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16 12: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响“中国近代史之窗”品牌
西城楼 资料图片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东莞这座GDP已跻身4000亿元的经济大市,开始朝着“文化名城”的梦进发。
从今年起,东莞每年将投入10亿元,连续5年总投入5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无疑,这笔主要用于公共文化领域的资金必定会“文化”惠民。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仅依靠充盈的投入作支撑来建设文化名城尚且不够。
有观察者曾如此认为,一个城市是否有文化,并不意味着要花几个亿投资兴建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或者规定让市民会背几首唐诗,说几句英文,而是需要当地居民有一颗懂得艺术的心和良好的素质。
东莞如何富而“教之”,以教开智,以文“化”人,两会圆桌论坛昨日以“如何建设文化名城”为题,展开一场发人深省的大讨论。
文化要从追求形式转向精神
市政协常委、民革东莞市委员会主委余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地区发展的软实力。去年7月,省委全会吹响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号角,掀起新一轮文化发展的浪潮。反观东莞,自2001年起,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文化新城的建设,经过十年耕耘,东莞文化结出累累硕果。
不过,东莞文化建设也确有不足之处。“文化”二字,当下很多人把这两个字引向“产业”,更注重其看得见摸得着的表现形式。由于这种惯性思维的制约,以及文化建设工作中往往更注重文化硬件的建设、文艺演出节目或晚会等文化表现形式,使得人的精神追求层次相对不高。
“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文化所体现的思想高度和所呈现的价值是不是与时俱进,在于文化是否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资源,在于文化是否能教养任何人,提高人的素养,而不是看其外表是否华丽。
结合东莞实际,我们认为,文化名城建设因此应在三个方面做好文章。
首先,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之魂,培育东莞人文精神。东莞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优良传统,在这片土地上,曾出现袁崇焕、蒋光鼐等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英雄;曾有过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抗英的悲壮历史。要使外在形式上的文化追求,上升为精神上的文化追求,实现富而“教之”,以教开智,以文“化”人。
其次,打响中国近现代史文化品牌。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蒋光鼐等,都是东莞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东莞应当打响中国东莞历史文化,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文化品牌。
最后,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未来五年,东莞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连续5年共投入50亿元用于文化建设。可以说,东莞未来文化建设上缺的不是资金和人才,而是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文化名家、大家。因此,东莞应该花大力气创造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创造更加宽松的舆论空间,打破文艺界急于求成、浮于表面的现状,给予他们施展的平台和空间,实现文艺人才为我所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