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7-4 15: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县建置沿革
一、建国前芜湖县治与县域
芜湖古称鸠兹,春秋时代原是吴国边陲重镇。《左传》“鲁襄公三年春(公元前576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汉《郡国志》载,鸠兹城在今市东南四十里咸保圩。圩中有勾慈港(鸠兹沟),疑是当年的遗址。《太平府志》、唐杜佑《通典》均有记载。另有人说,鸠兹城在水阳江南岸黄池乡残蚀丘上。
战国时,周文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鸠兹归越。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332年)越被楚灭,鸠兹转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鸠兹属鄣郡。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鸠兹改名为芜湖,正式建县,属丹阳郡。
三国时,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芜湖县城由鸠兹邑迁入江边的青弋江口,今芜湖市鸡毛山一带高地。初属九江郡,后属丹阳郡。曾作为芜湖侯徐盛的食邑。
晋武帝灭吴后,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芜湖县属宣城郡。并在当涂县南置于湖县(辞海注)。其辖区有一部分是从芜湖县划去的。
东晋,中原地区出现“永嘉之乱”,北方汉族士民南渡避难。东晋王朝按北方原建制,在江南另设郡县。当时,芜湖县是山西省襄垣、上党等县侨民聚居的地方。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客夺主号,撤消芜湖县建制,改名襄垣县。南朝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撤上党县并入襄垣县,改属淮南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丹阳郡、淮南郡,襄垣、于湖、繁昌三县并入当涂县,芜湖成为当涂县属镇。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全国设十五道,宣州属江南道,领县十,当涂是其一。
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割当涂五乡,宣城两乡恢复芜湖县建制,属江宁府。当时,芜湖县范围不大。据《宋史食货志》载:太平州芜湖县圩周290余里。唐刘秩有诗为证:“百里芜湖县,封候自汉朝。”,至此,芜湖县界域基本定下来,一千多年来从未改动。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江南归宋,分设宣州、池州。芜湖县属江南路的宣州。公元977年升平南军为太平州,芜湖县属改江南东路太平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太平州为太平路,隶属浙江行省江南行御史台。元末属小明王农民政权的大宋政南行省太平路。芜湖县一直在太平路治下。
明太祖己未年(公元1355年)六月,全国废路为府。太平路改为江南省太平府。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元月,太平府属六部直隶,永乐元年(1403年)太平府直隶南京,均领芜湖县。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太平府隶属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年)改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芜湖县仍沿前制属太平府。
太平天国期间(1863年),太平府由浙江巡抚兼辖,后又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芜湖县在其治下。
光绪二年(1876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芜湖光复。十一月成立军政分府,吴振煌任分府司令。芜湖县令朱祖圻为行政厅长。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道制。芜湖县直属安徽省。一九一四年六月至一九二八年八月设芜湖道,辖皖南二十三县。由于芜湖县是道府所在地及通商口岸,特列为甲等县。当时,芜湖县东与当涂为邻,东南、东北与宣城、当涂以河为界,西至大江,南、西南与南陵,繁昌隔河相望。全县设六镇,五乡,三十九铺。有人口235,166人,农田345,046亩。
一九三二年十月芜湖县改属安徽省第二专区。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寇侵占芜湖,不久成立县维持会。一九三八年七月第二专区改为第五专区。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成立伪省政府,芜湖县成立伪县政府,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一九四一年八月六日,改第九行政区为第六行政督察区。
抗战期间,流亡宣城周王的国民党县政府属皖南行署(第三战区)。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至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芜湖县属安徽省第六专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