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cpczb

[经济发展] 2400多年城市发展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3 15: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晨钟暮鼓中,隆兴寺、临济寺里梵音袅袅,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华灯初上时,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巷,灯笼高挂,布幌摇曳,给人一种穿越千年时空的梦幻;曲径通幽的民居小巷里,屋黛瓦青,张扬出“院小乾坤大、移步一景新”的雅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7: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95岁高龄的郑孝燮老先生,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作序中曾说:“正定的古建筑,按分类佛教建筑居多。佛教文化成为正定城历史文化的一条主线。”

中国佛教寺院,向有“唐寺宋塔”之说,而正定的八大寺,有3处建于唐之前,5处建于唐。四塔全建于唐代。寺、塔均开佛教之先河。

敦煌第61窟西壁北侧有一幅《五台山图》,为五代时期(907 - 960年)所绘。该图右下部为镇州城(今正定),城西有大悲寺,城内有寺塔,呈现了正定唐代佛教建筑的胜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8 10: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顶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1 00: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拉正定来填补石家庄历史,是否牵强了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1 13: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misa 发表于 2018-1-21 00:45
拉正定来填补石家庄历史,是否牵强了些。。

各县区历史都是整个石家庄市历史的一部分,有什么牵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9 10: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在扩建修筑镇州城(按:当时称恒州城)时,在城郭内借助水潭为北面防护建造了三面城垣、一面水潭的牙城,并因此得名潭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09:56: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撇开感情因素看正太铁路起点南移,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明智的、有战略眼光的决策。虽然,此举的初衷,只不过是从经济角度出发。但是,正是这一决策,为后来修建石德铁路、沧石公路奠定了基础,才使河北中南部的中心城市永久定居石家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9 10:2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15日,《石家庄文史资料全书·正定县卷》编辑工作动员会召开,县政协主席钟亚辉、副主席尹进忠出席会议。   钟亚辉指出,正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前我县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发展,大事、好事连连,及时整理和收集重大历史事件,才能梳理好我县发展的历史脉络,全面把握好我县发展的历史定位。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文史资料的收集、编辑、撰写工作,以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事物和历史人物作为征集选编的重点,全面的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钟亚辉要求,各部门要通力协作,明确专人负责,切实抓紧抓好,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编撰任务,努力将《石家庄文史资料全书·正定县卷》编辑成一部文化精品力作,为建设富裕美丽正定做出贡献。   尹进忠主持动员会并对《石家庄文史资料全书·正定县卷》编撰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撰稿 葛玉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9 22: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家庄城市的源头可追溯到战国末期,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9 22: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engyi 于 2018-3-19 22:42 编辑
一个庄里人 发表于 2016-1-31 00:08
这个我认为 石家庄作为移民城市  目前城市市民构成 大部分都是早先移民而来  真正的本地人 并是很多 所以  ...


讲的是城市发展2500年,地就更久了原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0 15: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ncpczb 发表于 2018-3-17 09:56
撇开感情因素看正太铁路起点南移,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明智的、有战略眼光的决策。虽然,此举的初衷,只不 ...

你是说不南移石德铁路和沧石公路就不能修吗,反正我觉得经济文化分离成飞地状态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是不利的,从长远看,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本质是文化的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一样,除非你吸引的是最优质人口。普通城市绝对是需要历史继承和文化继承的,普通人是更需要用历史和文化来潜移默化的。另外,你说元时真定10万户,我觉得不太可能,10万人都很难,因为其占地面积才10平方公里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21:47: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作为我国古代北方佛教文化的重镇,境内曾寺院林立。据清光绪版《正定县志》载,县城内共有大小寺院46座。其中以隆兴寺和崇因寺为首的八座寺院规模宏大,僧徒众多,并称为正定的“八大寺”。如今隆兴寺仍以规模宏大、国宝众多而驰名中外,而同是“敕建”的崇因寺却因时代的变迁而面目全非,所剩无几了。为了探寻这座曾备受封建皇室青睐、佛事活动盛极一时的佛教寺院的历史及现状,笔者查阅了有关史料,并走访知情人士,现对这座古刹作一考述。 崇因寺位于正定城内北门里街南侧路西。据光绪版《正定县志》记载,“明万历丁未(1607年)僧无疑募建。内贮佛经新旧个一藏,乾隆丙午发帑重修。”而据寺内万历年间的碑文所记“粤崇因禅林,古之天王兰若,罹兵燹,兴废弗稽于何代也。”说明此处早在明代之前就已经有寺庙香火,后毁于战火,只是经过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重建,并命名为崇因寺才迎来了寺院的复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2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的正定声名远播,在其诸多佛寺中,有皇家背景的隆兴寺显然最为声名显赫,而论及久远,始建于东魏的开元寺才最有发言权。

作为正定八大寺之一的开元寺,坐落在正定城中心偏南、燕赵南大街西侧,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时称净观寺,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更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诏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纪年为寺号,更名为开元寺。开元寺现存须弥塔、钟楼、三门楼、天王殿等建筑。2006年,开元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原始遗存已然不多。

自2015年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开展考古勘察工作,勘察期间发现了夯土城墙、沟渠、房址等重要遗迹现象。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35平方米。

“经过两年多的考古发掘,共出土了两千余件珍贵文物,明确了遗址内存在的三个遗存系统: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晚唐五代时期城墙防御系统;北宋、金、元、明清时期民居、街道系统。丰富的文化遗存不仅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千余年来正定古城布局的演变史,也为我们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河北省文研所研究员、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队队长陈伟说。本次考古发掘,让这座拥有近1500年历史的寺庙以及正定这座神秘古城的前世今生渐渐清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20: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也。” 宋代学者宋祁发如此喟叹。常山保卫战,是真定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唐代安史之乱期间,常山太守颜杲卿率部反抗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失败后,史思明用宝剑按住颜杲卿次子颜季明脖子,威逼颜杲卿投降,并让他制止河北各郡县抵抗。结果颜季明大骂贼酋,史思明恼羞成怒当着颜杲卿和常山将士的面,将季明乱刀砍死,并将颜杲卿和其家属押至洛阳。安禄山劝颜杲卿投降,颜杲卿威武不屈,痛骂安禄山,结果被割下舌头挂在兵戈之上,并把其幼孙颜诞、侄子颜诩、幼子颜询等人,手足砍掉,割肉刮骨。颜杲卿最后被凌迟至死,时年65岁。颜氏一门宁死不屈,一家三十余口慷慨就义,洛阳百姓无不落泪,颜杲卿被百姓赞誉为“常山英魂”。在颜杲卿的精神感召下,“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吏归唐”。五百多年后,民族英雄文天祥路过真定,怀念忠烈道:“常山义旗奋,范阳哽喉咽……人世谁不死,公死千万年。”历史上正定一带反抗契丹、抗金战争连绵不断,真定军民英勇无畏,形成了一条“边关防御线”。靖康元年,真定府知府李邈面对强敌以一当十,招募民众数千人抗击数万金兵,坚持战斗40余天,城破李邈被俘,绝食不降,最后“谈笑赴市,至死不改”,金兵将士也敬其“高节不可曲”。这种忠勇爱国、慷慨悲歌的精神,在正定世代相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 17: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4-5 00:14 , Processed in 0.036879 second(s), 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