的下降变得不明显。船舶能耗的变化与运输成本类似, 300—1000载重吨的船舶单位运输能耗呈现快速下降趋势,1000—3000载重吨能耗下降速度趋势减缓。欧美内河航道建设也以千吨级航道网为重点,欧洲以Ⅳ级航道作为欧洲内河航道网标准,航道水深2.5米,对应1350载重吨机动船;美国密西西比河等内河通航水深为2.74米,对应单个驳船的平均载货量约为1450吨。
(二)加快构筑“四横四纵两网”高等级航道网。按照“通道建设、水系沟通、干支成网、通江达海”的思路,依托包括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强化东西向跨区域内河水运通道,依托京杭大运河以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运河沟通线路,构筑南北向跨流域水运通道。利用各水系支流航道辐射延伸,实现干支成网、通江达海。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形成“四横四纵两网”(四横:长江干线、西江干线、淮河干线、黑龙江;四纵:京杭运河、江淮干线、浙赣粤通道、汉湘桂通道;两网:长江三角洲千吨级航道网、珠江三角洲千吨级航道网)内河高等级航道网。
(三)重点推进高等级航道建设五大工程。一是运河复兴工程,深入研究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的可行性,研究连接雄安新区的雄津运河(津保航线)工程可行性。二是江河联通工程,构筑连接大江大河的南北向跨流域水运通道,打通江淮干线通道、浙赣粤通道、汉湘桂通道。三是通江达海工程,推进支流拓展,通过干支衔接形成长江、珠江水系支流覆盖地区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推进内河航道出海工程和长江、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内河与海港的衔接。四是瓶颈畅通工程,实施三峡水运新通道能力适应工程,加快推进龙滩、百色等枢纽断航闸坝复航工程。五是界河提升工程,对国际河流进行航道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优先推进国内段建设工程。
三、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的建议
针对水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资金保障、建设及养护管理体制机制等我国高等级航道发展长期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提升内河航道特别是高等级航道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的战略地位。内河航道的建设涉及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要求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和渔业等功能,航道建设与内河水运发展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各部门对高等级航道建设的必要性、规模和紧迫性认识不统一,在相关规划衔接、工作协调方面存在不一致,例如京杭运河北段航道建设等级问题。建议各部门统一认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的沟通协调力度,为下一步大规模建设高等级航道网创造良好条件。
(二)改进航道管理体制和模式。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强化通道建设、水系沟通、干支成网,建议长航和珠航从干线管理拓展到流域高等级航道管理。京杭运河是内河航道网的纵向主要通道,涉及多个省市,建议建立京杭大运河管理机构或机制。建议纳入地方事权的高等级航道由省级层面管理,并完善部属航道机构与地方航道管理机构的联动机制。
(三)加大高等级航道建设ZHONGYANG财政预算投资。粗略估算,实现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年投资规模需要达到约800亿元。高等级航道建设对发挥内河水运边际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的比较优势、拉动投资、实现经济内循环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建议作为重大公益类项目全额纳入ZHONGYANG财政预算进行投资。如难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建议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以ZHONGYANG预算内投资补助方式进行支持,并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ZHONGYANG和地方ZF以及大型金融机构及企业的积极性,采取航道综合开发等模式,为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通过船型优化提升航道通过能力。如根据我国与欧洲航道建设标准的初步对比,我国三级航道水上过河建筑物的净空高度通常不小于10米,而同等级的欧洲Ⅳ级航道,由于普遍采用升降驾驶台对于装载双层、三层集装箱的净高要求仅为不少于5.25米和7米,低于我国标准。另一方面,全回转螺旋桨、艏侧推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船舶的机动性,从而放宽因通航转弯半径要求对船舶总长的制约。建议研究制定更适合我国航道发展特点和船型创新需求的内河航道通航技术标准,提升我国内河船舶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并可通过船型优化的方式来提升航道等级及通过能力。
(五)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进程。目前新一轮规划提出的水系沟通、运河复航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方面主要由地方人民ZF牵头组织研究论证,存在层级不足、认识不统一等问题,为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实施,建议交通运输部牵头统一组织开展相关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费维军 贾大山 纪永波 焦芳芳
责编:尹宇龙
审核:洪波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