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角度看,东部城市无疑是领头羊,多城市齐发力的特征明显,除了前述第二梯队的东部城市上面提到的苏、杭与嘉兴,无锡、宁波、南京、淮安、常州等地也均收获2家新上市公司。 西部方面,一季度成都、西安共同撑住了“场面”表现更优,其中一大特点是当地“高新区”作出较大贡献。如成都4家公司中3家来自高新区,西安的3家公司则全部来自高新区。 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城市一季度在IPO上发力不明显表现沉寂。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均为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仅武汉和合肥各新增1家上市公司。此外,没有一座中部城市新增2家及以上上市公司。 从市值来看,由于中国移动A股上市新增的1.43万亿元市值,北京上市公司合计A股市值激增1.47万亿元,这也让北京成为“A股新增市值第一城”。紧随其后的是“黑马”江西上饶,晶科能源凭借一己之力,为上饶上市公司群增添了1226亿元市值。上海的9家公司则合计贡献了681亿元新增市值。 对于IPO公司来说,募集资金是一个关注重点。从IPO募资金额排序可以看到,中国移动、晶科能源排名靠前,募资总额分别为520亿元和100亿元,排名第三的是翱捷科技,募资总额为69亿元。 在公司成功上市的路上,当地**往往会助一臂之力,上市后,不少公司也会优先考虑将募集来的资金用于当地新建项目,促进当地相关产业乃至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翱捷科技就计划在上海张江创新园投资商用5G增强移动宽带终端芯片平台研发、5G工业物联网芯片项目等多个项目,约18亿元的总投资中,有近15亿元来源于此次IPO募集资金。 从上市板块的选择看,创业板和科创板是热门目的地,分别为36家、27家。此外,沪深主板有15家,北交所有7家。 有意思的是,不同城市公司选择上市板块在数据上也有一定特征,这或与当地企业的规模、特点及科创属性有一定关联。例如,西安3家上市公司都选择了科创板,苏州4家公司中3家选择了科创板,而嘉兴的3家公司都选择了创业板。 苏州:新增4家,3家是半导体公司“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提起吴门苏州,不少人脑中会浮现一片水墨江南的景象。拙政园、虎丘山、昆剧……这种种诗意中国的重要场景,莫不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标签。 而在江山胜迹、文化沉淀之外,如今的苏州,更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城市。透过一季度IPO的数据,我们也不妨为苏州加上一个新的标签——“半导体”。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之门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392142 从产业和城市的角度来看,新晋上市公司行业与所处城市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而在一季度,苏州新上市的4家公司中,国芯科技、东微半导、创耀科技这3家均来自半导体行业。 国芯科技,聚焦于国产自主可控嵌入式CPU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芯片设计公司;东微半导,以高性能功率器件研发与销售为主,属于技术驱动型半导体企业;创耀科技,是一家专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主要专注于通信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 除了这3家公司,苏州还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如约400亿元市值的设计公司思瑞浦,曾冲刺科创板IPO的制造大厂和舰芯片,另外,国内封测三巨头中的华天科技和通富微电都在苏州设有重要生产基地。 一个产业想发展壮大,绝非一日之功。早在本世纪之初,苏州就表现出了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多年走来,当地也不断通过政策促进行业发展,聚拢产业资源。 而苏州工业园区就是政策沉淀与成果的展示舞台。 园区管委会官网上的一篇文章提到,近年来,园区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梯队,全力支持优秀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培育了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上市企业“军团”。 就在今年初,园区还在加码激励政策。 2月发布的《苏州工业园区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及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的,完成股改给予50万元奖励,辅导验收给予100万元奖励,上市申报材料受理给予150万元奖励,正式发行上市给予100万元奖励,并按其首发募集资金投在园区的金额的2‰给予募投奖励,募投奖励最高1000万元。 在当地政策持续发力下,苏州工业园内上市企业总数已达58家,其中科创板16家。 苏州还是较早关注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并出台相关政策举措的城市之一。 时间回溯至2021年3月,苏州发布了《苏州市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于第三代半导体,上述《措施》中提出:鼓励设立企业研发机构,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按照企业研发投入给予支持,重点支持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鼓励企业成果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