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2 22: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到了明代时,随着对防御工程的高度重视和火器的大量应用,烽火台的建筑和式制也有改进,明朝曾规定:“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重门。”至此,很多烽火台改由砖包砌,更显坚固,台距也缩短,有的墩旁开井,墩四周有围墙。
十九世纪,科学技术在西方取得了重大突破,发明了电话和电报等通讯工具,这二类现代通讯工具,在传入我国后,便替代了用烽火台的狼烟来传递消息的历史,而用电报、电话来传递信息、情报,既快捷又准确,是以往无法比拟的,墩台因而失去了原有的作用,逐渐荒废倒塌,名存实亡,发展到后来踪迹全无。有些墩台作为历史地名流传了下来,如合肥南门外二十里的“烟墩集”,就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以乡村集市名而流传至今。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