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8530|回复: 83

苏州古城修复提升再出大招 将规划打造三条特色商业景观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6 16: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yan12 于 2017-7-27 16:37 编辑

继山塘街、平江路以及拙政园片区之后,苏州将来还有更多能彰显古城特色,展现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苏式生活的地方。
7月25日,记者从苏州市规划公示网上获悉,为了复兴古城西部传统商业繁荣景象,充分展示传统苏式生活,苏州市规划局计划对古城区内部分街坊进行规划改造,打造三条特色商业景观带。


  根据《苏州古城15、23号街坊城市设计》规划方案,此次街坊改造范围:东至吴趋坊,西至环古城河,南至干将西路,北至西中市,总面积约56公顷。规划部门将在此区域内重新构建“一坊、二核、三带”空间布局,将宝林寺前至梵门桥弄之间的5个传统居住片改造成苏式生活坊;转化原民间工艺厂房和民族乐器厂房功能,结合旅游及社区公共空间,塑造充满传统艺术品味的“双核”空间;规划建设三条特色空间景观带,包括南新街沿河北连阊门,南接金门,紧贴外城河,以城墙为背景的滨水休闲、商业景观带;西中市为鲜明的民国特色商业景观带;吴趋坊则为苏式滨水市井商业景观带。


  为了配合街访改造,原民间工艺厂、乐器厂等地块将调整为商住和展览用地,原天库前商务用地将改为商业和旅馆用地,将吴趋坊老年公寓调整至天库前北侧,原用地改为广场用地,部分控保建筑改作文化设施或旅馆用地,阊门城墙遗址及西侧用地改为公园用地,零星嵌入商业用地。

  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打开赛儿巷口,通过增加旅游服务广场、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地下停车空间激发艺圃一带活力。在靠近天库前巷口新建一处精品酒店,在刘家浜中段与景德路间新建一处园林式精品酒店,客房部分主要利用改造周边控保建筑。


  据了解,该区域内街坊改造完成后,会形成几条主要旅游线路,将大量文物保护点串联起来,结合环古城步道,完全融入到古城的旅游体系。


名城苏州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6: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古城12,13号街坊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处于拙政园历史文化街区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之间。是苏州古城的重要敏感地区,也是周边几个重要旅游吸引点的过渡地带。地块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基地北侧的拙政园、忠王府以及基地内的狮子林都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规划通过对文化脉络的研究及现状特征的分析,将基地定位为“面向世界的文化展区,示范全国的创意园区以及活化古城的生活街区”。并结合基地的古典园林资源,通过借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组织空间秩序,提出了“疏径,造景和构境”三大设计理念,把基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产业以及生活有机的“串”起来,“秀”出来,“活”起来。
  1.“疏径”:规划结合基地文化本底资源,强化平江路北延伸段文化主题定位,并植入相关主导功能,形成不同主题功能段,同时将平江历史街区与拙政园以及忠王府等历史文化遗迹连接起来。
2.“造景”:因为基地位于重要的敏感地段,因此规划抛弃过去大拆大建式的盲目更新,而是对局部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提升,对拙政园停车场用地以及明清家具博物馆二期用地进行了梳理。 对于拙政园停车场用地,规划将原有停车空间引入地下,在地上部分打造一个集旅游服务及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复合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提升拙政园周边旅游服务品质。规划不仅在功能上进行完善,同时也在空间上进行相应的织补。在建筑空间组织上借鉴苏州传统院落的体量及合院组合模式,形成与周边空间环境相融的城市肌理。
对于明清家具博物馆二期用地,规划在原有博物馆的基础上,打造苏式生活体验中心,以生活展示为主导,融合多种生活体验业态。在空间的处理上,规划引入园林的处理手法,更加自然地“柔化”新建建筑与周边保留建筑、植被的关系,借鉴私家园林模式,组织内部功能与空间,恢复历史空间意象。
3.“构境”:主要体现在历史建筑的活化以及历史功能的延续方面。规划通过功能演绎的做法,结合原有建筑功能,并根据现代发展需要,赋予历史建筑以新的公共性功能,在延续的基础上活化建筑。
在丰备义仓南侧广场的处理上,通过还原丰备义仓的内槽池,设置漕运主题雕塑,重塑当年漕运的景象。  
在狮林寺广场的处理上,规划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演绎传统空间,取代过去实体展示的方式,利用3D全息激光技术来演艺禅宗意蕴,重塑狮林寺景观意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6: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25号街坊位于古城区内,基地东至人民路,西至养育巷,南至干将路,北至景德路,总用地约29.70公顷。
街坊内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怡园,以及俞樾故居、吴云故居、听枫园、鹤园、怡园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遗迹。基地用地构成:周边沿城市主次干道为商业用地,内部以居住用地为主,有部分已拆迁待拍卖用地。
二、规划布局
(一)空间结构
总体形成“两片、三横、一纵、多点”的设计结构。
“两片”:街坊现状以新春巷为界呈现为两块不同特色的功能片:新春巷以西片以老苏州特色居住功能为主;新春巷以东片以经典小型园林、琴棋书画等老苏州特色文化产业为主。本设计因地制宜的强化各片区的特色:西片提升精致优雅的居住空间;东片发扬浪漫飘逸的文化遗产。
“三横”:对东西向的三条重要街巷:马医科巷、宜多宾巷(韩家巷)以及嘉余坊(金太史巷)与人民路的交叉口进行精心标识设计,提升入口标识性;依托此三条重要街巷引导漫生活、度假、文化创意等功能,强化街区窗口特色。
“一纵”:疏通正对城隍庙的神道街向南延伸至金太史巷,于其两侧提高文化功能比例,提高城隍庙和历史街区的融合度。
“多点”:依托上述三横一纵主街巷创设富有特色、强调参与的主题广场。
(二)功能布局
主要为商业环、文化创意街区以及居住社区三大功能块。
(三)功能业态策划
2、两大功能片:新春巷以西以居住功能为主;新春巷以东以商业、办公、文化创意、主题民宿、文化培训等功能为主。
3、沿主干道商业环:临人民路、干将路及养育巷的商业带基本维持现有功能,其中干将路和新春巷交叉口西北的原毛笔厂调整为商业和社区服务功能;临景德路部分以餐饮和零售为主商业调整为文化主题的商业功能。
4、怡园历史街区:新春巷以东的怡园历史街区内部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强调传统文化的延伸与铺展,强化古今时代的结合,使传统文化更平易近人。因此,充分发展与琴棋书画文化相关的业态,积极引入文化创意功能,并与休闲、度假、教育等人们经常产生的消费有机结合,以吸引更多有文化情怀的游客与市民享受与参与。
(四)用地规划
基本延续《苏州古城25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布局规划,少量地块及街巷根据本次设计的深入研究进行调整。主要是将部分商业用地更具体的调整为文化创意、特色旅馆业用地等等。
(五)特色主题设计
1、主题广场
在新春巷以东动的怡园历史街区内,依托“三横一纵”的主要街巷设置四片以“琴棋书画”为主题的小型广场,面积850平方米—1500平方米。广场以琴棋书画器具小品、典故传说雕塑、观演练习场所等凸现文化特色并呈现较强的参与性。
2、精品主题民宿
在干将路与庆元坊交叉口西北原草桥中学地块,规划四个各以琴、棋、书、画为主题的精品民宿,吸引具有传统文化情怀的游客,增强特色文化的传播面。
精品民宿园林化打造,强化街区“园林集聚”的特色。
3、园林式住宅
通过新建及老建筑并户改造,增加较大占地面积的高品质园林建筑,积极引导园林空间的营造,强化街区“小型园林集聚”的特色。
4、主题创意空间
通过新建建筑和利用老建筑,在街区内部适量增加与传统文化尤其是琴棋书画相关创意工厂、创客空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延伸传统文化产业链。
5、主题小节点
根据街坊内的小节点空间周边的文化功能设计其空间特色,处处凸显文化主题特色。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总用地面积:29.70公顷
地上总建筑面积:321970平方米
其中:现状保留建筑面积:297363平方米
新建建筑面积:24607平方米
容积率:1.08
新建街巷面积:7083平方米
新建广场面积:4820平方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6 16: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顶  加起来要1个平方公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6 17: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恢复一个古城应有的味道。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6 18:3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古城全域旅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6 19: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能落到实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6 19: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来吧,桃花坞改造工程好像没搞出什么名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6 19: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6 20:17: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区是要好好改造了,不说恢复古城,也要精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6 20: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地赞!苏州古城独树一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6 20:49: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期待 希望通过改造能提升下古城区人口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7 03: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区域的发展基础是交通。古城之所以一直改不出大名堂,就是缺这个最根本的基础。车都开不进去的地方怎么会有现代化的生活,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怎么吸引得了现代人?交通地面不能动,地下为何不尝试?如果有车行的地下交通廊道,让汽车可以进到每个街坊底下,古城立刻就活了。投资虽然不小,但也不比地铁贵多少,规划时间可以长一些,但总是个根本解决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7 09: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古城改造开始了,一个街坊一个街坊来,古城做旅游尽量不要汽车进,加密地铁是王道,现在地铁规划也是这么做的。发展共享经济高地,姑苏城管要改变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7 11: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核四城的核心,古城改造重中之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2-8 21:42 , Processed in 0.045753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