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关注交通多年的爱好者。随着地铁初步成网,越来越觉得郑州的公交系统完全跟不上时代,思维意识还停留在10年前,而这也是造成老城区拥堵的原因之一。
先说现象:咱们的老城区 (个人觉得老城区的范围是西三环、北三环、中州大道、航海路围起来的区域),给人感觉公交车的密度车次是真不小,你看那些主干道上 呼啸而过一辆接一辆的公交车,但是如果在老金水住过的人,就会有感觉,那些单行道和非重要道路几乎没啥公交车覆盖。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好奇,为啥即便是早晚高峰时候公交车上的人都坐不满(更别说站了)?根据我这几年的总结和亲身体会,个人认为主要是 公交系统的管理已经跟不上郑州的变化(主要是地铁成网后的带来的变化)。
首先早些年,地铁没有成网。公交作为公共交通的主力,主要目的是覆盖主次干道的上下班通勤交通,最明显的就是快速公交。所以公交的重点就是主干道和跨城区的通勤,后来随着2、3、4、5号地铁的开通。在跨城区的长距离通勤需求上,公交毫无优势,大量的人转向地铁加电动车或者单车。与此同时,公交车缺毫无改变,仍旧跟之前一样。这5年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上升,虽然地铁通了,但是路上的车也越来越多,本就紧张的道路资源,尤其是老城区会因为大量乘坐率很低的大型公交车而加重拥挤。当然私家车乱停乱放也是重要原因。这里不赘述。
其次随着郑州城市框架的拉大,三环外,甚至四环附近很多小区的入住率已经非常高了,而这些恰恰是地铁通勤的盲点,群众很需要线路和频次。但是这些地方的公交车并没有实际进行调研和优化,导致又少,线路又绕。根本没有贴合老百姓的需求。
另外,郑州老城区,因为早期规划的原因道路比较狭窄,公交车车体大,不容易通过,外加以前的自行车发达,大锅饭时代上班地方也不远,所以公交车往往就开几条扫盲车,大量的公交车行走在宽阔的主干道上。但是随着郑州的发展,老城区这些地方居住的人慢慢的以退休老人居多,他们骑电车不方便,自行车累,他们对于门到门的出行需求非常大。这个时候,其实是应该通过实际的调研,针对需求多开一些S开头的小型车体的社区公交,可是可是郑州的公交却一直忽略这些。就拿我曾经居住过的黄河路文化路片区,当我想从卫生路黄河路口附近去往郑大二附院的时候,这一点距离,公交要倒车,开车麻烦,单车太累。能选择的只能是电动车,这也变相的增加了电动车的需求。
总结下来就是,地铁成网,公共车却没有优化主次干道的线路车次,在私家车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了主干道负担。城市框架的变大,外围人口的出行需求不断增加,公交车没有进行三环外公交线路的优化和增加。老城区背街道路小区居民出行需求的变化,公交公司也没有去实地调研和调整适应,通过社区型的公交线路满足大家的出行需求。 上述三点表明,公交公司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 公交车是大锅饭,ZF 补贴,不靠客流。外加听说公交车的广告 是根据所经过区域人口密度来进行定价的,导致他们不愿意去郊区开公交,因为那里人少,车上广告卖不上价钱。 最后不管啥原因,真的希望ZF 能够不断的优化公交线路,满足新的时代出行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