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2893|回复: 48

光明日报:苏州的格局之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7 11: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苏州一如既往的美丽,烟雨入巷,秀美灵动。而在这外表之下,这座千年江南城市,却涌动着奇迹般的变迁。

  一条改革开放的路,划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轨迹。今天,苏州以占全国0.09%的土地面积和0.7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的地区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7%,居全国第4位。千年苏州,以其生动实践,在几十年间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都市,为改革开放的国家发展大战略,提供了成功范本。

  从历史中走来

  苏州的文化底蕴深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双面刺绣、小桥流水,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众多赞美篇章。而这些情怀皆为昨日叙事。这个曾经富甲天下的“鱼米之乡”,在现代化进程中,急需寻找新的前进动能。

  汽车开出苏州市区,来到十几公里外的吴江科创园。这里是吴江集聚人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功能区,如今已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聊起吴江的发展,谈笑间大家还记得那些土得掉渣的往事。几十年前,吴江有位乡镇企业老板,听说巧克力在外国很受喜爱,于是他也开始试着生产,送到北京参展的巧克力,一律做成了用金灿灿锡纸包裹的铜钱、大元宝形状。

  发端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就是通过这一个个小故事,成为苏州创造奇迹的起点。苏州的改革开放之路,始自乡镇工业。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承载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厚重大幕开启之时,苏州率先登场的是由一群“泥腿子”兴办的社办企业、队办企业。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些最初干着“鸡毛换糖”零碎营生的小微企业,居然能够一夜之间星火燎原,燃遍苏州方圆8000多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成了后来名动天下的“苏南乡镇企业”,并以其“离土不离乡”的运作模式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祖祖辈辈田间辛苦耕作也难饱其腹的广大农民,在迅速解决温饱的同时也成为拥有一技专长的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其中的一些佼佼者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中脱颖而出,在持续不断的转型升级中造就了闻名天下的著名品牌。跨进世界500强行列的沙钢、世界著名品牌波司登羽绒服、中国家纺行业“十强”龙头企业梦兰集团,都起步于当年的社办、队办企业。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洪流中,苏州涌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创业大潮,成为一座热力四射的活力之城。截至2017年年底,苏州各类市场主体达135.2万户,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2万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69家。

  苏州人、新苏州人托起制造之城

  千年的“鱼米之乡”品牌,是勤劳的苏州人创造的。而崛起的“制造之城”却是苏州人和新苏州人共同创造的崭新品牌,在这百川汇海的人才奔涌中,苏州尽显大格局胸怀。

  金达锋,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副院长。起初,这位汽车理论教授对走出校园并不热心。然而,校地合作的模式让他走向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前沿,带给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认识,“面向汽车产业重大需求”“定位汽车应用技术研发”,对他来说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去蹚去闯的实践活动。

  在苏州,开放不是标语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这里有个“星巴克指数”。从星巴克官网最新公布的数据上看,在全国大中城市中,苏州以171家门店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杭州,位列第四。

  与苏州“星巴克指数”互为参照的,是外国人日益融入这座城市。苏州太仓,一座安静而整洁的城市。这里聚集德资企业200多家,是全国德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县级市,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城市。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打造的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是中新合作的典范项目,而且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先行区。“外国人才艺大赛”“外企运动会”已连续举办多年。近几年来,很多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中,都有越来越多在苏工作的外国人活跃的身影:春节包饺子,端午赛龙舟;跟着中国老师打太极,练书法。苏州已成了“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携手共建、和谐共享的美丽家园。

  改革开放之初,苏州市的城市人口只有50多万人,今天,苏州的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在总人口中,近一半是“新苏州人”,而在这“新苏州人”中,搭载外向型经济这艘大船而来的外国人又占有了相当比例。苏州已成为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上的重要一环。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苏州已形成了从制造加工到设计研发与全球价值链的无缝对接。

  在苏州,转型升级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这里的民营与外向型体系实现了“内中有外”“外中有内”的发展格局。

  永远鲜活的乡愁

  苏州,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乡愁。苏州园林,那别有洞天的景致,融入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领悟。园林与城市不可分割,构成了苏州的文化气质。

  40年急速变革,“吴侬软语”已然被国际语言冲淡,如何守住“江南水乡”的醇美,考验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守正创新”的智慧。对于这份考题,苏州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防止大拆大建带来的破坏,苏州就明确规定古城区新建楼房不得超过24米,因为这是古城内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北寺塔的高度。正是这条“硬杠杠”,使得此后的所有建筑都不能越规,从而保证了苏州园林代表作拙政园内的“借景”佳作——湖光塔影能够从明代延续至今。在规划新农村建设中,苏州对2000多个自然村落进行了保留和修复。苏州还出台了“禁止开山采石令”,对于当年开山采石留下的数十个宕口进行复绿和美化。不久前,苏州宣布农村污水接入管网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

  当经济的发展,让苏州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市之后,苏州人意识到,对大自然的索取,使环境资源不堪重负,迟早会让“鱼米之乡”“江南烟雨”遭遇危机,如果不能尽快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苏州不仅没有未来,连以往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付之东流。于是,苏州人坚定地走创新发展之路。

  顺着这样的思路,苏州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苏州的县域经济一直位于全国最前列,但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科技心”,为此,苏州全力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迄今,仅苏州工业园区就引入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等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50多个,累计为国家创造了8000多亿元税收,其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开放程度均跃居全国前列。苏州高新区先后引进大院大所超100家,全力打造具有“硅谷气质”的创新高地。随着市中心“东园西区”的崛起,迅速打破了产业层次低的旧有格局,增强了中心城市的科技辐射力,从而带动苏州能级的整体提升。2018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万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20亿元,增长11.1%。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持续得到优化,发展的质量迅速提升。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4%,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占比达到15.7%。工业化的高技术成色显著加强。

  奔驰在苏州宽阔的大路上,沿途绿树成荫,花草姹嫣,河流纵横,现代化的建筑掩映其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与古村古镇交替呈现,展现出古韵与现代的和谐画面。苏州,就这样带着江南水乡的鲜明印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理念和文化自觉,在经济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向前。


来源:http://news.2500sz.com/doc/2019/04/17/428973.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17:35: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日报在头版报道的,苏州能有今天的成绩真的不容易,要是能提升苏州的城市能级,苏州定能更上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17: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看得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18:1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肥圆村长 发表于 2019-4-17 17:40
以交通能级大跨越支撑城市品质与能级大提升

国际机场加高铁枢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18: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这么多有啥用,连个机场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18:43: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场新建,苏州北扩建!通往常熟,张家港,太仓的轨道交通新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20: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再加一把劲,看看能否撼动一下天津和重庆这两大直辖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20:5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肥圆村长 发表于 2019-4-17 17:40
以交通能级大跨越支撑城市品质与能级大提升

是的,国际机场高铁枢纽这是苏州应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21: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的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21: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缺一对翅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21:18: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酒店控小闲 发表于 2019-4-17 21:10
上海的党报

那解放日报是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21:28: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事啊!官媒党媒一起宣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21:30: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酒店控小闲 发表于 2019-4-17 21:10
上海的党报

华明日报不是中宣部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22: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发于光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7 22: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日报啊 厉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2-2 02:51 , Processed in 0.04139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