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勿忘在莒

[龙城轶事] 春秋·晋国历史专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A7-1-2 侵曹伐卫

春秋时期列国林立,大国之间相互争锋,既有当面锣对面鼓的战术对抗,也有避实就虚曲线作战的战略游戏。而当战争规模超过一定数量级,或者战争胜负影响过于深远时,对抗双方往往会变得更加谨慎,从而选择诸如围点打援、围魏救赵的策略,在运动中寻求战略缓冲、选择作战时机。比如宋楚泓之战,面对宋国的挑衅时,楚国并没有派兵直接救援郑国,而是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攻打宋国以迫使其回师。而包括城濮之战在内的晋楚历次大战,都是进攻方围困对方的盟友迫使其前来救援,然后在与对方的接触中斟酌合适的时机展开决战。

在决定出兵援宋大略方针已定的情况下,晋国的公卿大夫们仔细分析了当前敌强我弱的态势,梳理了中原各国的邦交关系,并对进军中原的战略战术作出了初步的推演。

在他们看来,当此之时楚国在中原盟友众多,宋国正处于各国的包围之中,重兵突进直接救援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即便不考虑其联盟关系,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楚国在包围宋国的同时,还另外派出了一支军队与鲁国合兵一处,驻扎在齐国的谷邑,与宋国的联军主力形成掎角之势。如果晋国贸然向宋国进军,极有可能引起谷邑驻军的联动,从而受到夹击被楚军包了饺子。

除此之外,国际政治最讲究名正言顺,军队出征也要师出有名。尽管当前晋宋关系良好,但彼此之间并无盟约,晋国没有必须出兵救援的义务。反而是晋文公早年曾受楚王之惠,没有充足的理由便扬言救宋伐楚,在道义上并不占据主动。

针对以上问题,狐偃毫不犹豫地提出:“曹国刚刚与楚国交好,而卫国则与楚国有婚约,如果我们出兵讨伐曹、卫,楚国必定会前来救援,如此可解宋、齐之危局。”

这个建议可以说正好切中要害。当年晋文公流亡列国,卫、曹之君皆未加以礼遇,以此为由讨伐曹、卫正可谓名正言顺,即便是楚人有再多不满,也绝对无可挑剔。而从战略角度考虑,曹卫两国地处中原要冲,其东、北接鲁而连齐,西、南临郑而近宋,占据此战略要地,既可以围魏救赵的策略诱使围困宋国的主力前来决战,又可以就近监视谷邑方面的动态,并在必要的时候牵制其行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晋国人虽然自信心爆棚,却也还没有膨胀到自以为可以吊打天下的地步,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与楚国决战,在决战前还是得尽量保留实力。正因为抱有一丝侥幸,在起初制定策略的时候,他们对于曹、卫两国的预期也是不同的。对待相对弱小的曹国,晋文公毫不含糊地把自己早年流亡时的不幸遭遇搬了出来,作为介入中原事务的借口。而在对待卫国的态度上,晋文公并没有如法炮制,提起当年碰了一鼻子灰的旧事,然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打过去,而是和和气气地去向卫国人借道——伐卫只是众多备选方案中的一个。

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晋人一番好意并没有讨到一点好处,反而是又碰了一鼻子灰。这事说起来倒是也不难理解,对于卫国人而言:咱们是亲戚不假,你若要在平日里借道也没问题。可问题是,如今中原战火弥漫,你早不借道、晚不借道,偏偏挑选了这个时候说要去报仇,明眼人都知道你是去找楚国晦气的,这事就不仅仅是寻常外交那么简单了,而是在两大强国之间选边站的问题。

当时的各国普遍都认为楚国的强盛是无法逆转的趋势,整个中原都已经沦陷,区区晋国又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对手?你晋国人在中原战场上被打败了不要紧,万一楚国人回头算账,听说是我们卫国人给你行了方便,这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不是?卫国人站在晋国和楚国中间,是两头不讨好,是谁也惹不起,最后还是选择了支持大概率上可能会获胜的一方,从而拒绝了晋国人借道的请求。

卫国人算是做好了结硬寨打呆仗的准备,可晋国人就不乐意了。此刻的晋文公恐怕早就火冒三丈,他站在卫国的边境线外,指着几百里外的卫国都城,没好气地骂道:“第二回了,你可给我记住了,这已经是你第二回把我挡在门外了,你给我记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算是心里有再多的不痛快,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仗还是继续得打,晋军只好又迂回到棘津渡过黄河,准备在曹国分兵部署。但在进入到曹国之后,原本因愤怒而失去理智的晋国人突然回过味来了,他们突然意识到,卫国的站队同时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当他们在齐、宋两个方向与楚军对峙的时候,如果第三路敌人突然杀过来了该怎么办?这也就意味着,在与楚国展开决战之前,他们必须改变战略部署,先把卫国给摆平了。计议已定,晋军很快便兵分两路,其中的北路军直接向北折返,先行对卫国展开骚扰。

不打不知道,卫国虽然能跟齐国、郑国死磕,但与晋国一接触,马上就疲软了下来,晋国人这才感觉到自己之前的担心有些多余。伐卫的军事行动进展很是顺利,到文公五年正月初九日(夏历前一年十一月份),晋国就攻取了卫国的五鹿,并于次月进军敛盂,实现了牵制谷邑的战略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卫国人因无法抵挡晋军的攻势,便向其盟友鲁国求援。鲁国起初也不知深浅,派公子买带兵救卫,但在得知晋国实力之后立刻就变了卦。鲁僖公急忙召回并杀掉了公子买向晋国示好,可一扭头却告诉楚人说,是因为他临阵脱逃所以才杀掉的。

齐国方面,因楚军一直都在谷邑搞事情,令其国内的局势变得特别紧张。混乱之中,卫公子开方杀掉了齐孝公的儿子,立了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潘为君,也就是齐昭公。齐昭公继位之后,担心楚国会扶植公子雍抢夺自己的君位,因此也一刻都不敢懈怠。等到晋国攻下五鹿进军敛盂,与楚军遥相呼应时,齐昭公才终于松了一口气,赶忙派人到敛盂去与晋国结盟。

卫成公眼见晋晋军无法抵挡,便想着借机与齐、晋两国一同结盟,却被晋人严词拒绝:“早先我向你借道的时候你非要硬气,这才刚打了没多久你就后悔了,天底下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不行,还是接着打吧!”

卫成公实在没有办法,又想去找楚国搬救兵,可卫国贵族却不愿意再与晋人死磕,于是阵前哗变把卫成公赶到了襄牛以讨好晋国。

北路军在卫国取得了重大突破,可围攻曹国的那一路进展却并不顺利。曹国在中原属于是三流诸侯国,实力并不强悍,但正如那什么猎豹追赶羚羊的寓言故事所表达的那样,你晋国人打着复仇者联盟的旗号,气势汹汹直接来围攻陶丘,曹国人顶着亡国绝祀的压力,自然要拼尽全力做殊死搏斗。进攻曹国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不但没能拿下陶丘,反而把晋国第一任中军大元帅郤毂给搭进去了。

尽管郤毂的上位靠的不是个人的能力,可他毕竟是中军将,是晋国的脸面,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在战场上,也的确是很挫伤士气。在这个关键时刻,晋文公不计前嫌,将曾带兵阻击其回国的先轸从内阁排名最末的下军佐直接超拔为中军将,继续带领大军猛攻。

这场持续数月的围城战,让无数的晋军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对晋人表示羞辱,也为鼓舞国人的士气,曹国守军将尸体陈列于城头之上。看到曹国人如此羞辱阵亡将士,晋人皆义愤填膺,于是纷纷建议将营地转移到曹国人的公墓,这可把城里的那些人都给吓坏了。

周代人崇信祖宗神灵,欺凌祖墓是对国人最大的侮辱,曹国人拼死抵抗,为的就是保存祖宗社稷,你们真要这么干这仗还真就没办法打了。于是他们赶紧把晋军尸体装进棺木以赔罪,而先轸则突然下令,趁曹国人运送棺木的机会攻入了陶丘。此时正是晋文公五年(632BC)周历三月初八日,围攻曹国的战役终于告一段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城濮之战

A7-2-1 战前斗智

晋国出兵数月,先后攻克了卫国、曹国,迫使依附于楚的鲁国开始左右摇摆,受楚逼迫的齐国也与晋国坦诚相见。原本声势浩大的楚国阵营被迅速瓦解,仍然跟随其左右的就只剩下了郑、陈、蔡、许四国,军事行动初见成效。然而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申叔(申公叔侯)所带领的谷邑驻军,还是令尹子玉(成得臣)亲率的围宋部队,对晋国在北方所展开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全都无动于衷。战争打了将近三个月,双方的主力部队还没有开始正式接触。

按照传统史料给人留下的印象,楚国方面的主将令尹子玉似乎是一个脾气极为火爆的人。此次伐宋制齐的战争,楚成王本来是不同意的,但却因架不住子玉的蛮横,最终不得不作出让步。

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其个性的理解,《左传》还特别讲了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颇富神话色彩,说是子玉自己打造了一套“琼弁玉缨”(镶嵌了珠玉的马冠马鞅,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子玉自戴的冠带),制作得精美绝伦,以至于连河神也艳羡不已,特地托梦给他说:“只要你把这套琼弁玉缨送给我,我就赐给你孟诸的水草地”。

孟诸是宋国的土地,河神许诺赐以“孟诸之麋”意即会保佑其伐宋功成,然而子玉却对此毫不理会。他的儿子成大心,以及左军统帅子西听闻感到十分不解,于是派荣黄前去劝解。荣黄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只要是能够有利于国家,哪怕是去死都无不可,更何况是美玉呢?”

然而子玉似乎是名坚定的无神论者,对神鬼之说丝毫未放在心上,以至于荣黄怒不可遏,说:“胜败之事本非鬼神能够决定,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令尹压根没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他这显然是自取其败啊!”

另一件事则是与他的哥哥斗榖於菟(子文)有关。说是在战前,楚成王为了检验令尹的成色,让前任令尹子文和现任令尹子玉分别进行了一次军事操练。老令尹子文演习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军队被治理得井井有条,没有处罚一个人就顺利结束了。新令尹子玉则用了一天的时间,其间鞭打七个人,还用箭射了三个人的耳朵,这才把军队调教得像那么一回事。

子玉的成绩虽比不得子文,到底还是很不错的,因此人们都向老令尹表示祝贺,说你有一个好弟弟,咱们楚国总算是后继有人了!子文也十分欢喜,可偏在此时,有一个叫蒍贾的小孩儿却不出一言。老令尹很是好奇,就问他为什么不说话,蒍贾回答说:“您的贤能众所周知,但却把政权传给了子玉,说什么是为了国家安定,对此在下实在不敢恭维。子玉其人刚而无礼,统领的兵车只要超过三百乘,就超出他的控制范围了。由于你的推举,国家是安定了,可是对外作战却会失败,这有什么好祝贺的?如果他真能得胜回来,再祝贺也不迟!”

在蒍贾看来,子玉有诸多的弱点:他治军之时刚愎自用,轻率冒进,不是一个好将军;在国内大权独揽,为人骄横跋扈,连楚王都不放在眼里,也不是一个好臣子。蒍贾是否真的说过这席话我们无法臆测,可即便确有其事,其中所反映的情形或许也并非全然可信。

楚国当时的政局,正是若敖氏权力炙热之时。前后两任令尹子文和子玉,以及此次出征的左军统帅子西(斗氏,名宜申)、右军统帅子上(斗氏,名勃)都来自于若敖氏家族。若敖氏的一家独大,难免会引发其他家族的不满,作为若敖氏的政敌,蒍贾的话多少还是有些斗气的成分。

事实上,从史料中有关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子玉虽说身上毛病不少,但其军事素养和政治觉悟并不差。早年晋文公在楚国流亡的时候与他有过几次照面,当时子玉刚刚从子文手中接过令尹的职位,担心晋文公回国会对楚国不利,曾多次建议楚成王将其杀掉,但都没有得到应允。如今晋国在中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激怒楚军,让他们主动挑起战事。然而子玉却一反常态不为所动,执意要打下宋国了再去计较其他,从而又加紧了攻势。日趋严峻的形势让让宋国人感到十分吃力,也让晋文公忧惧万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对手只是寻常的将领,子玉或许也不见得会吃亏,可偏偏他碰到了春秋史上极富盛名的军事家、曾著有兵书《孙轸》且以谋略著称的先轸,这事就有看头了。为了能够迫使楚军放弃宋国引兵北上,先轸的小宇宙猛然爆发了,他秘密派人到宋国活动,说服他们给齐、秦两国送去厚礼,经由两国劝说楚国解开商丘之围。这个计策的绝妙之处在于,楚军包围商丘已有小半年,眼看着对方就能有所功成,这种关键时刻任谁也不可能轻易放弃。而一旦他们拒绝了齐、秦两国调停的提议,就等于是同时得罪了东西方的两个大国——整个天下总共就四个有影响力的大国,有三个就跟楚国不对付,你说这仗还怎么打?

不过,这其中也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也就是齐、秦两国作为调停人,他们既可以为晋国办事,也可以为楚国所用。尽管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楚国实际上早已向齐国宣战,而秦国则跟晋国好得跟穿一条裤子似的,可他们之间也并不是没有矛盾。只要没有明确表态摆明立场,他们未必会真的介入晋楚之间的冲突,甚至在适当的时机,还会为了自身利益被楚国拉拢,选择与晋国撕裂。万一这事让子玉给想明白,然后见招拆招给玩起了外交战——比如杀掉公子雍换取齐国的支持,以及利用秦晋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搞事情等等——晋国很明显会吃不消。

这个时候晋国该怎么办呢?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断绝楚人的念想,排除掉齐、秦两国被策反的可能性,为晋国创造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外部环境。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先轸利用列强调停的机会,公然把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了宋国,从而给楚人造成一个假象,让他们以为齐、秦两国的调停是在配合晋国的行动。如此一来,即便是子玉有心接受调停,也怕他手下的将士们不答应。

先轸的这个计策可以说是起到了一箭一串雕的作用,一方面让楚国与齐、秦两大列强产生了隔阂;另一方面又对其他诸侯产生了示范作用,让他们要么认为是楚国疲弱不是晋国的对手,要么就认为其不负责任不值得跟随,从而对其离心离德;而最终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逼迫楚国放弃宋国前来与晋国决战。这一连串的操作手法让楚人眼花缭乱,更让子玉产生了一种吃苍蝇的感觉,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做阳奉阴违:“明明是你们不厚道,这坏人还得我来做,你们究竟安的什么心?”

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别说是他子玉了,就算是脾气再好的人也得给你惹毛了。坐镇大后方的楚成王一看情况不妙,知道晋国人设的这个套,子玉十有八九得往进跳,就急忙带着亲兵撤退回国,驻扎到申城观察局势。临走之前,还特意传话给子玉和申叔,让他们分别从宋国和谷邑撤军。

人常言“打嘴炮容易,做实干家难。”如果要站在子玉的位置上,你就会感觉到,身为三军统帅,在这种时候发布撤军的命令实在是太难了。楚成王也知道子玉的难处,便循循善诱地劝导他说:“大丈夫能屈能伸,闹脾气也要适可而止,有了困难也要知难而退,这不丢人。你就算是无功而返,寡人也不会怪罪你,不是我方不努力,实在是共军——晋军——太狡猾。晋国人设的这些圈套,咱们老实人根本应付不来,这仗很明显已经不能打了,咱们从长计议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先轸的一再刺激下,原本就内心不平衡的子玉终于失去了理智,他明知状况已经对自己不利了,却还是咽不下这口气,这不仅仅是在跟晋国人怄气,也是在跟国人怄气。所谓祸起于萧墙之内,对令尹子玉来说,最大的敌人不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而是隐藏在朝堂之上。蒍贾说他刚而无礼,且不会治军,这既是在表达对若敖氏专权的不满,也是在讥讽子玉是个无能之人,讥笑他只能凭借家族荫蔽获得令尹职位却并无真才实学。诸如此类的流言蜚语数不胜数,让子玉如鲠在喉,即便明知前路多坎坷,却始终不愿低头,也不能低头。

他之所以不顾成王的阻拦坚决发动这场战争,其目的不是为了开疆拓土,也不是为了给自己建立功业,而是想要寻找一个机会,一个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机会。他想向国人证明,证明自己不是仅仅依靠哥哥的照应才走到今天的,证明自己不是子文的弟弟,不是若敖氏的子玉,而是成得臣,是一个“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好干部成得臣。他要用战胜的功业堵住悠悠之口,给那些质疑自己的人甩一记响亮的耳光。

假如在这个节骨眼上撤军,正会因应了那些人对他的质疑和挖苦,人们不会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这个决策背后的原因,只会变本加厉地去嘲讽若敖氏怎么出了这样一个软蛋。那些潜藏在阴影中的敌人会趁机发难,挑战令尹的权威,动摇若敖氏的根本。子玉不想做若敖氏的罪人,更不能忍受这样的屈辱,他需要一场荣誉之战来洗刷耻辱,这就意味着战争的车轮一旦启动,就不能半途而废。他拒绝了成王诏令,同时满含泪水对使者说道:“我不是说一定要建功立业,非要跟晋人争个长短,只不过是想借此堵住奸邪小人的口罢了!”

看到令尹如此冥顽不灵,一直以来都对其颇为迁就的楚成王终于也发怒了。他只给了子玉少量的军队,其用意或许是为了减少损失,但也或许是想要借刀杀人——在君权与卿权冲突爆发的关键时刻,他并不在意这场战争的胜负,只在意战争的结果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可对于子玉来说,这些问题都已经无暇考虑了,他必须要强压着内心的苦痛和煎熬,尽全力去争取战争的胜利。

不久后,子玉派宛春为使去向晋军提出议和的条件,说只要你们恢复了卫侯的君位,并把私分的土地还给曹国,我就答应解除宋国之围。这番交涉也算是有礼有节:我楚国攻打宋国是有那么一点不讲道理,可你们晋国无端讨伐曹、卫也不能说是完全占理吧?咱们大家各退一步,恢复中原的秩序,这要求不过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过分了!”

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劈头盖脸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子玉你好无礼!你一个楚国的臣子,与我们的国君谈条件,一下子提出了两个要求,而你自己却只做一个,这没诚意啊,看来这仗是非打不可了!”

晋国人摆明了就是要搞事情。他们一直在寻找“攘夷”的机会,如今好不容易逮住了这么一回,不把你打服了是绝对不会让你走的。不过狐偃的做法到底还是太粗暴了,不符合先轸“阴狠狡诈”的指导思想,如果就这么回复的话,会把晋国好不容易取得的舆论优势给抹掉。身为中军主帅,先轸显然是技高一筹,这一点不仅仅是狐偃,晋国上下所有人都得服气。

在听完狐偃的表态后,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先轸,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向晋文公作了个揖,随后抑扬顿挫地回答说:“尽管子玉的要求不合礼仪,可他的请求却一定得答应。因为,楚国人提出的要求可以安定三个国家,曹、卫、宋同时获得解放。假如我们不答应,就意味着是我们不肯停战,执意要将这三个国家继续拖入战争的泥潭。如此一来,就意味着楚国有三项恩惠,我们结了三家的冤仇,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了。”

听了先轸的见解,狐偃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原来子玉是在这儿等着呢!不过,在座的似乎还有人不理解,于是就问道:“可就这么解了三家之围,我们多年的准备不是就白干了吗?就这么放他们走了,我们到哪儿攘夷去?”

“大家不必着急,山人自有妙计!”正当大家都交头接耳的时候,先轸又补充道:“条件是要答应的,但却不是对楚国,而是对曹、卫——我们私下里与曹、卫结盟,恢复他们的土地和地位,让他们主动断绝与楚国的关系。这样原本是楚国施与两国的恩惠,就变成了我们主动的给予,道义的制高点就有了,这是一。第二点则是要把宛春扣留下来,子玉知道之后一定会暴跳如雷,从而不顾一切地前来声讨。如此一来,好人我们做了,道义我们占了,这攘夷的事情也落不下。”

众人听了先轸的计谋全都拍案叫绝:“你这脑洞开的也太大了!就这么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A7-2-2 退避三舍

子玉自以为得计,在目送宛春离开大营之后,便返回中军大帐,一个人暗自偷笑,心想可不是只有你们晋国人会搞阴谋诡计,我子玉也不是浪得虚名!他推演着晋国人可能采取的对策,心想他们或许早已被自己的要求搞得焦头烂额了。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跟阴险狡诈的晋国人比起来,自己的那点小心思简直是太淳朴敦厚了。晋国人的套路简直超出了人类的想象,他们不仅给曹、卫复国了,还让他们跟楚国断交;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自己派去谈判的使者竟然也被扣住了!两军交战,不那什么来使啊,你们也太野蛮、太不讲道理了吧?都说我们楚国是蛮夷,可你们中原人怎么比我们这蛮夷还不厚道呢?这不行,我得找你们说道说道!

可是你想说,还得看人家想不想听呢!晋国人扣留宛春的举动,就等于是切断了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谈判的道路,明摆着就是要告诉他:要想把道理讲清楚,便只有战场相见这么一条路可走。

子玉知道晋国人是存心找茬,他们就是想要跟楚国开战,可偏偏又不愿意承担主动宣战的责任,愣是把这烫手的山芋丢到自己的手里,可自己还不能不接。他把满腹的委屈、怨恨,以及对晋国人的不满都压在心底,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充满了危机的道路,决定向晋国宣战。

此时的子玉已经完全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可越是如此,晋国人便却越从容。按说你把人家惹怒了,终于遂了你的愿了,你就跟他们真刀真枪地打呗!可先轸偏不这么干,他不断地激怒对手,却又不与之接战,反而是诱导着楚军在中原大地上四处奔走。当子玉带着大队人马跨越了千山万水,从商丘赶到陶丘想要跟晋军决一死战的时候,却看到晋军竟然一枪不放,直接开溜了……溜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做法别说是楚国人了,连晋国的将士都很不理解,他们遍览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时期的历次战争,还真没见过仗竟然可以这么打!有军吏甚至都要怀疑,这帮带头大哥是不是脑子有病,是不是全靠着家大业大和裙带关系才混到这个位置上的,是不是他们压根就不会打仗?有些胆大的还当面提出了质疑,说:“我们是国君亲自带队,对手是一个大夫带队,让我们的国君四处流窜去躲避对方的一个大夫,这要让人知道了,还不得把我们笑话死?再者说了,如今楚军奔走数百里已经是疲惫不堪了,我们正好可以逸待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你这放着好好的机会不打硬是拽着大部队到处拉练也没道理啊!你们要再这样胡乱搞,小心我动用政策工具办你们哦!”

狐偃为了稳定军心,就跟这些军吏聊起了他们在楚国流亡时的往事:“那会儿呀,咱们的国君跟楚王承诺过,说如果以后晋楚两国军队在中原相遇,我们愿意退避三舍以报答楚王的恩情。咱们的国君呀,那可是一个视信誉如生命的人,说出去的话那就是泼出去的水,绝对不会反悔,如今我们退避三舍,就是在履行当年的承诺啊!”

众军吏都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我就说我们的国君和大夫都不是贪生怕死的人嘛!”

看到众人如释重负的样子,狐偃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很满意,他接着忽悠道:“师直为壮,曲为老。出兵在外,就讲究一个理直气壮,就算是面临生死决战,也绝对不能把道义丢弃,这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如今我们的国君对楚军退避三舍,如果他们还是不肯放过我们,那他们就理亏了。我们占了理,还怕打不过他们,大家说是不是啊?”

“说得太对了,舅犯你怎么懂这么多啊?你说的太有道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勿忘在莒 于 2020-12-23 13:00 编辑

看到众人都跟打了鸡血一样,狐偃对自己的表现就更加满意了,不过他并没有告诉这些军吏,晋军退避三舍的真正意图何在。这其实也是先轸战略意图的一部分,首先还是在玩弄对手,子玉急于求战,但晋军却扭头就跑,楚军在后面追,晋军就在前面跑,生生地就把楚军的斗志给拖垮了。楚国的不少将士看到这个局面,都担心遭到暗算,于是便不断劝说主将,说要不我们就先歇歇脚吧?子玉求战不得,自然就更加气急败坏,更是不肯罢手。而其心志被冲昏之后,其战斗部署便越会漏洞百出,其胜率也就越加渺茫。

除此之外,晋军退却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把楚军引到预先设定的战场上,让整个战争在晋军的主场上,按照预先的部署开展,只要能把子玉玩得够狠,就不担心他不上钩。而在那个预先设定的战场上,秦国公子***和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正带着本国的军队,从卫国的敛盂缓缓南下,准备要跟晋军合兵一处,共同向楚军发起挑战。

战争的真实进度也恰如晋军所计算的那般,到四月初一日,晋文公、宋成公和齐、秦两国的大夫在城濮会合。追击多日的楚军还未来得及修整,就派斗勃下了战书,战书的文辞很是逗趣,说的是:“我之所以这么着急上火的追上来,也没别的意思,只是因为我们楚国的战士想跟你们的勇士比试比试武艺。您老人家也别担心他们擦枪走了火,就安然地在战车上跟得臣一起看个热闹好了!”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听到子玉如此谦卑的措辞,晋国人都有些不好意思拒绝了。晋文公于是派下军将栾枝去答复说:“早知道是这样,我们也就不跑了。我们的国君呀,因为时刻惦记着贵国君主的恩惠,不敢与贵国起冲突,所以才一直回避。本以为大夫已经退兵了,没想到您也是个实诚人,竟然这么执着。既然如此,寡君也不能扫了您的兴不是?那就麻烦您回去跟你们的勇士通报一声,让他们都抖擞起精神,准备好战车,也别有那么多顾虑,明天早上咱们就比试比试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A7-2-3 出奇制胜

尽管晋人一再激怒楚军,引导子玉率先宣战,可当战争真的要来临的时候,面对这么一场前所未有的战阵,终究还是会感到忐忑不安。以往晋国的对手,都是如虞、虢、魏、耿、霍那样的小国,就算有那么一两次打不赢,至少不会危及国本。晋国唯一参与的一场大战,还是十多年前在韩原与秦国的冲突,而那次战争的结果,可以用惨败来形容——想起当年惨败的场景,不少人至今还心存余悸。

可如今他们面对的又是谁呢?是当时人们可知范围内最强大的国家,是一个让中原诸侯都闻之丧胆的超级强权。迄今为止,整个中原还很少有谁敢于跟楚国叫板,即便在齐桓公最为强盛的时候,有着众多诸侯的拥戴,也只是在楚国面前秀一秀肌肉,把对方吓退了了事。除此之外,中原国家与楚国唯一的一次交锋,便是几年前发生在宋国的泓水之战,那场战争的结果,想必所有人都清楚。

泓水之战爆发的时候,晋文公正在宋国流亡,他亲眼目睹了楚军碾压宋军的全过程,那简直就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场面惨不忍睹!每忆及此,晋文公就忍不住全身发抖,他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上,而自己则化身为宋国的一名士兵,在面对着楚人的屠刀时,只能瑟瑟地举起双手,乞求对方手下留情。

当战事日渐临近,这种恐惧感就愈发让人战栗,以至于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晋文公竟然梦见楚成王把自己打倒在地,随后又像是一只饥饿的老虎,趴在自己的身上啃食脑浆。而自己则被鬼压了床,四肢麻痹、口齿失灵,动也动不得、喊也喊不出,在无尽的恐惧中迎来漫漫长夜。

为了平复内心的恐惧,他把大家都找来谈心,狐偃对他好生劝慰,说:“楚王俯身,就是要伏罪的意思;而国君您仰望苍天,正是得到了上天的垂爱啊,这有什么好担心的?”

狐偃解梦的功夫毫无说服力,这话说出来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相信,可人不都喜欢个吉利话嘛!其实别说是国君了,他自己何尝不是内心忐忑,他同样无法预知这场战争的结果究竟会是什么样。可事已至此,哪里还有什么退路,不过是硬着头皮死撑着罢了。

晋文公的情绪显然没有平复下来,过了些许时刻,他又突然听到营帐外将士们在唱歌,歌词中隐隐有一句“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内心的恐惧便又涌现了出来,心想战士们不会是看到自己这么窝囊,准备要造反了吧?他急忙又向狐偃询问,这“舍旧谋新”究竟是什么意思。

狐偃本来就心里没底,看到国君这么絮絮叨叨地来回问,本来不紧张也给吓得紧张了,但他还是强打着精神鼓励国君说:“你怕什么,都已经到这一步了,就赌一把吧!赌赢了,你就是天下霸主;赌输了,大不了撤回国内。晋国表里山河,有黄河之险、太行之固作为屏障,就算是输了也没有谁能奈何得了我们,假以时日,还可以东山再起!”

晋文公还是放心不下,总想着要打退堂鼓,可这种话怎么好意思说呢?他只能不断地寻找借口,转而叹息道:“可是楚国对我有恩啊!”

就因为国君的疑心病,大伙儿一晚上都没睡,净陪着他瞎聊天。这眼看都要天亮了,国君还在这一惊一乍的,让一直沉默的栾枝怒不可遏,他毫不留情地吼道:“楚国终究是蛮夷,他给你的都是小恩小惠,有必要每天记挂在心吗?别忘了汉水流域的众多姬姓诸侯,那可都是你的叔伯之国!他们被楚国吞并断绝了社稷,这么大的耻辱,难道不需要我们这些亲戚去洗刷吗?您可千万不要因小恩而失去大义!”

栾枝表面上是这么说,心里面很可能是在想:“你以为我不怕啊?我他妈也没打过这样的仗!可我也没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磨磨唧唧没玩没了地找借口啊!身为国君你不出来鼓舞士气倒还罢了,一个劲地唉声叹气说丧气话这合适吗?”

尽管在历史上晋文公的名气很大,可还原到现实中,他毕竟也只是个普通人,并非是天赋异禀,也不是天生就应该作霸主。他与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面临重大抉择时都会打退堂鼓,做了错事也会找各种借口狡辩,甚至有时还得昧着良心干坏事。可就是因为给自己赋予了重大的使命,让他即便是流浪多年,也依然不改初心。也正是这份使命感,使得他想逃却无处可逃,想躲也无处可躲,只能在潮流的推动下勇往直前,最终实现了华丽转身,从一个到处碰壁的loser变成了人生大赢家。这也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不逼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更何况,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很多选择或许并非出于本意,但却无意中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至少三军六卿体制的建立,是迫于国内情势不得不做出的让步,却无形中为晋国的中产阶层提供了一个顺畅的上升通道,开启了一个“晋国梦”的光辉时代。这个妥协的产物充分调动了国人的积极性,让他们竭尽所能发挥才智,使得这个由一个个普通人组成的群体,相比于体制僵化的国家具有更强的战斗力,为城濮之战的全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3: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文公五年周历四月初二日,夏历当是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晋楚两军在城濮摆开阵势,晋军的阵地设在莘北。关于城濮之战双方实力对比,一直以来都是论战不断,其具体的兵力规模也不一而足,有的说法认为晋楚两军势均力敌,但也有说晋军只有楚军一半的,此处也无法下定论。

按照史料记载,晋国此次三军悉数出动,按每军12500人来计算,总兵力约有四万人;出战的兵车数量总计为七百乘,按照每乘配备75名甲士的规格来计算,则有五万余人。另有齐、秦、宋等国的助威团从旁待命,其兵力规模不详。

楚国方面,由于主将子玉不听指挥,楚成王只给他留下了若敖氏六卒和西广、东宫的部分兵力。其中的六卒为一百八十乘,再加上西广、东宫的车驾三十乘,总计也就是二百一十乘。左右两军数量未知,但按照楚军的习惯,大体上应该不会超过中军的规模,三军合计大约也有七百乘。不过,考虑到楚国左右两军中掺杂着郑、许、陈、蔡四国联军,其数量或许会多于中军,但其战斗决心和协同作战能力却要打个折扣。因此,即便是楚军兵力多于晋军,其实际战斗力也不会太过悬殊。

在进行战争部署时,考虑到这是晋国建国以来所参与的最大规模战争,且为了避免重蹈韩之战轻敌败北的故事,晋军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进行了审慎的布局。

首先是在战略上,他们抛弃了以往全军对阵迎敌的惯例,采取了一些变通的手段,将三军分成了五个独立的单元。其中,中军由先轸、郤溱统帅,对阵楚军主将子玉所统率的若敖氏六卒,中军战车军士数量旗鼓相当,可以确保对垒时不至于出现太大的纰漏。

这个布置也算是中规中矩,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另外两军就不同了。下军被分为两部,一部由下军将栾枝率领,对阵左军统帅斗宜申(子西)所率的申、息两县军队;另一部由下军佐胥臣统帅,对阵右军统帅斗勃(子上)统帅的陈蔡联军。

将下军一分为二,对阵楚国左、右两军,兵力上显然不占优势,可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别忘了晋军最大的特点就是狡猾,他们特意将狐氏两兄弟带领的上军空出来,并不是要让他们去观光旅游的,而是作为奇兵做了特别的安排。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散布在军阵的右翼和中军之前,负责机动作战,保证上下两军在具体作战时有回旋的余地。

除此之外,还有齐、秦、宋三国的军队,让他们和国君护卫队一起列于军阵后方,陪着晋文公看戏,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机动使用。

在具体的战术上,晋国人同样放弃了以往贵族战争丁是丁卯是卯的刻板作战方式,大胆地采用了多方阵协同作战的新战术。这些作战安排,子玉恐怕是撑破了脑袋都想不出来的。如果宋襄公泉下有知,看到了晋军采用的作战方式,也一定会痛骂晋文公是中原文明的败类。

具体的战略战术布置完成,春秋历史上南北之间的第一场世纪大决战,就伴随着轰隆隆的鼓声揭开了大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3: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3: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3: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开始后,首先出动的是下军佐胥臣率领的战阵,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冲楚右翼的陈蔡联军。右军统率斗勃看到对面的滚滚烟尘顺着凛冽的北风朝着自己呼啸而来,却也不甘示弱,在战车上挥舞着鼓槌,带领全军策马扬鞭向北方奔腾而去。可双方的烟尘刚刚混同在一起,就猛然间听到战马的嘶鸣此起彼伏,陈蔡联军的战阵瞬时就溃散了。

斗勃被溃退的战车裹挟着寸步难行,他怒不可遏,挥舞起长戈想要阻拦那些临阵脱逃的人,却终究无济于事。不知过了多久,身边的喧闹渐渐消散了,他才勉强能够驱车向前。可还没走出多久,就连他的战车也失去了控制,紧接着就看到一群老虎拉着战车,向他直冲过来。

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这些拉车的绝对不是什么老虎,只是披着虎皮的战马。可他的战马却不懂这些,也不管驾车的人如何鞭打,就是没命地往回跑。斗勃明知对方唱的什么戏,却无法阻挡大军的溃散,只能在战马的牵引下没命地奔逃。胥臣只带了少量用虎皮蒙马的战车,就让楚国右军一触即溃。为防止乱兵窜入中军阵地扰乱部署,管束前军的上军将狐毛迅速派出两支小分队对失序的陈蔡联军进行阻隔和驱离。

战场的另一侧,栾枝所率领的部队则与楚国申息两县的精兵对峙。申息两县是若敖氏家族的大本营,从那里走出来的战士都有着很高的战斗素养,对待这样的精兵,自然要采用符合他们身份的战术。战不多时,栾枝便佯装战败,撤退之时还派人用战车拖曳着树枝扬起尘土来迷惑对方。左军主帅斗宜申不知是计,带领了申息两县子弟全军出击,却未料被晋国中军拦腰截断。

当此之时,狐毛所率领的前军调转车头,从背后围堵其退路,与佯装败退的栾枝所部形成夹攻之势;狐偃所带领的机动部队则从外侧包抄,与中军形成夹攻之势。晋军以近三倍于敌军的优势,将追击的楚左军四面包围了起来,其结果可想而知。

看到两翼被晋军击溃,子玉哪怕是再固执,也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了,只能痛心地下令收兵。于是,在数月的铺垫和较量之后,闻名遐迩的城濮之战仅仅经历了几个小时的激战,便以晋军的完胜宣告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3: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践土会盟

A7-3-1 人莫予毒

眼下的这个寒冬注定将会成为一个彪炳史册的时刻,无数的历史传奇将从这里出发走进千家万户,供人们品评回味。然而对于子玉来说,这也是个落寞的季节,他注定将要伴随着北风的逐渐谢幕而走到人生的尽头。

就在他带着军队从遥远的北方有序撤回的时候,昔日的营地里正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些昨日里还匍匐在自己脚下的中原人,此刻正在晋人的引导下,用他留下的粮食庆祝着自己的失败。坐镇后方的楚成王得知战败的消息,也派人前来责问:“申、息两县的子弟伤亡惨重,大夫就这么回来,怎么向两县的父老交代呢?”

不过子玉并没有听到这些责难,他的儿子成大心以及司马斗宜申理解他内心煎熬,早早地就把成王派来的使者拦住了。只是,子玉是个明白人,都不消楚王的提醒,他自己也知晓利害,显然是没办法面对江东父老了。

申、息两县是若敖氏的大本营,晋人似乎早就盯紧了若敖氏的命门,在战场上以三倍兵力对其进行合围,给若敖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之所以没有选择乌江自刎,是因为还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那就是把中军的若敖氏六卒完完整整地带回去,也算是给族人们一个交代。为此他一路上小心谨慎,处处戒备,在将大军带回安全地带后才慢慢松懈了下来。

子玉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将领,只是有些生不逢时。他恰恰在晋国刚刚改制的时候担当了令尹的角色,又遇到了一个军事天才先轸和一个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让人摸不清底细的晋国。晋国在城濮之战中采用的各种复杂的军事技术,在以往的战争中从未出现过,仅靠经验显然无法应对。或许对他来说,最好的选择莫过于避而不战,可彼时楚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又不允许他退避。

尽管如此,当城濮战场急速转变的时候,他还是保持了相当的冷静,为若敖氏保留了最后的火种。也正是因为这些缘故,晋人对这样一个手下败将多少还心存忌惮,不敢掉以轻心。可子玉终究还是太过自责,他始终无法饶恕自己的错误,终于还是在营帐中自尽了。听到子玉自杀的消息,晋文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兴奋地说道:“从今以后,人莫予毒,我总算是能过踏实日子了!”

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取得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在中原大地上不胫而走,所有人都知道那个一直在西方世界韬光养晦的晋国突然间小宇宙爆发了,仅仅用了半天的时间,就把人人闻之色变的超级巨无霸给打败了。那个多年前无人待见的流亡公子,突然间就变成了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真让人有点“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感。

不管怎么说,这世道终究是变了。对于各诸侯国来说,最要紧的还不是乱发感慨,而是要赶紧去巴结新领导——这其中最感到紧迫的还是郑国。因为在不久之前,郑国还紧紧地团结在楚成王的周围,充当其侵略中原的马前卒,楚国横扫中原的军功章上,也有他的一份功劳。更要命的是,当年晋文公经由郑国入楚之时,郑文公对其也很是轻慢,而他的大臣叔詹更是提出过杀人灭口的计划。每每想起这段往事,郑文公就不住地冒冷汗,心说:我上辈子究竟是造了什么孽啊,怎么就摊上了这么多的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4 04:20 , Processed in 0.044738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