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个一批”体现发展成效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 “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步伐,特别是2016年4月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调转促”,扎实推进“去降补”,系统推进“全创改”,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71亿元,冲破万亿大关,增加值2269.1亿元、增长9.9%,占GDP的36.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100.1亿元,占全省30%;实现增加值690.4亿元、增长14%,占GDP的11%,占全市工业的30.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4%。主要体现在“四个一批”:
一批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电子信息产业获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新型显示、机器人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语音产业获批首个“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光伏产业获批“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车获批全国首批13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和5个“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特别是近期成功获批 “中国制造2025” 城市试点示范,标志着合肥成为制造业“国家队”成员。
一批技术走在国际前沿。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新能源汽车等16类34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成为我国首个量子通信领域的国家级重大工程,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由中科大主导发射成功;鑫晟8.5代线是全球首条使用金属氧化物技术的高端显示面板生产线;彩虹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是国内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科大讯飞在语音合成技术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
一批项目取得突破进展。晶合12吋晶圆制造项目即将投产;合肥京东方10.5代线、康宁10.5代玻璃基板、长鑫12吋存储晶圆制造基地(506项目)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奇瑞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江淮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已开工;磁性随机存储器项目(505项目)、江汽大众合资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在推进。这些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建成投产,有力推动了合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批政策效应显现。“1+3+5”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产业发展作用充分显现,通过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和事后奖补等多种方式,近三年支持制造业发展累计投入近百亿元;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实施技改,在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智能化、数字化、集约化、绿色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达60%以上;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政策作用持续发挥,光伏扶贫创全国先河。
“五个着力”明确发展重点
当前,合肥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任务”,必须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必须坚持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导向不动摇,加快培育新动能、蓄积新势能、催生新经济,积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下一步,要以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产业迈向中高端为方向,坚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位一体,聚焦重点领域,集聚多方资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致力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做好“五个着力”:
一是着力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新型显示和机器人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以及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6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坚持与国家级、省级基地建设梯度推进和配套联动,积极培育一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二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招大引强与内生培育相结合,形成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居于行业排名前列的龙头企业,做强龙头、做大规模、做足配套,做好产业。
三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聚焦产业生态圈建设,按照“屏-芯-终端”、 “整车-电机-电池-电控”、“主机-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等思路,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强力谋划一批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落实“四督四保”要求,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四是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技术路线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技术攻关,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计划,突破技术制约。
五是着力提升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以及健康医药大数据区域中心建设,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前沿,按照行业性、公共、开放的标准,进一步整合资源,面向产业现实需求,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企业间组建产业联盟,构建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体系。
找准突破口,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3411”产业体系,即改造提升家电、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重点集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量子通信、大数据、未来网等一批未来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打造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和生物产业等若干个全国重要的、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这里重点说一批产业和项目:
集成电路产业。目前聚集了晶合晶圆、通富微电、联发科技等1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1万多人。争取到2020年,产值达到500亿元,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光伏产业。近年来,先后引进海润、晶澳、通威等龙头企业。2016年,全市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及逆变器产能15GW、出货量17GW,产值突破400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四位(前三常州、苏州、无锡)。争取到2020年,光伏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光伏装机容量超过1.5GW,全力打造“中国光伏第一城”。
智能语音产业。目前,科大讯飞占有中文语音技术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语音云用户总量突破7亿,开发伙伴超过2000家。争取到2020年,智能语音产品用户达15亿,产业规模达720亿元;软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双软认定企业超过2000家,跻身全国软件名城行列。
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已聚集产业链企业70多家,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达4.7万辆,约占全国4.7%,纯电动乘用车推广量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争取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500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0万辆,申请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1000项。(作者系市政府副市长)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