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25 00:14: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月18日,天津经开区举行2023年工作会议。会议总结回顾2022年发展成绩,对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全面部署。天津经开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尤天成出席会议并讲话。天津经开区党委、管委会领导,各部门、各机构、各委属企业主要负责同志,滨海新区税务局、开发区税务局、新港海关、大港海关、塘沽海关、泰达街等单位负责同志参会。经济平稳、结构优化 图片 图片 2022年,天津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完成5255.6亿元、营利性服务业收入620亿元,整体呈现逐季向好态势。特别是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26.3%,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7.4%,在建和新开工项目342个,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超600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区域消费加快回暖。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经开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投资占比76.4%,提高1.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43.6%,提高1.3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效果明显。全年留抵退税66.8亿元、稳岗补贴1.7亿元、国企减免房租1.1亿元,切实助企纾困,提振了企业信心。 图片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图片 图片 2022年天津经开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2.5%,实际利用内资增长40%。新引进落地项目1717个,其中百亿级项目1个,30亿级以上项目3个。 服务京津冀协同成果丰硕,落地京冀项目300个,投资额近1000亿元,央企项目55个,投资额490亿元。 产业链招商扎实推进,新增链上项目占比70%,围绕延链补链强链,中石化催化剂、恒河实业、洁美电子、诺和诺德扩能等一批好项目落地;中石化北化院、渤化国际贸易、太钢大明外贸结算等“微笑曲线”两端项目相继引进。 企业投资信心不减,777家企业持续增资扩产,新增注册资本1232亿元,诺和诺德明确了其在津发展历程中的最大单笔投资;SEW增资1.5亿美金,在经开区建全球领先的绿色智慧工厂。 实体项目优势突出,全年成交产业项目用地面积占比新区58%,土地出让收入占比新区67%。 图片 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图片 图片 2022年天津经开区创新主体加快聚集,高新技术企业104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34家、雏鹰企业562家、瞪羚企业58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51家,16家企业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居全市第一。唯捷创芯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6家。 创新载体不断完善优化,4家单位获批市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企业获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研发机构数量达到历年之最。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年度绩效考核全市第一。市药监局“1+3”技术服务平台落地经开区。 创新人才不断聚集,全年引进人才4000人。建成人力资源产业园,获评首批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5个人才联盟扩盟提质,总成员突破500家,引进项目151个,协议投资总额495亿元。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实力加速提升,企业总量突破4000家,符合园区“3+1”主导产业定位企业达70%,“类中关村”吸引力不断增强。园区新型产业用地(M0)启动建设,为科创企业中试转化提供空间。展望2023 会议指出,2023年天津经开区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da精神,zy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把经开区放在全市、滨海新区大局中谋划把握,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有力落实市委“十项行动”部署,在改革开放上当先锋、打头阵,在高质量发展上当主力、作引擎,推动产业实力持续增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开放能级持续扩大、城市品质持续提高。全力以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8.5%;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的经济发展指标,聚焦“拼经济、抓发展”,突出“扩规模、提质量”,全力推动七大攻坚任务。01 更有力打造滨海—中关村协同发展桥头堡 要不断完善协同机制,强化“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协同办”三级联动,进一步提高与中关村的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能力。 要不断深化协同招商,大力推动科技园M0地块建设,为科技招商提供有力载体,促进创新企业、创新项目加快聚集。借助中关村在全国影响力,积极吸引长三角、珠三角创新资源。 要大力活跃创新氛围,持续开展路演、论坛、赛事、沙龙等各类科创活动,实现“全年不断档”。 要不断完善生活配套,全力推动大悦城加快建设,打造高品质5分钟、10分钟生活圈。 02 更有力打造南港重大项目承接载体 不断做强南港石化产业龙头承接聚集区,在大乙烯项目之外,继续深挖资源,谋划一批新的大项目。加快启动大港港区十万吨级航道提升工程,建设南港工业区多用途码头,加快完善电力配套,提升承接大项目的能力。 03 更有力打造区域总部经济“聚集区” 要依托“于响”丰富楼宇资源和便捷交通优势,招引全国资源,承接首都资源,聚集津城资源,大力吸引央企、国企、民企以及外企的各类型总部,出台硬核政策支持项目落地。在人才引进上,重点引进金融、总部、研发类高端人才,给予针对性政策支持。对京津两地办公的高端人才,要提供通勤补贴,提高高端人才获得感。要通过打造京津企业“双总部”聚集地,全力引项目、引资金、引人才。 04 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始终保持高度敏感性,紧盯疏解转移新动向,提前做好对接准备,第一时间抢占承接疏解项目“制高点”,丰富项目储备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