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2-26 08: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小组成员单位、市有关部门和在沪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金融市场交易工具进一步增加。3月24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铅期货交易。4月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5月4日,银行间市场首批非金融企业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130亿元成功发行。10月底,上交所推出了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协调发展取得积极突破。5月11日,交通银行通过租用海通证券交易席位成功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目前,共有12家商业银行在上交所开户,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迈出第一步。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量增加较快,交易量占全国债券总成交量的比率由2009年的5%增长至10%左右。
新的金融市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正式开业。非上市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准备工作稳步推进。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系统上线一年来运行平稳,参与机构不断增加、报价规模稳步增长。召开了市政府与保监会促进上海保险业发展座谈会,会议明确成立保监会牵头、相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参加的保险交易所推进工作小组。票据交易市场、信托受益权转让市场建设继续推进。此外,开展了原油期货、国债期货、白银期货、商品指数及期权、碳排放期货、国际基础设施融资交易中心运营模式等的研究工作。
金融市场托管清算功能得到增强。自8月22日起,外汇即期竞价清算业务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转移至上海清算所;自9月1日起,短期融资券托管机构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转变为上海清算所;自10月28日起,上海清算所开始办理银行间债券市场"区域集优"模式新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登记托管结算业务。
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取得较快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人民币ODI)和外资人民币直接投资(人民币FDI)业务有序开展。截至2011年末,上海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达到4080亿元,其中2011年业务量突破3300亿元,约占全国当年总量的16%。
境外主体在境内开立人民币账户显著增加。截至2011年末,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参加行在上海开立同业往来账户700余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境外机构在上海开立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NoneResidentAc-count,简称NRA账户)近800个,使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触角伸向全球。
境外主体参与境内金融市场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末,已有40多家境外商业性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QFII获准参与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
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成立,首期资金募集取得成功。
沪港金融合作继续深化。双方在东南亚举行了主题为"人民币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首次联合路演,取得良好效果。跨境ETF产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光大证券和上投摩根基金正式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目前已有5家证券公司(海通、国泰、申银、东方、光大)和4家基金公司(华安、海富通、汇添富、上投摩根)在港设立子公司,且均取得资产管理业务资格。汇添富、海富通、华安、申银万国、国泰君安、海通等本地金融机构在港子公司获得首批RQFII试点额度,总额达60亿元。作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境外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人民币股票、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工作得到了持续推进。
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发展成效显著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方案和相关准备工作继续推进。
金融支持保障房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太保-地产集团40亿元公租房债权投资计划获批,上海成为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首个试点城市,市公积金中心进行了利用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部分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尝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