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angguo 于 2014-8-13 09:19 编辑
2014年8月6日 16:59
【设计背景】
地铁时代的快速到来,使得地铁沿线的上盖物业瞬时以其自身的特点及巨大的商机被人们持续关注。本案即是一处典型的地铁上盖物业。地上180m,共40层,地下24m,共5层,其中地下二层与地铁一,二号线的交通层无缝对接,合并后设计近1万方的地下商业功能。
上部超高层建筑因其自身体量庞大,功能繁杂,如何能在运营过程中降低能耗,节能减排,真正的发挥绿色建筑的作用及意义;另建设用地局促,地质情况较差,以何种结构形式才能使其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基础上同时兼顾经济性。这些对我们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地平线设计勇于创新,迎难而上,努力打造现代化高技术含量建筑,整合设计市场高端资源打造专业化设计团队,深度研究及跟踪项目的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保证设计品质,为城市的发展和形象的打造贡献每一个设计人的力量。
【项目概况】
项目设计在整体设计上体现轨道交通建筑的特点,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努力将该建筑打造成充分展示合肥时代特色和风格的建筑,,并体现“绿色建筑”“低碳经济”的理念。
总平面布局
基地的现状
把握建筑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建筑、功能、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相互共盈的目的。
城市空间形态
与城市天际线的契合
【地下空间组织】
地下室与地铁1,2号线大东门换乘站贴建,完全无缝对接,使得原地铁站台层上部约4300平米的通过空间有效转化为商业功能,后期运营时,负一层下沉广场将承载 地铁一号线3号出口 与 地铁二号线4号出口 ,负二层将承载直达地面的 地铁一号线6号出口 与 地铁二号线的8号出口,为地下商业的经营保证了极好的客流条件。
【设计难点】
本项目位于城市核心地块,施工场地极其紧张,建设强度较大,且现状地质情况较差,地貌单元上位于南淝河故道河床和现状河漫滩、基岩埋深在25m左右。地面至基岩顶板之间的沉积土层以粘性土、粉土与砂土交互沉积层为主,局部位置有软弱土分布,以含灰褐色~黑色的粉质粘土为主。
另场地与现状数栋多层建筑距离过近又与地铁1、2号线相贴,且地下室超长超深、工期紧、支护难度大。基坑若采用传统围护形式,无法保证对1、2号线的侧向支撑,造成其水平变形过大,影响1、2号线和周边现状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故经慎重研究,决定采用“地下连续墙、水平结构逆作法”施工。如此不仅能够保证安全,而且可以减少工期,省去大量支撑费用,隔绝噪音、降低扬尘、保护环境,降低工程能耗、节约资源,现场作业环境也更合理。
地下垂直交通空间
【“绿色建筑”“低碳经济”】
本项目位于老城区核心地块,多项能源使用已处于紧张状态,为了不加重城市负担且有效节约建设费用,根据对建设地块资源状况及前期调研的城市能源状况、建筑物冷热需求与负荷状况的分析,建筑物拟采用“复合能源方式”。
冬季:引入市政蒸汽,在建筑物内建设热交换站,转换成60度热水,对全楼进行供暖空调;
夏季:按冬季供暖的需求量引入市政蒸汽,在建筑物内建设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站,转换成7度冷水,对全楼部分进行制冷空调,不足部分在建筑物内设风冷单冷电制冷机组,对全楼剩余部分进行制冷空调。
利用大厦地下空间的恒定空气能,采用空气源热泵的方式,为部分商业或办公提供制冷和供暖空调补充冷热源,并可作为节假日冷热源、值班冷热源、过渡季冷热源和调峰冷热源。
采用复合能源方式,避免单一能源方式引起的投资重叠,提高输配系统利用率,提高城市能源结构安全性,减少投资与运行费用。
【设计完成后的反思】
对于一个如此庞大且复杂的项目,所有的方案都不是唯一的,但是正是项目的复杂及重要,使得我们更加坚定的决定要突破自己,勇于创新,与时代接轨,用事实说话。
图文:项目建筑师 解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