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0 06: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前:
《蓝皮书》欲做观察记录者
《国际金融报》:当年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撰写《蓝皮书》?
贺瑛: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曾经是闻名遐迩的远东金融中心。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庄严的决议形式,将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确定为国家战略,正式拉开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序幕。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上海已基本确立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提出早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规划中的至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伟业,上海必须持续地努力。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开始了《蓝皮书》的编撰。蓝皮书的目标主要定位于忠实记录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思想和业绩;同时也以他山之石攻玉,以开放的视野展开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潘英丽:《蓝皮书》的功能应该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的近距离观察者和记录者。总结其取得的成就,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全球视野的国际比较探索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便捷路径。
困难
最大挑战是制度创新
《国际金融报》:未来的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贺瑛: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制度创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直坚持“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推进思路。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不断开拓创新。纵观全球成熟金融中心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拥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和灵活创新的机制。由于我国的金融开放水平比较低,金融市场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人民币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尚未开展。在这样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
金融制度创新的方向是建立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体系。首先,要加大自上而下推进金融制度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培育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机制,逐步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金融调控制度;其次,要不断增强自下而上推动金融制度创新的力量,提升金融企业在金融制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其在金融制度创新中的微观主体作用。
潘英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序推进需要我国政府在体制变革层面做出重大突破。
首先,需要积极推进行政垄断型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行政垄断型金融体制是中国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帮助工业化战略解决廉价资本的供给问题。这些制度安排便利金融业和特定产业获得廉价资本,却长期损害了存款人和中小投资者等中产阶层的利益。目前中国制造业、房地产业和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出现过度投资,而内部消费市场的开发和服务业的发展有待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另外,金融过度的行政垄断也已成为居民储蓄转化为高成长新型产业投资的瓶颈。金融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金融转型的核心在于政府立场的转变,主要内容是放松行政管制。政府立场需要从支持企业低成本融资转向切实保护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利益,实施富民政策;积极推进放松管制的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使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各类高新产业和服务业得到持续的资金融通,使本国居民更便利地分享这些产业成长的丰硕成果。
其次,需要创造有利于人才集聚进行创业和职业发展的自由宽松的环境,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造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和自由市场环境,为各类专业人才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和创业条件;二是简化所得税层级,降低税收上限至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以下,以利于从发达国家吸引各类高端人才;三是促进个性化、人性化的消费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高品质宜居城市,以适应各类高端人才安居乐业的各类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需要。
第三,是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从大部分与民争利的经济活动中退出,专注于产权的界定保护和市场秩序的维护,大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并进而健全市场经济信用制度和诚信体系,提高司法和执法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有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