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9 20: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个故事:桥畔有家张家茶炉
”逝去的岁月总是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升仙桥畔的人家多少辈人休养生息在那里,演绎了丰富多姿的市井百态,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亲切,仿佛就在昨天。
老合肥李道鸣先生是在升仙桥畔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印象里最深刻的是桥畔有家张家茶炉。开茶炉的张大伯两口子原是乡下人,家里太穷就跑到了城里,开始在合肥城里靠拣破烂维持生计,省吃俭用攒了一些钱,后来就开了这间茶炉。开茶炉是小本生意,赚不了大钱,不过附近的人都到他家买开水,两口子日子倒也过得下去,比沿街去拣破烂要强得多。
张家茶炉的两口子与街坊邻居相处得蛮好,虽然他们生活不富裕,可他们从来不去占别人的便宜,周围邻居有了困难,他们能帮忙的总是提供方便,就是要饭的来讨口水喝,他们也不嫌弃。只是两口子都五十岁的人了,却一直没有孩子,这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两口子家乡都没有亲人,等老了可怎办呢?虽然没为这事拌过嘴,可却不开心。张大伯整天愁眉苦脸,张大妈总去位于今天桐城路上的寺庙烧香拜佛。
1943年冬天的一天凌晨,张大伯像往常一样起大早生火烧水。张家的房子是长条形的筒子房,前半截沿街的是烧水房,后半截是厨房和住人的。张大伯点盏油灯来到前厅,哇,哇,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张大伯用最快的速度打开大门,只见一个用破棉絮包着的婴儿还在哇哇地哭呢。
升仙桥畔的街坊邻居们都说是菩萨显灵了,观音给他们老两口送孩子来了。张大妈从张大伯手上接过孩子,抱到屋里放在床上,小心翼翼地打开包,是一个女孩。两只眼睛蛮有神,可能刚才外面冷,她被冻得直哭。包孩子的包里,有一张字条,张大伯能识几个字,他拿过字条,结结巴巴地念给老伴听:“我们是外乡人,靠拣破烂糊口,有一顿没一顿的,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这第三个,实在养不起,你们是好人,就收养她吧,给你们二老磕头了。”
从此,张家茶炉除了与往日一样冒着热气嗞嗞作响的开水声外,更多的是张大伯、张大妈逗孩子的欢笑声。“
这个寺庙,就是月潭庵,后面会讲到月潭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