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5-8 22: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zgood2011 于 2020-5-9 07:43 编辑
福州都市圈网络化空间结构
福州都市圈范围包括:福州市(全域),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莆田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2017年,都市圈常住总人口1286万人、GDP总量10612亿元、陆域面积25080平方公里,分别占2017年福建省的32.9%(3911万人)、33.0%(32182亿元)、20.7%(12.1万平方公里)。具有国家战略地位重要、福建省内发展战略核心、综合发展实力强劲、山海生态特色鲜明、海洋文化底蕴深厚、协同发展基础良好等特点。
【新时期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时间:2020-05-06 14:57
新时期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方法探索——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
●申报所:新型城镇化和战略规划研究所
●协作所:总体规划研究三所、技术创新中心
●合作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完成时间:2020年3月
【01 项目背景】
2018年以来,我院与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组成联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我国都市圈战略的基础研究,出版了《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相关研究支撑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2月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成为在国家层面推进城市群建设和中心城市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立足全球和国家战略视野,基于前期基础研究,《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是我院在都市圈规划领域开展的首个地方实践,作为深化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合作、推动福州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现行示范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福建省与福州、莆田、宁德、南平、平潭综合实验区主动谋划、提前部署,完成了本次都市圈发展规划,即将发布实施。
福州都市圈范围包括福州市(全域)、莆田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和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常住总人口1286万人,GDP总量10612亿元,陆域面积25080平方公里。分别占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的79.7%、85.0%和44.9%,占福建省的32.9%、33.0%和20.7%。具有国家战略地位重要、省内发展战略核心、综合发展实力强劲、山海生态特色鲜明、海丝文化底蕴深厚、协同发展基础良好等一系列特点。
【02 福州都市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竞争力要求
福州都市圈国际影响力不高,国家级开放平台、国际交通枢纽等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福州在GaWC世界城市名册中排名第195位,评级Gamma-,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不高。与世界其它大都市相比,生产组织、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与文化影响力、交通枢纽服务能力均偏弱。此外,福州特殊政策区的空间碎片化特征明显,国家级开放平台管理体制运行不畅,特殊经济功能区和其他政策空间缺乏联动。
2.阶段性问题
福州都市圈尚处于培育期到发展期的过渡阶段,中心城市功能过度集聚和辐射带动不足并存
3.协同性问题
四市一区交界空间、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未能有效协同,造成衔接不足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跨界湾区在用地空间方面矛盾突出,交通基础设施有待衔接,建设用地扩张侵占生态空间明显。对外交通枢纽体系整体协同效能尚未充分发挥。跨行政区的同城化公共交通出行服务配套不足。存在断头路等现象。都市圈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区域创新网络亟待建立,主导产业面临强链、补链、延链的迫切需求。
4.机制性问题
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山海协作、市场主体地位、长效激励机制等重点领域存在制度障碍
福建省依托已经建立的闽东北协同发展区进行多个行政主体之间的协调工作,不同城市之间在重大合作项目规划建设方面仍缺乏宏观层面的有力统筹,且未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多数城市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合力,各自为阵发展的现象突出。都市圈在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具体协作领域缺乏完善的合作成本共担和利益分享激励机制。
【03 我国都市圈发展的战略导向】
破解福州都市圈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主要应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战略导向:一是从孤立性规划到区域性规划。都市圈规划不应只注重单个城市、单个行政主体的管辖范围和事权,而是应以区域视角谋划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二是从静态性规划到阶段性规划。都市圈规划不应只描绘都市圈最终的理想状态,而是要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阶段性问题;三是从蓝图式规划到协商性规划。都市圈规划不应只关注具体的规划蓝图,而是要在规划过程中促进各主体达成共识,解决跨界地区的核心矛盾;四是从技术性规划到政策性规划。都市圈规划不应只关注技术性规划内容,而是要将其视为政策工具的一种,将技术方案与政策手段融为一体,达到最终调控的目的。
【04 新时期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重点】
1.制定协调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的都市圈规划编制技术框架
在技术路线方面,不同于传统规划只关注规划技术性方案和蓝图描绘,新时期的都市圈规划是重要的区域政策工具,应包括规划治理政策工具和技术性方案两大部分。《规划》在研判国家战略导向和都市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共识性发展目标,围绕空间组织、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产业和创新、资源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对外开放合作、城乡融合发展等板块制定技术性方案,同时在重点领域提出区域一体、合作协商的体制机制,最后按照重大战略项目、重大战略工程、重大功能平台和重大政策举措等方面分别提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项目。
2.应用多元技术手段,合理判断都市圈发展阶段和行政区划范围
根据都市圈的定义,《规划》重点借助手机信令、地图通勤数据、遥感数据等多元大数据手段,通过选取就业中心,采用1小时通勤圈为基准范围,以合理的人口密度作为门槛,以县级为基本行政单元,以与中心城市日平均双向流动人口占县市域总人口的联系强度为复核标准,划定了福州都市圈范围,并提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都市圈发展阶段的演进,这一范围应是动态调整而非一成不变的。
3.破除行政区划壁垒,以区域视角谋划都市圈整体竞争力提升
根据福州都市圈发展阶段特点,《规划》从竞争力提升和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确定都市圈整体发展定位与目标。在竞争力方面,对全球经济控制、科技创新、交通枢纽、文化交往等维度提出发展目标;在一体化发展方面,从产业和创新协同发展、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体制机制建设等维度提出发展目标。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都市圈整体发展目标与四市一区自身发展诉求进行了充分对接,未来将作为指导四市一区在各阶段相关实施行动的基本遵循和主要依据。此外,《规划》也在规划目标的制定注重科学研究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了都市圈整体发展的空间结构、生态安全格局、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空间布局等多领域的空间方案。
4.聚焦缩小中心城市与外围差距,解决都市圈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福州都市圈正处于培育期向发展期过渡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一阶段是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施以政策干预的关键时期,如东京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为应对中心城市快速蔓延问题,**都以培育都市圈外围新的专业化次中心为主要手段,形成都市圈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规划》提出通过聚焦功能与服务两方面策略,缩小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的差异,培育次级增长点。针对功能布局,一方面构建网络化的空间结构,针对福州中心城区功能过度集聚和辐射带动不足并存的问题,如引导商务服务、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功能向外围拓展,促进高等级功能在区域尺度进行布局。另一方面引导福州中心城区产业提升,通过制定中心城区产业负面清单等策略引导产业疏解等。针对服务均等,重点是鼓励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缩小福州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生活品质差距。通过医联体、教联体等方式促进公共服务协作与均等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都市圈数字医疗合作联盟等。
5.促成多主体共同协商,解决多领域协调衔接问题
第三,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包括共同推动提升航空枢纽体系服务能级,推进空铁、空公多式联乘联运、统筹协调都市圈各港区职能分工协作,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推进铁水、公水多式联运、打造多元交通方式的1小时公交通勤圈等举措。
6.提出配套政策工具,确保协商式规划实施顺畅
借鉴国内外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首先构建完善的都市圈协调发展政策体系。包括建立都市圈多层次立体化协商机制、建立健全对口部门常态化对接机制、探索都市圈法治协作和联动监督机制等内容。二是在重点突破关键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包括健全都市圈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完善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和汇聚区域政策与平台合力等。
【专家点评】
专家点评1:基础研究深入、方法正确,结构清晰合理,在研究基础上的规划落实到发展策略和实施执行策略,符合福州都市圈的实际情况,站位高,可操作性强。该项目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专家点评2:项目针对福州都市圈的主要问题,结合新时期区域协作要求,提出了较为有效的规划措施和机制探索。项目将都市圈领域的研究与福州都市圈的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同时在协同和政策制定方面进行了有效引导,保障了后续落地实施。
供稿来源:清华同衡,新型城镇化和战略规划研究所。
https://m.sohu.com/a/393297504_1200516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