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29 10: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1
合肥现在有什么文化?
你对合肥文化现状感到失望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问题。
每个城市都有文化,遍地都是。怎么理解呢?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萧红挺着大肚子在汉口差点被人挤到长江里去,后来她到上海在日记里记载那段日子,写了一句话:世界满目疮痍,人间遍地文学。在那样一个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时代,随时都在爆发战乱的城市,一个弱女子颠沛流离的苦难记忆,回忆起来居然是歌颂时代和城市的文学性。这不就是文化吗?
图片图:萧红,来自电影《黄金时代》
合肥也有的,也不需要用显微镜去看,随随便便哪里都是。千禧年我回到合肥,那时候城隍庙看起来虽然破旧,却非常市井。长江路到安庆路,合肥第一道到老合肥深入骨髓。大钟楼还是有上个世纪的影子,步行街的李府人流如织。我带外地的朋友逛了老城区很多地方,市井烟火强势逼人,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了。你现在去老城区走走,我说的这些都还在。
如果按照「现在」和「过去」这样的时间段划分,整体上看文化氛围是下降的,但是硬件在提升,这又是城市发展逻辑里面的学问了,所以我不感到失望,我只是感到可惜。
图片
图:80年代合肥大钟楼,来自网络
每个城市的发展轨迹不一样,当届ZF考虑的侧重点也不同,你觉得不合适,但是ZF的战略上就是合适的。未能尽如你意去发展,不一定是错的,所以有时候只能感到可惜,谈不上失望。就目前合肥的发展趋势来说,我个人还是长期看好。ZF层面对合肥的定位也是踩对了点,搞清楚了方向,所以近两年以来提速飞快,是无所顾忌吗?我觉得不尽然,ZF层面应该是想清楚怎么干了,已经很明确往哪个方向去干。
你们做独立媒体在研究这些课题时,要深入看看ZF的动作体现了什么?侧重点在哪儿?通俗点就是ZF在往哪使劲。其次看看「流向」,流向就是趋势和风向,这两年以来ZF动作很多,产业动作也很密集,甚至外面对合肥评价的声音也很多,为什么有这么多声音?这些声音里有什么价值?作为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城市如何看待这些声音?这都是你们做独立媒体需要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工作。
媒体中有一些人有文化情结和文人风骨,这是好事。也有不好的地方,会偏执和狭隘,会闭目塞听、一叶障目,难以全面深入的看问题。就城市战略这个层面来看,很多人的知识结构和思考能力无法驾驭这样宏大的命题。所以你们在构建这些内容时候,只能将眼光和笔触放在文化的某个层面,肉眼所及的数根皮毛,这就是狭隘。
2
合肥总有很多良莠不齐的文化项目出现,
市场上的「文化人」到底在做什么文化?
这是你们媒体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外行视角的问题。总觉得在做城改项目、文创项目的就是文化人,这是认知上的错误。纯粹的文化人哪儿会做生意?他们清高的很,巴不得进山修仙谁也不见。
就目前合肥市场来说,没有纯粹的文旅项目,还是商业项目。但是打着文旅的口号做商业,又没做好,这是团队专业度的问题。地产板块的分类也就是到了2015年之后才进入大跃进时代的,没办法,没利润了,大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头牌房企负债率都是非常恐怖的。城改和文创的项目大多都是ZF层面的需求,毕竟城市在发展,文化配套要跟上。ZF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落实到具体执行上,偏差就比较大,但这也不是企业的锅。
举个例子:
合柴1972这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滨投接手改造就是个烫手的山芋,领导发话了要在国庆开业。那能怎么办,第一步就先砍掉一些东西,所以改造周期变短了,开园的时候也就是四分之一而已。但是合柴对于合肥人是有很多新鲜感的,所以大家并不在乎它的粗糙,觉得这是合肥文化的标签,甚至是标志性的项目。
图片
图:合柴1972,来自合柴官方公众号
虽然市场对合柴评价并不高,但ZF层面对合柴项目是给予肯定的。滨投旗下的合字辈的项目都是城改项目,无一例外在ZF层面都是肯定的,在市场口碑和消费反应上会比较尴尬。「三合」(指合柴、合集、合庭)本质上还是城市补充性项目,是一个空缺的填补。也就是说,合肥没有这样的项目,咱先给它填上,而你们评论这些项目的时候是用好不好的标准来要求,忽略了「好不好」之前「有没有」这个概念。当然,批评的声音对开发商来说一定是好处的,听不听那是他们的事儿了。
市场上的「文化人」又是一个伪命题。我早说过,合肥市面儿上的项目不是文化类项目,还是商业项目。什么是文化项目?基于城市发展做的文化与商业如何平衡?如何让市场和消费对文化有所共鸣并传播?随便问几个问题,你就知道做文化这件事不是说落点一个项目就能成的,那得搭建一个体系。谁来搭建?对这个人、这个团队的要求得有多高?咱们现在商业地产领域有这样文化格局和知识储备的人吗?就算有,ZF和企业愿意花十几二十年来做一件暂时没有回报的事儿吗?
这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ZF能怎么办?你得想想ZF要的是什么?是发展,是快,是让更多资源和视角关注到合肥。所以这届ZF的动作就很迅速,效果也很显著,只有城市能量和层级上升了,才有资格和底气来谈文化。文化是基于基建之上做的高屋建瓴的工作,什么是合肥的基建?城市发展、经济增长、全面提升,这些起来之后文化的氛围自然就有了。
你再看看全国其他城市,同级别的省会城市,苏杭、武汉、成都、青岛什么的,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地方特性,都是靠钱堆起来的,合肥要赚钱靠什么?总不能一直靠卖地吧!经济必须要搞上去,再来谈文化,要不然就是空谈,扯淡!
另外一个问题我都不想回答,合肥在商业上哪有什么文化人,他们都做什么文化的事儿了?你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问题,总在看一小撮人做什么事儿,然后找这帮人的毛病,你这不是有毛病吗?眼光长远一点年轻人,看大一点,视角多元一点,不要在犄角旮旯里钻牛角尖,还以为能研究出什么道道出来,那是触目寸光,鄙陋之见。
3
为什么很多文创项目脱离市场,
没人关注合肥人对于文化的需求?
你说市场和需求,那咱们回过头看。
90年代做商业地产是规划为驱动,就算是在上海也是大片的蛮荒之地啊,建设浦东花了十几年才有现在的样子,这是规划的成功。十年前合肥开始规划滨湖,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个战略规划成功了吗?顶多只是三分之一,因为规划好了之后才有发展的可能,听明白了吗?这还是在大基建的工作。很多人不太看好滨湖,那是他们的视线距离太短,滨湖大有可为。
但为什么也有这么多人不这么认为呢?因为合肥的发展轨迹并不是一个正常的抛物曲线,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合肥这几年的速度是突然起来的。城市版图东并西扩之后,工业科技大量引进外资,本土娃开始接轨国际化,这些操作并不是十几年酝酿的,而是短短几年内一蹴而就的。
这是ZF的战略格局和魄力远见。
你从这个角度看合肥的文创项目,会发现什么问题?这是合肥人文化需求的问题吗?这是大家没有关注到这个需求的问题吗?什么时候大家开始讨论需求这个东西了?只有你们做媒体的,搞营销的喜欢从消费市场角度看需求,从城市战略的维度看,这些都不重要,完全可以被忽略。
好,就拿消费需求来说。你们说没有文化氛围和环境,你们说没人关注合肥人的文化需求。那么合柴开始收门票,展览开始收费,引进一线城市的收费文化项目,有几个人会去?什么是需求?就是你需要,我弄过来给你,但是你得愿意花钱购买。你问问如果合柴收门票还有几个人会去?你那么在乎消费者需求,你问问他们在乎商业需求吗?商业需求就是需要用户花钱消费。谈什么文化需求,这都是相互共存的,整天嚷嚷没有东西,搞来了你又不花钱,这个是需求吗?不,这是自私。
你们搞独立媒体的眼光和视角不能固化,问的问题不要那么狭隘,你刚刚几个我就会不回答了,太幼稚了。学学大媒体的眼界,不要在原地转圈。你一定要跟我讨论文化需求这个东西,我还就跟你好好较个真儿。文化里面有审美和认知的门槛,很多人觉得合肥土,那要怎么洋气呢?把北上广深那一套搬过来吗?那合肥人估计不太习惯。从土鳖到洋气是一个认知水平的跃升,几乎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需要多久时间?这是发展上的「万里长征」。
图片
图:三孝口新华书店,来自网络
你从近五六年来人口流动和总人口的趋势来看就知道,在合肥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元,这些人可能是将来合肥文化的领创者,是一种风向。他们付费意识高,他们愿意去讨论和批判,愿意去沟通和创作。这样的群体目前还是一小撮人,但会越来越多,氛围和圈子就会形成,这跟城市发展和经济跃升是离不开的。
我们今天谈一个城市的文化,自然和人是分不开的。但最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的基因和环境,决定了形成这样的文化氛围,以及往哪个方向使劲儿靠谱。而不是上来就指责谁谁谁没有文化,指责谁谁谁做的那都是什么玩意。这不是评论,这是骂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