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5-18 00: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仁恒仓街的伞
在去年9月第一次前往苏州仁恒仓街探班时,就被放置在多个室内出入口的雨伞所吸引,当时就想多聊几句,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话题契机。
昨天正巧看到项目小红书发了一条“雨天服务”专题,因此重拾记忆,聊聊仁恒仓街的伞。
记得探班当日预报有小雨,相信这成为了伞桶出现的契机。它明确传递出一个讯息,即作为一个街区型商业项目较易受到气候因素干扰,相对于“有备而来”的消费者,更多令人措手不及的场景,来自“客人正欲从室内走到室外,却发现下起了雨”的窘境。在此情形下,最贴心的服务,不是项目内有没有雨伞租借,而是伞就在身边,足以解决短距离步行的燃眉之急(伞桶有贴字提示客人在离开项目时需要将伞归还),仁恒仓街的伞就起到了这份关怀作用。
不过,本文并无意探讨商业项目有雨伞租赁这一几乎是优质项目标配的服务项目,早在2018年,我有发过一篇《iapm这套29页滚动页面几乎囊括了商场公共服务的所有》,如今随着宠物友好、妈妈关怀等更多细分标签的形成,商业项目的服务内容只增不减。
更何况仁恒仓街的伞仅在项目范围内的租用还与那些支付押金能够将雨伞租借外出的服务逻辑并不相同。
本文真正想说的是,仁恒仓街的这则雨伞租赁流程,更像是“共享经济”的逻辑,即客人从A处到B处,若需租用,伞也会从A处出入口移至B处出入口,伞的下一任主人可能是另外一位客人,而它的落脚点,也取决于下一位客人的路径,整个使用场景是流动的。
而与共享单车等使用方式不同的是,仁恒仓街的伞并不具备支付押金、扫码取用等安全机制,因此在整个操作流程中物品的保全全靠客人自觉。
此运用场景,表意上,是为客人在阴雨天提供了项目内短距离出行的解决方案,是服务理念意识的体现;而更深一层的意义是,伞的“安全感”来自客人的素质和责任心,我不认为我们社会目前的发展素质已经到了顶级——此前还听说过某开放式商业项目由于遭遇客人滥用卫生纸,造成补给短缺、卫生纸采购成本急剧上升的情况。因此如果发生仁恒仓街无人看守的雨伞被客人有意或无意带走的情形同样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这项工作的价值,正是在于通过自觉使用及归还的规则引导,让绝大多数优质消费者体验到项目几乎“无感”的贴心服务,同时过滤或影响到也许素质尚未“达标”的客人,并进一步带动消费者整体人文水平的提升。这就如同我们在安静的场所自然会放低声音、我们在缺少垃圾桶的地方反而不会乱扔垃圾,而是尽可能减少垃圾出现的可能亦或是自己收拾好再集中扔掉,相信现在很多商业项目场内垃圾桶越来越少也是出于这份原因。
优质的商业项目,引领消费的同时,还能带动人文水平的进步,前者是商业项目的本职工作,后者则是商业发展水平提升的社会意义,这才更易描绘出仁恒仓街理想中的客群画像。
希望很长时间过后,仁恒仓街的伞一直都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