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钺与儒林街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八月十五日,儒林街十分热闹,毗邻雅集楼旁的一座府第正举行乔迁仪式。76岁的黄钺,刚从光禄大夫、户部尚书高位上致仕(退休),前几天回到芜湖故宅,便忙着从后家巷“古桑书屋”搬出,迁至这座新宅来。诸事料理完毕,早有地方官吏、亲朋故旧前来贺喜。他们走进这座宽敞、多进的大宅,就见前厅粉墙上悬挂着道光皇帝钦赐的“世泽堂”金匾,两旁一色的红木座椅,这是黄钺会客的场所。通过镶有花窗的隔墙,可见中进、后进的厢房。中进厢房的左侧,有曲折木梯通往楼上,整洁雅致的书房置于其上,壁间悬挂祖上留下的“绾春楼”匾额,右墙悬一幅《离京书饯图》,是黄钺离京前所作的一幅画,上有跋云:“昔者,我为主,书为客;今者,书为主,我为客矣。如谚所言,有书不读及不瞎而不读书者,引以为戒。”这幅画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读书。
原先他住的后家巷老宅,院中有株百年古桑,故题名曰“古桑书屋”。与此楼相仿佛,他也在楼上置书房,窗临后院,几株高大的栀子树枝叶繁茂,几乎遮住了窗外的阳光。黄钺伸手将肥大的叶子摘去几片,好让阳光照进室内,故称此楼为“半栀阁”。在他四十岁中进士之前,一直住在这里,并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如论述萧云从及其画友的《画友录》和阐述绘画理论的《二十四画品》。
在他致仕前,先让长子将他在京购置和钦赐的字画珍宝、书籍等先行运回芜湖。其中有不少物件是当今皇上所赐,所以他将这些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根据《壹斋集》书中的清单,得知其中有5397卷赐书,全为线装本,一些还是宫中大内的善本书;名人书画7轴,中有宋徽宗真迹《白头双栖图》、唐寅《桐阴高士图》、王维《捕鱼图》和董其昌行书轴;名砚9方以及各种宫中古玩16件。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都被藏于他的书房中。
黄钺擅长绘画,精通鉴赏古字画,深得嘉庆、道光两帝的欢心。因他数十年间一直在宫中鉴宝,又亲自将宫中国宝依序编入国家珍宝挡案《古渠宝籍》一书中。他还将芜湖著名画家萧云从的山水画和其《离骚图》介绍给道光帝,使道光不无感叹地说:“恨朕不能与其同时代”。由于黄钺的大力推荐,萧云从的名声从此鹊起。黄钺虽未在政治上声名显赫,但他的诗名和画名,在清代还是+分著名的。他曾先后跟随两帝出游,留下许多歌颂帝王游猎出游的画图,如1817(嘉庆22年)的《猎食观围图》,1821年(道光元年)的《长城岭图》等,现藏故宫博物院。
同时,他也是著名的诗人。他一生作诗三千余首,收在《壹斋集》中。这些诗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他将每天的生活都用诗写出来,而且每首都有小序,查找十分方便。他的诗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关心民生疾苦。如他退休回芜的17年间,曾多次捐赠银两给受灾群众。仅道光十一年(1831),82岁的黄钺首捐千金助赈。他还联合芜湖士绅创办丰义仓12座,储粮以备民饥。他还亲自去灾区调查,并将结果反馈给地方官吏,这样的退休官员,的确少见。
道光九年(1829),黄钺己经退休四年,以届八十大寿,道光亲自赐“引年颐志”匾额和一付对联:“玉澜图绘依光近,绿野襟怀养福长”。这天,儒林街又响起惊天动地的鞭炮声,前来祝寿的人群,将整条街都挤满了,不管市民抑或官员,都想瞻仰这位德高望众的老人。但他早有规定,所有来者不许携带礼品,钱帛更不准带进院内。这天中午,光酒宴就摆了两百多席,连乞丐都有赏钱。晚上还搭起戏楼,请来当地演戏班子唱起了堂会,这天他家象过年似的,一直闹到深夜方歇。第二天又有省城官员和远地亲友前来祝寿,龙灯、狮子灯、划旱船、踩高跷等队伍,使得本来并不宽的儒林街被围得水泄不通……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