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72233|回复: 25

[规划]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7 17: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angguo 于 2015-1-27 17:23 编辑

http://www.ahjst.gov.cn/front_ah ... ;categoryNum=005010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进一步聚合经济圈能量,优化资源配置,将合肥都市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副中心,我厅会同合肥经济圈有关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编制工作。根据《城乡规划法》第26条规定,现将《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公告时间为2015年1月23日至2015年2月23日。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处。

联系电话:0551-62871510  62652723(传真)

电子邮箱:ahcsgh@126.COM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东流路28号,邮编:230051

附件:01《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文本(草案);02区位图(1);03区位图(2);04城镇体系现状图;05城乡空间结构规划图;06城镇规模等级规划图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5年1月23日




【圈子规模】

规划到2030年,合肥经济圈户籍人口为2500万人,常住人口为2500万人。届时,合肥经济圈的城镇化水平达73%—75%,城镇人口规模为1825万-1880万人。

还将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镇级小城市—小城镇”构成的等级结构。

特大城市:合肥,规划中心城区人口规模550万人左右

Ⅱ型大城市:淮南市、六安市和滁州市,人口规模在100万~300万之间

中等城市:巢湖市,人口规模在50万~100万之间

Ⅰ型小城市:肥东、肥西、长丰、庐江等,

人口规模在20万~50万之间

【区域结构】

近期:集聚合肥、淮南、六安、滁州核心,强化合淮、合六、合宁等主轴线发展,强化城镇密度。

远期:合肥经济圈形成“一核、三心、五带、多极”的区域空间结构。

“一核”:

为合肥都市区,包括合肥主城区及其半径30公里左右的区域。积极构建“1331”市域空间结构,把合肥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并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

“三心”:

包括淮南中心城区、六安中心城区和滁州中心城区; “五带”:

为联动区域的五大城镇——产业发展(轴)带;“多极”包括巢湖、桐城、舒城、庐江等县城;以及巢北新城、新桥空港等产业基地在内的多个增长极。

【五大走廊】

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建五大产城融合走廊。

合淮产城融合走廊:在淮南南部和长丰县水湖镇西部地区建设合淮共建区,在定远吴圩和长丰杜集地区共建美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合滁宁产城融合走廊:在肥东古城和全椒西王地区共建一个协调发展区;

合六产城融合走廊:构建合肥中科智城、合肥(六安)新桥空港新城三个产业新城,在合肥(高刘)-六安(炎刘)两市交界处、合肥金桥-六安三十里铺两市交界处共建两个合作园区;

合巢产城融合走廊:培育合巢产业基地和中庙-黄麓文化创意、旅游度假基地两个特色产业基地;

合桐安产城融合走廊:构建合肥西南组团、桐城中心城区、庐江中心城区三个综合性城区。

【区域结构】

在服务业方面,合肥经济圈将成为长三角和中四角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合肥老城中心、滨湖核心将打造区域商贸服务核心区,重点发展大型商业、商贸服务,通过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大型精品百货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的建设,建立具有区域辐射力的商贸服务中心。

合肥四大组团中心则要重点发展金融、外贸、现代物流等综合性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服务基地。

合肥经济圈还会成为国际化的旅游消费产业集聚区,以“锦绣山湖,华彩皖都”为旅游总体形象,构建“434”旅游空间体系。

【绿色环保】

“一核、一区、四带、多斑块”

一核为巢湖生态核;

一区为大别山生态保育区;

四带包括淮河、江淮运河(裕溪河+兆河)、滁河-驷马山生态廊道、江淮分水岭生态廊道;

多斑块包括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在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公园等生态点源。

在巢湖生态核,特别强调识别“一湖、两网、六片、九廊”等生态敏感区域,创建巢湖流域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湖为巢湖及环湖区域;两网为水网、绿网;六片为大别山、大潜山-紫蓬山、雾顶山等大型生态片区;九廊为巢湖流域多条主要河流廊道。

【区域融合】

构筑以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为中心的放射交通运输网络,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构建合宁高速(扩容) 、宁巢高速连接;

构建沪汉蓉客运专线、京福高铁、合连等高速铁路连接;

协调合肥港与南京港之间的港口合作关系。

远景上,实现圈群融合,推动安徽省域空间结构优化,由目前的“1+3+1”发展为“1+10”江淮城市群,并逐步与南京都市群共享腹地,相互融合,形成合芜宁都市连绵区。

【交通出行】

在大交通上,形成以合肥为枢纽,淮南、六安、滁州、桐城为重要节点,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圈内的交通体系上,将以城际铁路、水运和轨道交通建设为核心。


规划建设合六、合巢芜、合淮、合安九等城际快速铁路;

以新桥国际机场为核心,推进新桥空港物流园建设;

推进合肥徽州大道南延、繁华大道西延、方兴大道东延、蒙城北路北延项目,实施合宁、合巢芜等高速扩建工程,建设长丰至新桥机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以及淮南至合肥煤炭外运通道等项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ngguo 于 2015-1-27 17:36 编辑

第8条        总体目标

以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统领,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逐步把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在全国创新发展、生态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方面具有示范意义,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圈。

第9条        战略定位

“一极、两基地、一枢纽”。

长三角重要增长极、安徽省核心增长极。把合肥经济圈发展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辐射中西部的门户,沪宁合发展主轴带重要的新兴增长极,打造陆地开发高地,内陆地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国家经济发展新高地;领衔江淮城镇群,支撑合肥建设长三角“第四极”,推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为国家参与全球创新竞争的主要代表、国家重要的创新中心、创新基地,引领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打造国内优势明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新型能源基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

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以合肥为枢纽,淮南、六安、滁州、桐城为重要节点,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第10条        区域一体化战略

以提升合肥经济圈整体竞争力为目标,推动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进程;推进合肥经济圈和沿江城市带、皖北城市群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长三角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契机,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ngguo 于 2015-1-27 17:52 编辑

第三章        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

第一节        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


第15条        人口规模
规划2030年,合肥经济圈户籍人口为2500万人,常住人口为2500万人。

第16条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模
规划2030年,合肥经济圈的城镇化水平达73%—75%,城镇人口规模为1825-1880万人。

第17条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2030年,合肥经济圈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镇级小城市—小城镇”构成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第18条        特大城市
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1个,即合肥市,其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550万人左右。


第19条        Ⅱ型大城市
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在100~300万之间,共3个,即淮南市、六安市和滁州市。其中淮南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0万人左右,六安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20万人左右,滁州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40万人左右。

第20条        中等城市
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在50~100万之间,1个,即巢湖市。

第21条        Ⅰ型小城市
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在20~50万之间,共17个。即肥东、肥西、桐城市、长丰县、庐江县、凤台县、舒城县、寿县、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叶集试验区、定远县、天长市、全椒县、来安县、明光市。

第22条        镇级市
规划城镇人口规模在5—10万之间,共19个。即高刘、花岗-严店组合城镇、下塘、双墩、龙桥-矾山组合城镇、潘集区(袁庄)、平圩、柘皋-栏杆集组合城镇、高皇、毛集、炎刘、冯井-马店组合城镇、炉桥、板桥、乌衣、秦栏、铜城镇、汊河、新渡-双港组合城镇。

第23条        小城镇
规划城镇人口规模小于5万,约200个左右(城镇归并后),即忠庙、黄麓、三河、长临河、小庙、紫蓬、汤池、罗河、泥河、官亭、曹庵、上窑、芦集、正阳关、姚李、周集、三十铺、孔城、金神、青草、大关、吕亭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ngguo 于 2015-1-27 17:53 编辑

第三节        城镇功能体系

第27条        城镇功能体系结构
规划2030年,合肥经济圈形成由“经济圈核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镇级市-小城镇”城镇功能体系。

第28条        区域核心城市
区域核心城市为合肥市。
合肥: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安徽省省会,合肥经济圈的综合服务中心,区域性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第29条        地区性中心城市
地区性中心城市为淮南市、六安市和滁州市。
淮南市: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重要门户。
六安市:连接合肥经济圈和武汉城市圈的纽带和合肥经济圈带动皖西发展的重要门户,安徽省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滁州市:滁州市是合宁之间的新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第30条        县级中心城市
坚持分类发展。从与中心城市关系、发展基础及潜力看,分为卫星城、中等城市和特色小城市。从产业基础及资源环境特色看,分为生态宜居城市、综合性城区、新型工贸型城市、特色旅游文化城市。



第31条        镇级市
规划高刘、花岗-严店组合城镇、下塘、双墩、龙桥-矾山组合城镇、潘集区(袁庄)、平圩、柘皋-栏杆集组合城镇、高皇、毛集、炎刘、冯井-马店组合城镇、炉桥、板桥、乌衣、秦栏、铜城镇、叉河、新渡-双港组合城镇等19个镇级市,是经济圈产业基础好、交通便捷、文化特色、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中心镇,规划逐步向小城市方向发展,培育成为县域主要增长极。

第32条        一般镇
一般镇指除了中心城、县城、中心镇以外的其它镇,是面向农村地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强化承接产业外迁、生态旅游、内生产业、商贸物流以及特殊因素等五类产业强镇优先发展。其他镇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卫生医疗、商贸流通服务和支农服务等职能,作为一般农村服务中心社区,完善基本功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ngguo 于 2015-1-27 17:53 编辑

第一节        重点区域空间布局

第36条        重点区域空间总体布局
合肥经济圈规划重点发展1个核心都市区、3个副中心城区、5大产城融合走廊、11个规划重点产业基地、10大圈内边界合作发展区、13个重点城镇组团。

第37条        核心都市区
合肥都市区:坚持紧凑发展、组团布局,节约集约用地,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形成双心两扇两翼、湿地绿带网络空间格局。合肥经济圈综合性服务核心,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努力建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增强合肥作为省会的区域影响力。对现有中心城区的交通网络、空间联系进行有效梳理,疏解部分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力改善旧城的生活环境和交通组织。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部分工业向外围疏解,重点发展高新产业和智慧型产业,巩固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地位。推进主城区整体“优二进三”和局部“退二进三”,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塑造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化的大都市,大力改善宜居和创业环境。


第38条        副中心城区
(1)淮南中心城区:从南城北矿走向统筹两岸,形成“一河映三山,四水筑四城”空间格局,重点培育4个城市组团即南部城区、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北部城区,4个滨河滨湖新城即滨高塘湖新城、滨淮河南岸新城、滨淮河北岸新城、滨瓦埠河新城。实施合淮一体、淮蚌同核;一河两岸、跨河发展、复兴淮河等空间发展策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注重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2)六安中心城区:形成“多中心、组团式、轴向带型”空间格局,围绕城市西部打造生活服务区,围绕城市东部打造产业新城区,整合东部地区六安经开区、金安经开区、集中示范园区产业园区发展,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东部新城。促进老城功能完善,形成集行政办公、商务金融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服务职能;提升老城中心、城东副中心、滨河新城副中心城市功能。
(3)滁州中心城区:形成“一轴一带三组团”空间格局,重点加强苏滁产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汊河新城等产业空间载体建设为重点, 承接长三角及更大区域内产业转移,作为滁州市核心经济增长点。以城南组团、高铁站区组团、科教园区、明湖组团建设为重点,打造产城一体、生态低碳、以人为本的山水亭城。

第39条        产城融合走廊
(1)合淮产城融合走廊:构建合肥北部组团、曹庵-杨公组团、水家湖组团、炉桥组团、下塘组团等五个产城融合功能组团。在淮南南部和长丰县水湖镇西部地区建设合淮共建区,在定远吴圩和长丰杜集地区共建美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2)合滁宁产城融合走廊:构建合肥东部组团、巢北组团、滁州城南组团、全椒组团、乌衣组团、汊河组团等六个产城融合功能组团。在肥东古城和全椒西王地区共建一个协调发展区。
(3)合六产城融合走廊:构建合肥中科智城、六安东部新城、合肥(六安)新桥空港新城三个产业新城。在合肥(高刘)-六安(炎刘)两市交界处、合肥金桥-六安三十里铺两市交界处共建两个合作园区。
(4)合巢产城融合走廊:构建巢湖中心城区和合肥东部城区两个综合性城区。培育合巢产业基地和中庙-黄麓文化创意、旅游度假基地两个特色产业基地。
(5)合桐安产城融合走廊:构建合肥西南组团、桐城中心城区、庐江中心城区三个综合性城区。打造庐南循环经济产业新城和桐城南部新城两个产业基地。围绕桐城、庐江生态旅游、人文旅游资源,以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三河百塘园、黄陂湖、东顾山、桐城嬉子湖景区、桐城孔城为依托,串点成环,打造康体休闲旅游发展环。

第40条        11个规划重点产业基地
(1)空港经济示范区:中部地区重要航空运输枢纽、长三角西翼门户综合交通枢纽、安徽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临空特色产业基地、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空港新城,合六共建示范区。
(2)中科智城: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中科智城,打造江淮硅谷”的重大决策,建设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载体、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享誉全球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智慧城市目标。
(3)淮南煤化工基地:落实省委省政府新型化工基地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安徽煤化工基地。
(4)定远盐化工基地:落实省委省政府新型化工基地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安徽煤化工基地和盐化工基地。
(5)汊河现代产业基地:合宁都市圈对接桥头堡,现代产业基地。
(6)乌衣现代服务业基地:合宁都市圈对接桥头堡,现代服务业基地。
(7)合淮共建区:合淮一体化发展重要载体,合淮共建示范区,现代产业基地。
(8)合六共建区:安徽支援大别山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现代产业基地。
(9)金寨现代产业园:全国人大机关对口集中帮扶金寨县实施的“5+1”项目之一,安徽省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重点项目。
(10)江淮文化示范区:合-六-桐共建文化旅游示范园区。
(11)叶集商贸物流区:促进叶集-金寨一体化发展,培育大别山扶贫开发重要增长极,皖豫鄂跨省合作重要平台。

第41条        13个重点特色产业集聚区
(1)龙桥-矾山:重化工基地,重点发展矿业采选、冶金建材、硫基化工等产业。
(2)柘皋-栏杆集:新型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城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3)下塘-吴山:新型重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现代农业。
(4)中庙-黄麓:滨湖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基地,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5)夏阁-中焊:滨湖主题旅游基地,重点发展主题旅游、旅游产业、旅游地产。
(6)叶集-姚李:物流及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商贸物流业。
(7)马店-冯井:钢铁基地,重点发展铁矿资源开发及加工业。
(8)杨村-新集-城北:煤化工基地,重点发展煤化工业、现代加工制造业、现代农业。
(9)毛集-夏集:物流及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商贸物流业。
(10)双港-新渡:包装印刷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包装印刷业、现代农业。
(11)板桥:硅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硅(玻璃)产业、食品加工。
(12)秦栏: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及光伏产业。
(13)铜城:石油管材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无缝钢管、仪表电缆产业。

第42条        10大圈内边界合作发展区
(1)曹庵-水湖:共建产业基地。
(2)高刘-炎刘:共建空港经济示范区。
(3)三十铺-金桥:共建产业基地。
(4)三河-杭埠-同大:共建生态人文旅游基地、商贸物流产业基地。
(5)柘皋-栏杆集-大墅:共建产业基地。
(6)环高塘湖(大通、炉桥、孔店):共建产业基地。
(7)汤池-柯坦-舒茶-大关:共建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基地。
(8)吴圩-杜集:共建乡村旅游观光基地。
(9)岱山湖(古城-西王):共建国家5A景区。
(10)八公山区域(寿县-凤台-八公山-谢家集):共建国家5A景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ngguo 于 2015-1-27 17:51 编辑

第七章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第一节        产业发展体系


第48条        产业发展定位
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与能源基地、长三角和中四角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化的旅游消费产业集聚区。

第49条        工业
在合肥经济圈内构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8+6”工业产业集群,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进一步强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汽车、家电、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八大区域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50条        现代服务业
以金融、会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六大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为长三角和中四角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第51条        农业
构建立足合肥、面向长三角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基地、全国农产品物流基地、全省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成为全省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先行区、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区、承接农业产业转移示范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区。

第二节        产业空间布局

第52条        生产空间布局

(1)农业一体化发展区
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合肥经济圈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瓜果、生猪、家禽、奶牛、水产、蚕桑、茶叶九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示范区。合肥市庐江县已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各县(市、区)创建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布局,因地制宜,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主导产业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精致农业。

(2)工业一体化发展区
在“轴、基地、集中区”的总体布局体系下,形成合肥经济圈“一核四心、四带多极、十集群”的工业一体化空间组织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合肥经济圈的核心优势产业体系。
一个产业发展先导核。即合肥核。规划将合肥作为合肥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先导核心,建设成为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先行区。
四个综合产业发展中心。淮南产业发展中心加快国家亿吨煤生产基地、华东火力发电基地、煤机装备基地和安徽煤化工基地的建设。六安产业发展中心重点打造钢铁产业特色经济、农业特色经济、加工制造配套特色经济、旅游特色经济四大特色经济。滁州产业发展中心发展家电信息、盐化工、硅(玻璃)等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桐城产业发展中心壮大汽车配件、机械制造、印刷包装、家纺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
四个产业发展轴带:即淮合芜、六合宁、沿淮、合安四大产业发展轴带。以京福高铁和商杭铁路沿线、宁西铁路和沪汉蓉高铁、沿江工业带沿线、沿淮工业带沿线构筑合肥经济圈“王”字型产业发展主轴,成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

多个产业发展增长极。加快合肥经济圈内重要的产业基地、产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以新桥临空产业基地、下塘重型工业基地、马店钢铁冶金产业基地、(潘集)淮南煤化工基地、庐南重化工基地、定远(炉桥)盐化工基地、桐城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等为核心的产业经济增长极。

十个特色产业集群: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家电产业集群、汽车制造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盐化产业集群、煤电产业集群、包装印刷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第53条        服务产业空间布局

(1)生产性服务核心区
一级综合生产性服务产业基地。包括合肥老城中心、合肥滨湖核心。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会展,法律服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强大的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
二级生产性服务基地。包括淮南城市主中心、六安城市主中心、合肥四大组团中心。重点发展金融、外贸、现代物流等综合性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生产性服务基地。
三级生产性服务中心。以外围城镇板块为核心,适应于产业转移发展需求,承接、传递区域辐射,发展基本生产服务职能。

(2)生活性服务核心区
区域商贸服务核心区。包括合肥老城中心、合肥滨湖核心。重点发展大型商业、商贸服务,通过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大型精品百货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和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的建设,建立具有区域辐射力的商贸服务中心。
地区服务核心区。以合肥经济圈各城镇为核心。重点发展综合性生活服务业,辐射周边地区的多层次的商业商贸服务体系,突出对城乡统筹发的示范和带动。

(3)消费产业空间布局
以“锦绣山湖,华彩皖都”为旅游总体形象,突出“大山大湖”旅游品牌,构建“434”旅游空间体系。

4个旅游中心城市。即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和滁州市。将合肥市作为合肥经济圈旅游业的核心,建设联动东西、辐射南北、立足中部、面向全国的现代化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以淮南市、六安市和滁州市三个经济圈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3个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县域打造以楚文化为品牌、生态与文化交融的特色旅游区。桐城建设文化旅游名城,合肥市、六安市和安庆市旅游协作的枢纽。凤阳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挥品牌优势,把小岗村建设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区。

4大旅游发展板块。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板块、大别山旅游板块、八公山与淮河风情旅游板块和琅琊山与大明文化旅游板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7: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规划都是有模有样的{:5_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7: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喜欢跑步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喜欢跑步啊
小猪奴奴 发表于 2015-1-27 17:41



   占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意淫,真是辛苦了一群高材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8: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搞来搞去还是小家子气,肥东、肥西居然还按照县城规划,这都是些什么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8: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zzb20002002


    字词美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9: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一一 发表于 2015-1-27 18:51



    第23条        小城镇
规划城镇人口规模小于5万,约200个左右(城镇归并后),即忠庙、黄麓、三河、长临河、小庙、紫蓬、汤池、罗河、泥河、官亭、曹庵、上窑、芦集、正阳关、姚李、周集、三十铺、孔城、金神、青草、大关、吕亭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9: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合肥变成特大城市哦,加油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20: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这么讲,明天那么讲,ZF自己说话做事一点都不严肃,没脾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21 00:51 , Processed in 0.05783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