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文字记载的文化古城,曾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但是,古城的城垣却早已荡然无存,甚至连仅留的西瀛门附近一小段残迹,也在近几年的改造中被弄得面目全非,没有历史价值,旧时的常州城,根据明代邑人王亻与记载,始建于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唐以前几经修废多不可考”,以后历代修筑,吴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刺史徐景迈筑城,城周27里37步,史称“罗城”,城有九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中山侯汤和“拆罗城、筑新城”,新城周长10里284步,置七门,后损毁严重,清代嘉庆年间打算重修,因工程浩大未能进行,至解放前已大部分濒临颓塌,解放后全部拆除改为道路,这里要研究的“古城”并非上述常州旧城,而是在常州这个地域概念范围内历史上有过或者曾经有过的大小古城,“城”,指城市、城池、城堡和城郭;“古城”即古代的各种城郭,古代的城郭大都是防御性的,《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孟子·公孙丑下》也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另外,在古代王朝领地,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也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称城,《诗经·大雅·瞻仰》记载:“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常州历史上的“古城”,数量不少,遍布四处,都有各种特定的文化内涵,试钩数例以供研究,
1淹城
比较出名就不多介绍了,(略)有兴趣可自己百度或见《江南第一城》一文
2留城
留城,为淹城的“姊妹城”,春秋时代的古城遗址,
留城遗址在现在的武进湖塘桥何留墅村,据《武阳志余载》:“留城在淹城东5里处,大小如淹城之内城,”据当地《窦氏宗谱·淹城记》说:“相传吴越争霸,越子为质于吴,被拘于斯,不得还国,自哀其羁縻之情,乡思之切,因以淹、留名城,”可惜此遗址于1978年被平整土地后改为农田,现痕迹无存
3阖闾城
阖闾城,苏南地区有两座,一是苏州城,另一就是武进雪堰桥东北与无锡胡埭乡交界处的城里村一带,是吴越春秋时吴王阖闾伐楚时伍子胥所筑的都城,现仅存少数土城遗痕,根据《越绝书·吴地》记载:“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取利湖和黄渎土所筑,”明代成化《毗陵志》记载:“伍员取此土筑阖闾城,以起土色正黄故,”此城分东城和西城,东城较小,在今无锡县境,西城较大,跨现在的武进无锡两县边境,城墙是夯实的土墙,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兵器库、练兵场、点将台等古迹,至今依稀可辨,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武进、无锡两县共管,
4胥城
胥城,系吴越春秋时的军事城堡,有历史、军事研究价值,
胥城遗址在武进区马杭乡上店之东,距常州20里,《武阳志余》载:“伍子胥伐楚时筑城为军垒,”所以称之为“胥城”,另据马杭桥《恽氏家乘》恽逊庵《胥城龙潭》上说:“其他为阜,址延袤畴陇河堤间,乡人往往指数,以此为伍大夫壁垒之遗也,”今尚残留部分城墙痕迹,已无其他遗存可寻
5武进旧城
五代后唐以来,武进与常州一直同城,因此很多人认为“武进”与“常州”很难分开,但是,武进旧城(或说“武进古城”)究竟在那里呢?就在常州城西北80里的新北区孟河乡万绥附近,相传,武进旧城建于三国东吴,吴大帝孙权率众雄踞长江沿线,鼎足华夏,有“以武为昌建武昌,以武为进建武进”的战略之说,《三国志》上也有:“嘉禾三年(234年)冬十一月,太常潘浚平武陵蛮夷,事毕还武昌,诏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的记载,晋太康年间(280~289年)置武进县于千秋乡(今万绥一带),据《读书方舆纪要》:武进在兰陵之西,属毗陵郡,南朝宋大明末(464年)改属南东海郡,梁天监元年(502年)改武进县为兰陵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曲阿,唐武德二年(619年)又在故兰陵地置武进县,贞观八年(634年)并武进于晋陵,垂拱三年(687年)复分置,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年)因连年战乱,江盗骚扰,民不安居,遂迁徙武进县城于常州郡城金斗门外
6兰陵古城
常州素有“兰陵”或“南兰陵”之称,但是古代真正的兰陵城却在常州西北80里处,即今新北区孟河的万绥街镇,兰陵古城的来历,必须追溯到西晋末年,当时,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北方黄河流域连年灾荒,战乱频起,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原居东海兰陵县(今山东南部)的汉代丞相萧何的后代萧整,于大兴元年(318年)避乱南迁,过长江后定居武进县旧城的东城里,把这里称作“南兰陵”,梁敬帝太平二年(556年)才正式称“兰陵”,由于兰陵古城在武进旧城的东面,所以又被叫做“东城”,直到宋代才改名“万岁镇”(谐音“万绥”),明清时代又改名阜通镇,但当地百姓一直称“万绥”,又“东城天子路”在万岁镇西,现已无痕,旧传为秦始皇东巡所游之路,或说三国时东吴孙大帝的旧迹,还有一说为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的祖宅,史志上说“初名王基,更名皇业寺,后百七十五步即兰陵故城,”另外,梁武帝萧衍的祖宅(出生地)也在兰陵故城之南,即后来“舍宅为寺”的智宝禅寺
7 “东城”
(略)详见《齐梁故里》一文,
8青城
青城,位于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西部现青城村所在地,属历史上一座古城,西晋永嘉之乱,黄河流域的汉族到江南避难,侨置郡县,青城为莒县的南迁之地,
青城在历史上曾是常州北部的三大重镇之一,与奔牛、万绥并称,据宋咸淳《陵志》载:“宋高宗宿帐于青城”,相传,明代为防从长江口进来的倭寇入侵,原拟在青城建方圆30里的城池,西起孟城、东至圩塘、南达奔牛、北抵长江,包括安家舍、绿城湾、魏村、小河等地,以青城为城中心,后因建城经费被一姓沈的“剥皮御史”中饱私囊,不得不将城缩小为三里,砖石结构改为土块垒砌,但青城在历史上曾兴盛一时,并素有以寺院寺观著称之说,有一寺(洪福寺)、一楼(玉皇楼)、二殿(大佛殿、三茅殿)、三堂(天王堂、地王堂、观音堂)、十庙(东岳庙、猛将庙、曹公将军庙、土地庙、城隍庙等),其建筑奇伟,历史悠久,为常州北部首屈一指,方圆10里,5步一楼,10步一阁,青城北面一里半路的和尚大沟,是当年和尚们用膳洗碗之处,1958年大跃进深翻时,掘出古井一座,为明朝遗物,青城在多次战乱中,由盛变衰,相传宋朝,女真族侵入中原,宋高宗渡过长江避难留宿于此,金兵来后大肆杀戮焚毁,是为青城第一次浩劫,太平天国时,这里的街道房屋又被洗劫一空,这是青城的第二次浩劫,晚清秀才张文采曾作诗怀古:“满目青城春草生,十楼九阁何处寻?可怜吴宫晋冠地,唯余白骨瓦砾存,”抗日战争前,青城尚有2里长的对合街,居民200多户,商店鳞次栉比,共有54所之多,市场繁荣,有“宁上青城,不去小河”之说,后由于种种原因,青城日趋衰落,现在仅是一个普通村庄,保存下来的有玉皇楼五间,图公所三间(现为村老年会所),曹公将军石碑存在玉皇楼内,百姓寓以为神奇传说的白果树在玉皇楼前,逢时过节,这里仍有庙会集市活动
9利城
利城,是常州东门外的潞城、武城,是晋代外地迁移来的居民城堡,
据《武阳志余》记载:“晋元帝即位(317年)于海虞县北境(今常熟)立利城县,南朝梁元嘉中迁利城于武进之利浦”
10大姑城和小姑城
大姑城和小姑城,遗址早已无存,故已鲜为人知,《读书方舆纪要》记载:“大小姑城在常州西南60里处,东晋时侨置东莞郡于晋陵,东莞所属莒县、姑幕等县(山东诸城附近)一齐侨置这里,筑大姑城和小姑城”,
11方城和圆城
方城、圆城,在常州东北二里,据宋代咸淳《毗陵志》记载:该城“一方一圆,东西对峙,又称“虎城”、亦名“鼓城”,《武阳志余》说:“清光绪时,其地遗址尚存,”今已不知所在,
12孟城
孟城,原为孟河注入长江处的一个小村庄——河庄,后为古代军事城堡,孟城,位于常州西北80里的武进与丹阳交界处,又叫“珠城”,因其城东有孟城山、黄山、吴尾山、九龙山、孤尘山,城西有巴斗山、嘉山,东西两边山峦起伏,蜿蜒连绵有如两条仙龙,介于二龙之间的孟城犹如双龙所戏之珠,故有“二龙戏珠”之说,俗称“珠城”,孟城处于常州最西北的内河入长江之河口,地势险要,南宋嘉熙初(1237年)郡守何处信奏请朝廷,始于此地建孟渎寨,派兵丁205人驻守,明初(1368年)置孟河堡,明代嘉靖年间因倭寇经常从长江口入侵,至此骚扰,“自京口而下,唯河庄贼可深入,从大江入孟河,抵奔牛,赴府城至便且易”,所以河庄“益为滨江津要”,故明王朝派兵1600名,沙浆船50只驻此戍守,孟河营即由此始,并在河庄“造城设官建署”,“巡按尚维持疏请于孟河堡筑城,周600余丈,高2丈,门者四、为水关者二,孟渎贯城中”,河庄从此名“孟城”,由此可见,孟城得名于孟河,孟河名称的来历说法甚多,大体可归纳为三说:一、史志载“汉光武帝刘秀初曾宿井旁,梦民为之指途达江浒,即位后命开孟渎”;二说东晋名士孟嘉曾隐居于河旁,故其河名叫孟河;三说唐元和中,孟简浚导孟渎,溉田4000余顷,姑称之为孟河等等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