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3-12 21: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 终于下班了。 我来说说。 现在发评论,可能看的人不多了。
这个方案,第一眼,看过去, X黄色, 不好, 用太字, 不好。
评论从第一页 看到第十六页, 好吧。 我可以说一个感受。
设计本身,没毛病, 是一个耐看的、有时代感的“好标致”
但是说到其含义。。。。。
用汉字, 不用M 我曾经说过,虽然少了国际化元素,但至少表达了一种文化自信, 虽然整个标致看不出是代表城市的标志,还是地铁的标志。
至少,地铁做好了, 也能代表太原嘛。
但我还是想表达,一丝的遗憾。就是用“”太“”这个字。 太 原中的太, 是个形容词。 从很小,就有人告诉我,所谓太原,就是大平原的意思,虽然我们只是汾河谷底,并不是真正的像华北平原一样,但是,古时候的认知,这里已经是山中的大平原了。 所以叫太原。
从官方的解释来看“《左传·昭公元年》(前541)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读tai)原。” 也是说大平原的意思。
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太原盆地尽管比不上汾河下游的晋南平坦辽阔,却在多山的山西相对地仍不失“大平原”之誉。
诚然,太原之指以晋阳为中心的当今太原盆地,见诸载籍始于上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然而,在司马梗定太原、秦置太原郡之前,早已有后来成为太原郡城的晋阳了。据《战国策·赵策一》,晋阳城系由赵简子家臣——杰出的政治家和建筑师董安于所肇筑,当初”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墙之……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春秋》定十三年(前 497)记载“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作“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公羊传》则云“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这说明晋阳城的肇建,至迟可溯于公元前 497年,即至少已近2500年历史了。
这个是我找来的解释。
所以,官方和我说 太, 代表太原。 我不认同, 原字比太, 更能代表。 说来说去 太只是个形容词, 原才是名词。
所以 设计, 是好设计。 但是代表太原,差了些。由其是 引用《左传·昭公元年》,说明 选 太 对。 我不认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