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ezeshao 于 2013-7-9 20:21 编辑
合肥的一举一动从未如现在这般牵动各方神经。6月20日,《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穴下简称《规划》?雪正式对外公布。按照最新规划,未来合肥市域总人口1300万—1500万;未来城镇化率85%左右,城镇人口1100万—1300万,主城区人口850万—1000万。将以占全省约8%的国土面积,承载全省约20%的人口和30%的经济总量,未来合肥将被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一个区域性特大城市。
撇开多个前提,媒体一句“合肥将成为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报道引起各方关注。事实上,如果单从人口和区划面积看,合肥已经迈入大城市行列。2011年7月巢湖一拆为三后,承接了巢湖市和庐江县的合肥,面积114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近800万,人口占全省比例12%,从规模上看,直逼南京和武汉。
做大的“心结”
多年以来,让合肥做大做强,是多少代合肥人的梦想,但也是安徽的心结。
作为长江中游重要城市,合肥甚至在本世纪初最初几年内,仍在边缘游离。由于地理因素关系,合肥处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过渡地带,城市周边有大量落后地区。就整个长三角地区而言,合肥还有被进一步边缘化的趋势。就都市圈来说,南京已经吸附了安徽的马鞍山、芜湖、滁州等地;上海这个长三角的龙头已经吸附了安徽江南地区,并向江北渗透。自家兄弟马、芜、铜的注意力早已不在合肥。从合肥坐火车到东部的南京与上海,甚至需要向北绕道蚌埠再向东南才能抵达。
交通不便不但拉远了合肥与长三角的空间距离,合肥与长三角在经济合作方面联系也较少。作为安徽省会,合肥还有一个更难言的隐痛,那就是在省内的首位度低,当时下辖三县之一的长丰县,仍是国家贫困县,都市圈概念对合肥来说甚至是个奢望。
别无选择,2006年起合肥开始苦练“内功”。在“十一五”之初,合肥提出的主要发展战略思路,即在合肥城镇密集区范围内构建一个主城、四个外围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总体空间框架,意即“141”规划战略。规划立定同时,大建设、科技城等,合肥速度、合肥模式、合肥经验屡屡传遍全国,几乎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每年合肥都把一块块基石往上垒,最终因经济发展起来了,也把教化带动起来。
2012年安徽GDP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居全国第9、中部第1位。对于这一成绩,安徽的总结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2年,合肥经济圈GDP增长13.4%,增幅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35.8%,合肥市在全省经济首位度同步提高至24.2%。
“国际城市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地区首位城市人口比重达1/6—1/4,才能使各项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从周边区域看,南京、武汉、郑州等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日趋显现,江淮地区迫切需要崛起一座强有力的特大城市,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国经处处长李煜说。
不讳言大的底气
针对大合肥的质疑,记者梳理一下,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合肥会不会有这么多人,二是未来是否有能力为1000多万市民提供生活所需,三是城市变大后如何有效克服“城市病”?
按照安徽预测,2030年前后,安徽将达到人口最高峰,大约8000万人口,如果仍比照目前12%的首位度,合肥区域人口将达1000万。不管各方讨论结果如何,城市化进程在加速,合肥无疑是安徽省内百姓“进城”的首选地。
未来可能人口峰值会达到多少?合肥自己的测算是,省会人口要占到全省20%,经济总量要占到30%,这样的省会城市才和8000万人口的大省相匹配,而合肥未来终极人口规模要达到1500万。
也就是说,合肥未来主城区将有800万到1000万人口规模,副中心、县城和特色镇也将会吸纳一部分人口。如何未雨绸缪,城市病在提醒合肥,早规划早主动。
2011年11月,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启动国际招标。2012年5月《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的5个入围方案向社会公示并向各界征求意见。
这份承载着各方希望的新规划为合肥指出了“1331”空间发展规划。其中,第一个“1”即是原先的“141”,包括1个老城区、1个“滨湖新区”和4个城市组团;而第二个“3”则为延伸出的“巢湖、庐江和长丰”3个城市副中心;第三个“3”则为“新桥临空产业基地、庐南重化工基地和巢北产业基地”3个产业新城;最后一个“1”为环巢湖示范区。
在现阶段,合肥将主要任务定为迅速提升其在区域竞合发展中的地位,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成为长三角的“第四极”、长江中游“中四角”地区的重要一极。
未来,合肥不仅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与长三角等先发地区高对接的体制机制;而且,合肥要逐步实现从中部工业型省会城市向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跨越。
基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定位,未来大合肥的发展目标被归结为四句话——泛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智慧城市,国际知名的大湖生态宜居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无论城市大小,更加低碳、绿色以及更加宜居是标准,更好的交通、更清洁的空气、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合肥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朱胜利说,新规划中,合肥借鉴了国内外经验,改变城市发展方式,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此外,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并且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等。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