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3-5 08:28: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成平谷线、6号线南延、M101可通车!
3月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十四五”期间建成
市级机关将有序入驻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全面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市级机关将有序迁入城市副中心。
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艳林介绍,“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特别是在推进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方面,将围绕以副辅主、主副共兴,优化功能、夯实基础、强化保障,深化完善功能疏解承接制度机制,全面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加快推动一批央企二三级企业、市属国企等优质资源落地城市副中心。
强化快速交通联系,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加快半小时交通圈建设,形成主副一体化交通支撑网络。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建设国际组织集聚区,服务保障好首都功能。
在推进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方面,将深化“四统一”协同机制,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着力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重点推进一批跨境道路建设,打通交通堵点,共建区域快速公交走廊,优化检查站设置,便利群众快速通行。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大保护,建立健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和联合督查机制,共建生态绿洲,让两地人民共享优美生态环境。落实产业功能定位,推进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共同打造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聚焦养老、医疗、教育等关键民生领域,推进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和政策向北三县延伸。
城市副中心一批轨道交通项目“十四五”期间建成
会上,张艳林介绍,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预计2024年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建设中心城区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特别是在交通建设领域,将建成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改造提升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复线,建成市域快线平谷线,整体提升通密线,实现1号线与八通线无缝换乘,建成17号线(城市副中心段)和6号线南延,M101线达到通车条件,完成东六环入地改造、京哈高速拓宽改造,推进建成一批微循环道路,打造广渠路快速公交示范走廊,优化公交线网,建成1500公里的慢行大网络,着力构建承载辐射功能突出、便捷畅达、人本生态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城市副中心将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统领,加快建设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推进碳减排、碳中和工作,基本建成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深化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抓好大运河景观提升与生态修复,实现北运河(城市副中心段)全线旅游通航,建设国家级植物园,基本建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上的13个公园,建成一批主题文化公园和口袋公园,建成300公里精品绿道,持续完善“一心、一环、两带、两区”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
在公共服务方面,城市副中心将建成城市绿心三大建筑,建成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北京学校、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实现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工程等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建成投入使用,建成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体育场升级改造,打造一刻钟健身服务圈。
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十四五”期间基本成型
会上,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磊表示,“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实现“一个成型、一个突破、四个显著提升”。
“一个成型”即城市框架基本成型。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高水平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与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基本建成,老城区南北交通显著改善。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生态化防洪标准提升到100年一遇。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市政能源设施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应对冲击和风险的城市韧性明显增强。
“一个突破”是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深化完善协同发展机制,聚焦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骨干路网连通,完善创新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共建共享的区域生态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推动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
“四个提升”一是城市承接能力显著提升。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完成,市级机关有序入驻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起步区全面建成,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达到40家以上,财富管理机构突破200家。文化旅游区环球影城二期、北部文旅创新园区启动建设,形成文旅商产业新高地。科技创新板块持续壮大,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家湾、台湖、宋庄三个重点特色小镇创新生态集聚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域水质进一步提升,建成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行动自觉,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慢行系统道路长度达到2100公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
三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5%左右,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两区”建设形成新优势,做出新示范。城市主导功能基本稳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营商环境更加便捷开放,高端要素吸引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建设14个家园中心,实施100个城市更新项目,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城市发展更加安全可靠,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新老城区有机融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城市副中心未来“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
会上,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介绍,“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以建设世界智慧城市典范为目标,打造数字孪生城市,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提升市民获得感”。
支持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应用与全域创新。支持城市副中心聚焦发展智慧城市衍生产业,探索由政府部门提供产业应用场景,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毛遂自荐”等机制供给解决方案,打造灯塔标杆项目,借助城市副中心城市建设打磨一批底层技术,待成熟后复制到全市全国,培育一批深植北京、服务全国的智慧城市创新企业。
加快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底座。城市副中心将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实现5G全域连续覆盖,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在市政交通、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统筹布设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感知设备,打造百万级城市治理“神经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泛在感知网络。建设智慧杆塔,实现多种设备和传感器“一杆多感”综合承载。融合基础地理、建筑信息等数据开展三维城市建模,打造数字孪生城市运行底座,开展数字孪生城市应用试点。
营造数字智能的宜居宜业环境。推动建设智慧生活实验室,将公共设施、生活、环境等各领域智慧应用进行有效集成,为市民提供全新应用体验。推进城市副中心城市大脑建设,通过泛在智联的各类传感器,推进“规建管运”一体联动,实现对城市运行态势的动态感知,并驱动部门业务流程优化。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大力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大部门间数据共享,促进政务服务减流程、减材料,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实现政务服务全在线、高频服务“一次都不用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