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勿忘在莒

[龙城轶事] 春秋·晋国历史专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这个寺人披(又名伯楚、勃鞮,履鞮),也算是一个传奇人物。他虽然是阉人,可身形功夫却端是了得,做事也雷厉风行很有章法,比国内诸多大夫都强了不少。十二年前,他奉了献公的命攻打蒲城,国君命他一日到达,可他却星夜兼程,半晌就到了蒲城之内,打了公子一个措手不及。公子抵挡不过逾墙出逃,他也紧追不舍,生生地把公子的袖子砍了下来。

昨日与寺人披照面时,公子曾与他有过简短的谈话,从谈话中得知,这次夷吾给了他三天的时间,而他却一刻都等不得,只用了一个昼夜就从绛都赶到了渭水。两次与寺人披交手,公子都被他凌厉的攻势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现在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也让众人都惊出了一头冷汗。依照寺人披说一不二的性格,如果不能完成使命,是绝对不会罢休的,也正是因此,狐偃才说出了这样的话。

公子重耳似乎还没有从惊吓中回过神来,他喘着粗气恨恨地问道:“那你说我们接下来该去哪儿?”

狐偃回顾了这几年的经历,想到他们之所以逃到狄国,就是希望能够近距离的观察国内的局势,为日后公子回国即位提供便利。然而当八年前里克发动政变时,他们却因为担心国内的乱局,使得公子与国君之位擦肩而过。这些年来,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一直苦苦寻找着机会。

两年前,夷吾和他们的姐夫闹别扭,闹着闹着就打了起来,这一打不要紧,夷吾竟然做了姐夫的俘虏。当时重耳立马精神了起来,赶紧派人到秦国活动,说什么也要让秦国把自己的弟弟杀掉。曾经考察过他们兄弟的公子絷,当时也转变了立场,在姐夫面前不断地给重耳说好话。

在那段时间里,秦穆公几次都动摇了,让重耳看到了不少的希望。可偏偏那个向来都善于玩心计的夷吾,突然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对秦国百依百顺。他不仅让出了河外的利益,允许秦国占据河西八城、割让河外列城五,更是允许秦国驻军河东。有了这些保证,秦穆公二话不说就把夷吾给放了,重耳的计划再次落空。

可重耳还是不甘心,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去年,他趁着夷吾刚刚战败又遭遇天灾的机会,唆使狄人进攻晋国,试图借狄人的力量搅动局面。但事实证明,他太高估了狄人的实力,狄人自由散漫的军队在晋国正规军的打击下根本不成气候。这次行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招致了夷吾的怨恨,于是就有了寺人披乔装打扮前来刺杀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眼下寺人披正在四处活动,狄国是断然不能回去了。加之秦国似乎已经放弃了重耳,也是靠不住的。举目四望,下一步该去向何处呢?

众人围着篝火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最后还是狐偃勉为其难地说道:“我们还是去齐国吧!”

重耳怒不可遏地朝他的舅舅吼道:“当初说不去齐国的是你,现在说要去齐国的还是你!你不是说齐国不会帮我们吗?”

狐偃一直都以智多星自诩,这个时候哪儿能丢了风度?他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此一时彼一时也!你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初不去是因为齐侯风头正劲,他们没有帮助我们的动力,可现在不同了呀!齐侯小白最得力的助手管仲没了,他自己也老不中用了,为了给儿子铺路正到处求人呢!咱们去了,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重耳也是无奈:“你是说什么都有理!可我总得跟家人告个别吧?”

重耳在狄国虽然大事没干成,生活却过得很滋润。早些年狐氏大戎与另一支戎族廧咎如交战,俘获了两名女子,分别叫叔隗和季隗。这其中的“隗”是他们宗族的姓,晋国早年建国受封时曾领有“怀姓九宗,职官五正”,这其中的“怀姓九宗”据说就是“隗”姓的戎狄部族后裔。“叔”和“季”则是她们在家里的排行,翻译过来就是隗家的老三和老幺。

狄国的君主把这两名俘虏赠给了晋国的流亡者,重耳自己娶了妹妹季隗,生下了伯儵、叔刘两个儿子;他的随臣赵衰则娶了叔隗,生下了那个后来左右晋国局势多年的枭雄赵盾。两人情同兄弟还娶了一对姐妹,颇有点孙策和周瑜那种好基友的感觉,可见二人关系果真不一般。除此之外,大概重耳原先在国内还有个青梅竹马的情妹妹,名叫杜祁——祁姓杜氏,应该是士蒍或杜原款的家人——也到狄国寻访,与重耳郎情妾意,为他生下了次子公子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她们二人的陪伴,再加上三个绕膝而行的儿子逗乐,重耳虽身处狄国,却也能过上岁月静好的安稳日子。可正当他为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而暗自庆幸的时候,那个叫寺人披的家伙却突然杀将过来,愣生生地把自己赶出了安乐窝,怎让人不气恼?此时他慌不择路地逃离狄国,似乎还没有回过味来,总想着回去与妻儿团聚。

狐偃听闻此言急忙劝阻说:“别!千万别!现在寺人披那家伙可还不知道躲在哪儿呢!万一你去了着了他的道那可就不值了。更何况,我们来狄国的目的,是要成大事而不是图天伦之乐的,现在如果贪恋儿女私情,将来总会后悔。我们不如到齐国去找找机会,说不定还会有转机。如果您实在舍不下那两房姨太太,就派人去送个信就算了!”

寺人披的手段重耳早就见识过多次,自然不敢再回去跟他打照面,于是便只能委屈自己的妻儿了。他暗地里派人去告诉季隗:

“哥哥我要远走高飞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了,前程艰险,道路坎坷,不能带你和孩子们一起去见识远方的花花世界,实在是心中有愧。这一别,不知道要过多少年才能相聚,你愿意等我吗?亲爱的,我知道你愿意!那就再等我二十五年,如果二十五年后我还没有回来,你就找个好人嫁了吧!”

季隗听了之后没好气地说道:“重耳你个狼心狗肺的东西,竟然就这么把我抛下了!我都二十五岁的老姑娘了,究竟能活几年还是个问题,你竟然让我再等二十五年?你疯了吧!”

可当她想到郎君的鸿鹄之志,心知不可能永远把他留在身边,便只好默默地擦干眼泪,转过头来微笑着对来人说道:

“Yes,I d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A5-1-2 备尝艰辛

遥别了相守多年的妻子儿女,重耳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活了十二年的狄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漫旅途。然而,这个旅途才刚刚开始,他们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因为寺人披的突然袭击,重耳仓皇出逃,不少部属都被留在了狄国。重耳打算把他们都召集过来,可时移世易,如今的局面与十二年前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有人看到公子实在不成气候,不免为自己以后的生计担忧,干脆便趁机溜了回去。重耳一路走一路收拢部众,等他们聚拢起来清点人数的时候,发现随行人员已经逃亡了大半。

逃就逃吧,既然对自己没有忠心,即便跟着又有什么益处?但让重耳无法忍受的是,负责管理资产的会计竖头须竟然也不见了踪影!经过四处打听,才知道这厮竟然也跑路了。更可气的是,他走便走了,未成想还顺走了所有的盘缠(窃藏以逃)!

听到这个消息,整个团队都炸开了锅!如今他们已离开狄国的土地,环绕他们的是一片几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想要再寻些物资不知要付出几多艰辛。没有了行李盘缠,他们所面临的就不仅仅是缺衣少食的困境,更是处处隐伏的危险。西天取经——不,东到齐国的道路漫长而艰险,不知道有多少妖魔鬼怪食人族流窜其间,谁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看到齐国临淄那美好的花花世界。

可自己选择的路,就算跪着也要走完。被称作晋文公五贤士的狐偃、赵衰、贾佗、魏犨、胥臣,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才算是真正地把他们的勇气和才智逼了出来。在他们的悉心保护下,公子重耳穿越了晋中蛮夷戎狄杂处的原始森林,走出了荆棘丛生的茫茫大山,终于来到了广阔的平原上。

经历了几个月的风餐露宿,这些个个都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俨然是一群乞丐。丐帮在进入华北平原之后,首先到了卫国地界,看到多年不见的老亲戚,重耳热泪盈眶,便想敲开城门化点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时期的化缘是有技巧的,特别是像重耳这样的大国公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高看一眼。若是再碰到出手大方的,还往往能多赠送一些盘缠路费,以表达亲戚之间的友好和亲善。不过彼时丐帮团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衣衫褴褛的他们根本得不到入见亲戚的机会,因此必须要找到一个能够识别他们身份,并且愿意引荐的人。

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化解,他们找到的引荐人叫宁俞,谥号宁武子,据说是一个智者。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就是说,国家太平的时候,他就为国家献计献策,国家混乱的时候,就关起门来装聋作哑(韬藏其知而佯愚)。他为国家献计献策的时候,那些智谋我们是可以学得到的,可他装聋作哑的时候,那股大智若愚的劲头,一般人可学不来(“愚不可及”的来历)。

也就是说宁俞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他会根据时势的变化选择出仕或者归隐。当初卫懿公喜欢养鹤不理国政,宁俞就假装自己什么都不懂,选择退身归隐。后来狄人攻占了卫国都城朝歌,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励精图治、与民同耕,宁俞就出仕辅助卫文公打理朝政。在孔子看来,相比于那些只知道愚忠的痴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才是真的高尚。一个真正的君子,要珍视自己的才华,为公理正道服务,而不是把自己的才华献给不懂得欣赏自己的人。

这也是先秦时期人们的一种秉性,无论是孔孟这些儒家士子,还是商鞅这样的法家人物,又或者是那些无名的游侠刺客,无不在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明主。他们从来不会觉得这是“不忠”,反而是后来的那些宣扬所谓儒家学说的歪嘴和尚们,为了得到帝王的垂怜,把原本的学说给歪曲了。

当然,宁俞是不是真如孔子所说的那般大智若愚,我们谁也不清楚,但总之他接受了重托,将重耳推荐给了卫文公。但彼时的卫国正面临着狄人和邢国的联合入侵,国中上下闹的焦头烂额,突然就来了这么一队叫花子,宣称自己是晋国的公子,啥事没干就要这要那,也的确很闹心。卫文公是个暴脾气,二话不说就把他们撵了出去。

宁俞急忙上来劝文公,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卫文公就问他:“你认识他吗?你知道晋国公子长什么样吗?你怎么知道他们不是狄人和邢国派来的奸细?就算他是晋国的公子,那也是过气的公子,晋国如今有国君在,我们犯得着跟这个逃亡的公子来往吗?”

这连珠炮似的一阵问话把宁俞也顶得够呛,他只好嘟哝道:“大家都是天子的亲戚,都是一家人,就不要这么势利啦!公子流落在外这么辛苦,好歹也让他们洗个澡,别这么绝情啦!”卫文公听得不耐烦了,堵住了宁俞的嘴,然后说,我就送他们一句话:“有多远滚多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A5-1-3 信任危机

公子重耳到卫国走亲戚,盘缠路费没讨着,反而碰了一鼻子灰,看来在卫国是得不到什么帮助了,只好空着肚子继续赶路。他们沿着黄河到达五鹿(河南濮阳南,或河北大名东),帮主看到一群农夫正在田埂上吃饭,就让九袋长老狐偃去讨点斋饭吃。没想到这些农夫还瞧不起这几个叫花子,没好气地扫了一眼这些就知道伸手要饭的人,然后从地里掀了一块泥巴递给狐偃:“呶,吃吧!”

堂堂的一国公子,一心想要承继大统的未来霸主,竟然落到了鄙视链的最底端,简直是奇耻大辱!重耳哪儿能受得了这个气,挥起马鞭就要打农夫,这个时候鸡汤灌肚的九袋长老突然制止了帮主,说:“公子千万不要动怒,这可是上天授予公子的啊!”

西周时,天子册封诸侯通常都会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仪式上,天子会郑重其事地把一抔黄土授予被册封的诸侯,象征着赐予其土地。狐偃这么一说,重耳也隐隐然感觉到好像是天意一般,上天让五鹿的野人(远郊区农民)授土给自己,这不就是象征着是要把这块土地赐予自己吗?

想到这里,重耳急忙跪倒在地,行稽首礼。稽首可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大礼,通常是在重要的场合臣拜君的时候才会用,在日常的会面中并不常见。具体的做法是臣子屈膝跪倒,左手按住右手置于膝盖前,慢慢地用头触地并稍作停顿,然后再缓慢地起身。

先秦时讲究礼不下庶人,国人中的平民见了达官贵人从来都不需要跪拜行礼,更何况这些平日里连达官贵人的影子都见不到的野人,更是不知礼为何物。看着这个衣衫不整的贵人公子趴在地上不知道在捣鼓些什么,野人就乐呵呵地在旁边瞅着重耳傻笑,这个场景就跟我们去动物园看猴子跳水是一样的。

但重耳才不管这些,这件事给疲惫的重耳打了一针兴奋剂,心想上天这么眷顾我,我也不能辜负了上天呀。重耳始终都认为五鹿是上天赐给他的领土,于是在他即位之后不久,就把五鹿纳入了晋国的版图,这些都是后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鸡汤不能当饭吃,兴奋剂也不能抗饿,人总要吃饱喝足了才会有力气。可是中原大地不像太行山区那般有很多山珍野味可以吃,重耳口干舌燥腹中空空几乎都要晕倒了,这救命的粮食还是没有着落。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传说中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

据说介子推看到公子身体虚弱,却又找不到吃的,就背地里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片肉,混了些野菜做成鲜肉汤让重耳吃了。重耳知道后很是感动,抱着介子推血淋淋的大腿哭了半天,然后指天盟誓,说只要自己能够回国,一定要重重地封赏于他。

介子推当时就呵呵了,他一直都不怎么相信公子重耳还能够回国,割股啖君只不过是看在他们多年交情的份上,把公子看做是自己的朋友,希望能够帮助他挺过难关。至于公子开出的空头支票,他也从来都没有放在心上,甚至当重耳真的回国成为晋侯的时候,他反而选择了隐退,而不是去去邀功请赏。

割股啖君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在未来的路途中他们还是会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之下,饿死人那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此时的丐帮长老之间,因为饥饿也逐渐产生了嫌隙,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估计又有很多人逃跑了。大家伙实在担心会计竖头须卷款逃跑的故事会重演,于是就商量着找一个靠得住的人,负责看管那为数不多的粮食。商量来商量去,最终这个重任就落到了赵衰的身上。

可还没过几天,一行人正有气无力地走着呢,突然有人发现管粮食的赵衰又不见了,装粮食的口袋也不见了!这下所有人可都急了:别看赵衰这家伙平时挺老实的,没想到关键时候也会耍滑头——他竟然不声不响地把粮食全都偷走了,这不是想饿死人吗也么哥?

突发事件能够激发人的潜力,刚才还饿得浑身无力的一群人,突然间就精神亢奋了起来,全都抄起家伙就回头去找那个白眼狼赵衰去了。刚走出不远,他们就看见赵衰端了一壶米粥,晃晃悠悠地朝着他们走了过来。其中暴脾气的正要上去揍他,要不是旁边有人拉架,骨瘦如柴的赵衰恐怕永远都回不了家了。

经过一番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赵衰力气本来就不大,这几天又实在饿得慌,更是身体孱弱举步维艰。大家伙儿信任他是没错,可你一直让他背着一口袋的粮食赶路不换肩也有点太欺负人了。赵衰是个实诚人,他没有埋怨大家,依旧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此时尽管手里端着一壶米粥,但却舍不得吃,又怕洒了浪费,一路上小心翼翼的,所以才被大队伍落下了。赵衰的这一举动让大家都深受感动:背着一袋粮食,抱着一壶米粥还把自己饿成这样,你真是太缺心眼了!

这件事情在《左传》上只用了短短的十二个字来记录,但是却反映出了重耳团队中出现的信任危机。在困苦之中的一群人,表面上团结一致共度难关,可内心里却是各有盘算,互相猜忌,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很大的裂痕。为了消弭人们之间的裂痕,必须要灌鸡汤打激素,否则的话这个团队很快就会分崩离析。狐偃把野人的那一堆土奉为至宝的举动,其本身的用意就是在激励这个团队,让大家都相信上天对公子重耳的眷顾,如今的磨难只是上天在考验,只要能够坚持到最后,就一定会赢得辉煌的未来。

如果说之前的十二年中,狐偃的智谋还有所欠缺的话,这次的流浪让他实现了智慧的升华,使得他在团队管理和竞争策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像之前那样短视。经过此番磨难,狐偃也才算是表现出了他足智多谋的一面,对重耳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乱象

A5-2-1 齐国乱局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跋涉,以重耳为首的丐帮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繁荣富庶的齐国。此时一代霸主齐桓公已经病入膏肓,却还沉浸在自己一生的荣耀之中无法自拔。听说晋国的流亡公子来了,不由分说就赏赐了二十乘车马(八十匹马),还把宗室的女子齐姜嫁给了重耳,将他安顿了下来。

之前晋献公前往葵丘会盟时,周公宰孔就曾经说过,齐桓公好显摆,只要你肯臣服于他,他赏赐起来从来不会含糊。诸侯但凡来参加会盟的,保证能让你空手而来,满载而归。齐桓公对一个向来没怎么打过交道国家的流亡公子,大手一挥就是二十辆法拉利,可见其在施恩诸侯方面的确很大方。

不过这些支出与齐桓公个人的消费比起来似乎还差得远,据说齐桓公喜欢挥霍浪费,齐国财政收入的一半都被他挥霍掉了。不少论者都认为,齐桓公是想通过自己的奢侈来拉动消费,这种解释恐怕有些太文过饰非了。但不管怎么说,晋公子重耳收到齐候的赏赐之后一下子就阔了起来,再也不是那个忍饥挨饿到处要饭的叫花子了。而且他一到齐国,就娶到了如花的娇妻,也不枉受了这大半年的罪。

可要说啊,他们来的时机说巧也巧,说不巧也不巧:巧的是他们赶在内乱之前到了齐国,依着齐桓公的性子还能给他们不少东西;不巧的是此时已经是齐桓公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了,彼时的霸主已身患重病,将要不久于人世,根本不可能为他们的事情操心。这就使得重耳的团队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齐国安顿下来,等着齐桓公死掉,然后寄希望于继任的国君帮助他们回国夺位。

然而任他们怎么都想不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可怜的念头,最终也还是落空了。不久之后,齐桓公被易牙、开方、竖刁等人组成的内侍集团软禁,并于当年十月初七日被活活饿死在宫墙之内。在他死后,几个公子为了争夺君位展开了一阵厮杀,一场内乱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来齐桓公一生称霸天下,在礼制上也是总有僭越。按照西周的礼制,诸侯不再娶,一生只能有一位夫人,晋献公先后立了齐姜和骊姬两个夫人,已经算不守规矩的了,可要跟一代霸主齐桓公比起来,那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

齐桓公曾一口气立了三位夫人,分别是王姬、徐嬴、蔡姬,但可惜的是,三位夫人都没有留下子嗣,等于是立了那么多夫人却没有留下一个嫡子。齐桓公也不在乎,干脆又立了六个如夫人(这僭越得也是没边了),分别是卫国的长卫姬、少卫姬,郑国的郑姬,葛国的葛嬴,密国的密姬和宋国的华子。

与三位正房夫人不同,这六位如夫人很给齐桓公长脸,她们个个都抢着生娃,每人给生了一个儿子,分别是公子无亏(武孟、齐中废公)、公子元(齐惠公)、公子昭(齐孝公)、公子潘(齐昭公)、公子商人(齐懿公)和公子雍——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姑且用从老大到老六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名字来称呼他们吧。

和晋献公一样,齐桓公也是一个不怎么按套路出牌的人。尽管他在国际上一再三令五申,要求诸侯要守礼、要讲规矩,在确立继承人的时候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可一轮到自己的家事,就总是搞得一塌糊涂。按说他没有嫡子,就应该在庶子中选择老大立为太子的,可就因为宠爱郑姬,就很任性地立了老三为嗣。由于其他几个儿子都很有势力,有着不可小觑的私属师保,他担心自己死后老三无法顺利继位,就提前把老三托付给了宋襄公。

可任他千算万算,很多事情还是会脱离自己的控制。到他死后,内侍集团秘不发丧,假传他的命令在国内大开杀戒,并矫诏立了老大无亏为太子。而齐桓公的尸体则静静地躺在宫内开始逐渐腐烂,以至于尸体上生出的蛆虫都能爬出宫门。直到两个月后的十二月初八日,内侍集团自以为控制了大局,才发出齐桓公已死的讣告,公子无亏以太子的身份宣布继承父位,成为新的国君,这乱局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牙在国内搞出这么大的动作,让原本的太子也即老三公子昭感到十分害怕。万分紧急之下,他只好带着几个随从,跑到宋国去寻求保护。宋襄公看到公子昭披头散发地跑了进来,知道齐国肯定出事了,内心中便又是惊又是喜,于是便仗着齐桓公曾经托付过他的事,于第二年(公元前642年)三月召集诸侯前去伐齐。

此时齐国国内正乱糟糟的,除了老三之外的其余几个公子还正打得不可开交,根本没人理会他们死去的老爹。五个人就已经够乱的了,宋国又给送回来一个,这还了得,于是当大哥的就倡议,说咱们不打了,先合起手来抵抗宋军,坚决不能让老三回来。几个兄弟嘴上是答应了,可背地里仍然在做手脚,老大一时没有防备,就地被自己的几个弟弟给暗害了。

老大死后,剩下的四个公子又互相争执起来,于是就被宋襄公带了人打了进来,立了老三公子昭为齐孝公。宋襄公被齐桓公压制了那么多年,也没太诚心要稳定齐国的政局,因此把老三丢回齐国以后就不管了,结果没过几天,老三又被其他四个公子撵了出来。宋襄公没办法,只好于当年五月再次出兵,才总算是把齐孝公的位子暂时稳住了。

齐孝公地位稳固后,把已经死掉快一年的老爹安葬了,随后便开始着手恢复老爹的霸业。第二年(公元前641年)冬天,他邀集诸侯在齐国订立盟约,希望大家都继续支持老盟主的儿子。但前来参会的鲁、陈、蔡、楚、郑等国,大都还只是来观望局势的。他们过来瞅了瞅齐国的状况,看见齐国的这个烂摊子,知道一时半会也起不来了,也就一哄而散了。因为齐桓公的死,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大家都开始各立山头,中原大地迅速分化出了几个不同的阵营,一片乱哄哄的景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A5-2-2 宋襄图霸

最先跳出来的是宋襄公。因为有齐桓公的托孤之责,他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就是齐桓公霸业的延续者,于是便心意满满地东征西讨、邀集诸侯会盟。但让他感到很不爽的是,中原诸侯比宋国强的多了去了,因此甭管他喊得有多热闹,旁人总是爱答不理。当年他召集诸侯送齐孝公回国的时候,就只有两三个小诸侯跟随。如今他又发英雄帖,大会天下诸侯,却依旧是只有曹、邾两个临近宋国的小国前来与会,而同样与宋相邻的滕、鄫都对他不理不睬。

宋襄公大怒,便派人抓了滕子(滕国国君,子爵)婴齐,还命令邾文公(邾与邹同音,今天山东济宁邹城市)杀死鄫子(鄫国国君,今山东临沂市西南的兰陵县)来祭祀次睢(临沂东北)的神仙。

宋襄公的举动让司马子鱼(公孙固与宋襄公兄长目夷皆字子鱼,然目夷彼时担任左师,公孙固担任司马,故此处之子鱼应为公孙固)感到十分不满,就劝他说:“你这样做真不合适,以齐国武力的强大和齐桓公一生的功业,都镇不住那些心思活跃的诸侯,咱们区区宋国还是别凑热闹了。宋国本来就不够强大,结果你现在搞一个盟会,就杀一个(鄫)抓一个(滕),还附带着羞辱一个(邾,陷其于不义),就这种做法怎么可能称霸?”

宋襄公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不听不听就不听,还是一意孤行。曹国本来是给了宋襄公面子的,可是后来不知是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宋襄公带人去把曹国暴打了一顿。子鱼看他脾气太暴躁,就又前来相劝。宋襄公跟周边的小国较了较劲,也觉得没意思,就听了子鱼的话回去好好反省去了。

在宋襄公图霸的前夜,中原的局势可以说是一地鸡毛。自从楚国开始踏足中原之后,郑国就总是被夹在齐楚两国之间(还有周王室)来回折腾,惹得楚国、齐国轮流过来揍他。因为每天挨揍,郑国的实力江河日下,再也没有争霸中原的能力,只能跟周边的小国比如滑国较劲。

处于西北边陲的秦晋两国刚刚因为买粮食的事情在韩原掐了架,此时也都是筋疲力尽。秦国因为战胜得了不少好处,尚有余力向外扩张,不过刚吃下的肥肉还需要慢慢消化,也还无暇顾及中原。晋国作为战败国,又加上连年灾荒、戎狄侵扰,更是无力进军中原,只好关起门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同时,为了防止秦国东进和楚国的北上,他们也正在酝酿着迁徙陆浑之戎填充秦岭的权力真空。

至于周王室,本来就没有统领诸侯的能力,结果还天天搞内乱,最后沦落到了三流诸侯国的水平。表面上看天下还是他的天下,可天下的事情却是早就已经插不上手,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个诸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轮流上台把自己当猴耍。

自齐国衰弱之后,楚国看到机会终于来了,便趁机收服了郑、蔡、曹、许等中原国家,再加上原本就拜倒在其麾下的江汉诸国,声势称得上是天下第一。中原权力的空窗期对于一心想要进据中原的楚人来说,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但由于楚国周边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叛,使得楚人很难腾出手来北伐,于是中原大地上就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局部混乱、大体安定的嘈杂场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国作为中原四战之地的一个中等国家,与齐、秦、晋、楚四国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放眼天下,能够听从宋国调令的只有卫、许、滑、邾、鄫区区几国。这其中最强大的卫国,之所以与宋国结盟,还是因为其公子开方在齐国浑水摸鱼,两国闹得不愉快,只能与宋国虚与委蛇,并不是真心相爱。其他的如许、滑等国,本身就是已经归附了楚国的郑国的附庸,由于时不时地跟郑国闹矛盾,所以跑来找宋国寻求保护。邾、鄫本身就处在宋鲁两国的势力范围之内,因此对两国都眉目传情。鲁国因无力争霸,看着这些国家对宋国投怀送抱,便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内心里却充满了不屑。

但宋襄公还真就不信这个邪,他总觉得吧,如今的中原太安静了,安静得都有些让人感到不自在,中原还是需要有一个霸主的。他也知道自己斗不过周边的那些大国,但你们不是没工夫吗?既然你们都忙,都顾不上管理中原事务,那就让我替你们操操心,替你们管管怎么样?于是在消停了一年之后,他就又开始筹划那伟大的事业,也就是他的任性,打破了中原大地短暂的沉默局面。

公元前639年春季,也即晋惠公十二年,宋襄公首先照会了齐、楚两国在鹿上举行了一次国际会议。会上,他要求齐国说服楚国,一同尊奉宋襄公为盟主,让依附在齐楚麾下的诸侯心甘情愿地听从宋国的号令,完成霸主权杖的和平交接,从而实现全人类的福祉。天才的宋襄公大概是没有听说过修昔底德陷阱,所以才天真地想出了这样一个绝妙的蠢主意。正是在此次盟会上表现出的智商欠费,让楚成王彻底看穿了他的底细,于是便将计就计,答应了宋襄公提出的无理要求。

宋襄公借着楚国的号召力,终于集齐了七颗龙珠。这年秋天,他依照鹿上会议的精神,在宋国盂地召开国际会议,楚、陈、蔡、郑、许、曹等六国应邀参会。齐孝公虽然没有其父亲的英明神武,却也看出了其中的危险,干脆没有参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会议由宋国召集,参会的却大都是楚国的附庸,因此对宋襄公来说等于是兔子进了狼窝,哪儿还有什么好果子吃。可宋襄公却偏就信心满满,不管别人怎么劝,就是坚持不肯带兵,还说什么:“是我在三国盟会上提出不准带兵的,又怎么能食言呢?”

这事儿如果要放在别人的身上,孔夫子一定会指着鼻子大骂: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可宋襄公玩得实在太拙劣,以至于让人都不好意思骂了。

孔夫子怜惜宋襄公,楚成王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当宋襄公赶到盟会现场,才发现楚国人根本不按套路出牌,营地内黑压压的全是楚国士兵。这种场面要是让普通人遇到,铁定得晕过去,不过宋襄公可不是一般人,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他依旧坚持倡议让自己做盟主。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毫无悬念了。随着楚成王一声令下,突然就冲上来一群人七手八脚地把他给捆了起来,丢到了台阶下。楚成王坐在正殿上,对着被包成粽子的宋襄公问道:“这牛耳朵就我来割好伐?”

宋襄公哪儿受得了这个,骂骂咧咧地嚷道:“盟主的任务就是攘你楚国这样的蛮夷,你一个蛮夷凭什么作盟主?而且你这么不讲信用,我凭什么要听你的?”

楚成王轻叹一声,“哎呀,你这是不知道我的厉害啊!那我就把你们宋国打败了看看你服不服!”说完就带着自己的小弟们,押着宋襄公去攻打宋国,希望用宋襄公做人质,撬开宋国的城门。可没想到宋襄公还真是一个硬骨头,都折腾了半天了还是不肯松口,而司马子鱼也是坚守不战,楚国没得到便宜,只好把宋襄公押解了回去。

国君在盟会上被蛮夷所俘,免不了会激起了中原诸侯的同情和兔死狐悲之感。于是这年冬天,一向人缘不错但不怎么参与诸侯事务的鲁僖公出来做和事老,在薄(亳)地会盟诸侯,表达了国际上请求释放宋襄公的美好愿望。迫于国际压力,同时也为了取信于天下,楚成王也做了个顺水人情,把宋襄公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A5-2-3 泓水之战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宋襄公在楚国受了不少的苦,从此开始忌惮起强大的楚国来。可他又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因为害怕人们耻笑自己,就强撑着颜面假装不怕。子鱼对他的心性再了解不过了,于是便断定:恐怕更大的灾祸还在后头。

第二年(公元前638年)三月,郑文公到楚国去拜见楚成王,让宋襄公终于找到了报仇雪恨的机会。郑宋本来就是世仇,齐桓公称霸之前的春秋历史,几乎就是郑宋两国的战场。即便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中原的当口,郑宋两国也经常因为互相看着不顺眼,对齐国时叛时服。如今齐霸既衰,中原诸侯皆无力抵御楚国,郑国没了依靠,干脆就投靠了楚国。

宋襄公虽然惹不起楚国,但自信对付郑国还是有把握的,因此便于当年夏天,邀合卫、许、滕等国的兵马联合伐郑,也算是给楚国人找点晦气。可要怎么说呢,宋襄公事情干得太明显,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是针对楚国的——常言说打狗也要看主人啊,你打郑国的屁股,就是在打我楚国的脸啊!对于楚国来说,你们两国之间有什么纠纷我管不着,现在郑国跟了我,这闲事我是肯定要管的。于是楚成王也整顿军马,浩浩荡荡地向宋国开拔而来,一场历史上最为滑稽的战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宋襄公听到这个消息时,内心是很崩溃的。他的心思或许是这样的:“我在楚国受辱,回来之后打打郑国,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我找补点面子咱们就算互不相欠了可好?你这样兴师动众的,一百块钱都不给我,真的合适吗?”

楚成王不是不懂宋襄公的苦心,只是他自己心里更苦。当年楚国的兵锋刚刚触到中原的地界,就被齐桓公连哄带吓的压了回去,以至于楚国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只能窝在自己老巢里,艳羡地看着齐桓公招摇过市。现在齐桓公去了,我老楚终于有了进主中原的机会,岂能因为你一个小小的宋国就止步不前?尽管我现在还顾不上北伐,可既然你硬要给我机会,我也不能驳你面子不是?

事已至此,宋襄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他放弃了郑国的战事,迅疾回师本国,在泓水北岸列开阵势迎战楚军。宋国人本来就害怕楚国,再加上在他们的观念里,“天命不再受”,宋国作为商王朝后裔已经没有被上天再次垂青的机会了,因此就不要再想称王称霸的事情,安心地顺从王霸就好了。大司马公孙固就劝宋襄公跟楚国人讲和,说他如此做作不过是逆天行事,注定不会成功的。可宋襄公哪里还顾得着这些,假如没有之前的故事,或许他还有可能妥协从而避免一场战争,可如今这一切都不可能了,那个故事就像是内心里的一根刺,让他不可能理性地做出选择。所谓头可断血可流,老子的面子不能丢,这一战肯定是要打的,但是要怎么打,宋襄公可是没有了主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与楚军对阵时,司马子鱼先是提出趁楚军半渡而击,被他果断拒绝了;当楚军渡过泓水,还没有摆起队列的时候,子鱼又劝他趁乱攻击,宋襄公还是没有听从。战争的结果也不出所料,双方接触不久宋军就出现溃败,宋襄公的护卫队被全数歼灭,他自己的腿上也中了箭。

战败之后国人都怨恨他不听从子鱼的意见,眼看国人民意汹汹,总要有个交代,宋襄公祭出了仁义大招,于是就有了他名留青史的那段话:“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这也就是春秋早年的作战四原则:善待敌方伤员,善待头发花白的老兵,不据守关隘险阻取胜,不能不宣而战。

宋襄公为战败作出的解释颇为牵强,公孙固根本不买他的账,当场就对所谓的四原则进行了一一破解。不过其他的宋人大概很吃这一套,并没有深究其罪责,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后人在论及这件事的时候,也大都是往这两个极端的方向靠拢:要么是赞叹宋襄公有君子之风,战场之上不失贵族风度,是虽败犹荣,甚至还将原本一事无成的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也有人认为宋襄公太过迂腐不懂变通,更有甚者讥讽其作风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也活该被人打败。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但却都有一个预设的前提,也就是子鱼的计策是正确的,如果听从了这些计策,宋国就一定能够战胜楚国。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楚国在春秋初年是中华大地上当之无愧的头号强国,以至于连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在诸侯的强力支持下都不敢与之对抗,一个与郑国实力相当、如今更是孤掌难鸣的宋襄公又哪里来的勇气?宋国对抗楚国,是一场以卵击石的战争,在楚国的强大军力面前,宋襄公图谋霸业也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即是说宋襄公的失败,实际上是从他企图争霸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其次,宋国所处的地形也决定了他根本无法抵御楚国的进攻。与晋国的“表里山河”和楚国的“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不同,当年周公为了防止商人造反,把他们分封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宋国,这也就使得宋人在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一直都处于劣势。哪怕他在这一两次战争中听从子鱼的意见,侥幸战胜了楚军,那么当对方卷土重来的时候,对方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吗?

最后一点,哪怕是宋襄公不希求霸业的最终实现,我们单从这次的战场局势来看,是不是他听从了子鱼的计策,就一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呢?恐怕未必。宋襄公在回师抵御楚军时,唯一能够凭借的天险,也就只有一条泓水了。泓水在如今商丘市柘城县境内,当地土地平坦,很难形成水流湍急的大江大河。一条流速低缓、水清且浅的河水,不足以作为抵御楚军的屏障,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他拒绝子鱼的建议,不是他不懂军事,恰恰是因为他知道楚国人多势众,当面渡河不成他们会找其他的渡河地点;可如果自己破坏了列阵的规则,对方就会更不讲求规则,那个时候的楚军就会更难以对付,破坏力只能更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28 04:52 , Processed in 0.04305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