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中心这种地产吸血模式在二三线城市已经基本玩不下去了,因为二三线城市的消费结构支撑不起。
西方欧美日的购物中心能支撑下去,因为他们的购物中心里,高端品牌大多是自己的,居民消费的利润大头能够回流本国企业,通过税收和工资等回到居民手里,再次消费,完成经济循环。即便如此,西方的购物中心也被认为在吸干小城镇,国际大品牌攫取太多利润,把本土小品牌挤压致死,又不肯缴税,钱集中在大城市白领,破坏了地方经济循环。很多欧美二三线城镇的购物中心都在搞本土商家回归。
国内的购物中心,就是地产商和国际大品牌双重吸血。里面第一层永远是国际品牌的美妆珠宝手表等等,接下来是欧美日韩品牌的女装男装童装鞋袜等等,还有跨国企业大超市,最后是全国连锁电影院。本地商家能挣的就是一点餐饮钱和看铺的服务员岗位,过一两年基本也要被租金吸干。购物中心的利润绝大部分到了地产商,国际大品牌和全国连锁品牌大企业手里,少部分到了本地商家手里,极少数以税收和工资形式回到本地。而地产商大企业**老板高管的钱也变成了富人游学移民旅游等等海外消费投资,不会回到国内,更不会回到本地。这吸血的程度比国外高多了。这种强力双重吸血模式,很快就会把当地经济吸干,然后枯萎萧条。
首先是国际大品牌和地产商的盛宴,单品价值高,吸血最快。吸不动了就开始商铺降级,让给本地服装等品牌吸血。再接下来就是吸干模式,就好像传统店华宇、贵都那样,只有快餐店,小商品铺子,网红店,都是明晃晃的割底层韭菜。如果这种模式能挣钱,我们的电商也没机会兴起了。太原的购物中心其实不算少。但很多已经是吸干模式了,比如旧的百盛、和信(都已经关店)。剩下几个大购物中心,如茂业、王府井、万象城等背靠小店等经济还算有活力的区域,还能继续吸血,老城区的已经吸不动了,店铺档次下降,档次太低以至于你不觉得它们是购物中心了。
(部分观点来源于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