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4-19 22: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农业结构的改变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粮食作物面积相对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出现了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的现象。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域分布特征取决于该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气候、水土、生物等重要因素,遵从因地制宜的原则,形成了专业化的蚕桑区和棉作区。李伯重推算明代后期桑园占苏南总耕地面积的15%,棉作区棉田的比重从明代后期的50%上升到清中期的70%左右。
苏南蚕桑区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明代前中期,蚕桑业发达的仅有苏州府太湖沿岸区域。到了清中期,传统的蚕桑区进一步密集化与专业化,苏南蚕桑区开始扩张到苏州府的西南近太湖地区,无锡县和常熟县也开始出现蚕桑业。晚清蚕桑区进一步扩大,无锡县和吴县的蚕桑业较繁荣,昆山县和新阳县蚕桑业开始兴起,武进县和江阴县也开始出现零星的蚕桑业。太平天国战乱后,苏南多地利用战乱抛荒的田地发展蚕桑业:苏州府长洲县“西北辖境凡与无锡金匮接壤者遍地植桑治蚕”;无锡县“自同治初经乱,田荒,人多植桑饲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延及于各乡”;常州府的武进等地出现零星的蚕桑业也是属于类似的情形。
不要动不动就苏常捆绑,人苏州是最早弃稻改经济作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