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0201|回复: 31

[龙城轶事] 总有一些好设计(山西篇2):这才是恢复文物尊严的未来设计方向——五龙庙整治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7 11: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edia 于 2017-5-7 11:48 编辑

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文物环境设计的新探索

中国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
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 / URBANUS 都市实践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的五龙庙又名广仁王庙,建于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时间上位居全国现存的四处唐代建筑第二,也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五龙庙经过数次维修,但其唐代结构基本未变。与五龙庙崇高的历史地位不相称的是其以往的周边环境。五龙庙鲜为人知,到此游人不多。位于高坎之上的庙院作为文保对象,游离出村民的日常生活。庙前土坎下原有景色如画的五龙泉,也因近年水位的下降而干涸。农业灌溉技术的改进、龙王庙祈雨文化的消失、乡村邻里中心的衰弱,都让五龙泉这一村民的精神中心沦落为村里的垃圾堆场。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农舍的翻建越来越高,形式越来越新,而格调则越来越俗。如果说几年前破败的五龙庙还在视觉上搭配周边灰瓦泥墙的村舍,现在的环境则是要倒逼五龙庙去产生一个更强大的气场,来抵制周边环境建设性的恶化,以及为这个历史村庄的发展引导出未来的方向。


2015年,万科企业集团在的米兰世博会上建造了一个企业展馆。为了让这个馆在会后留下一笔世博遗产,万科决定投资于五龙庙的环境整治上,开启一项创新的文保尝试。于是,一个叫“龙·计划”的公益众筹活动产生了。“龙·计划”得到山西省文物部门和芮城地方政府的接受和支持,采用众筹方式以及万科捐赠的方式,为五龙庙环境整治项目筹集部分资金,并由企业主导、用企业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来组织设计和施工,在严格遵循国家文物管理相关规定前提下,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这是一次国家专项资金与社会资金合作进行文物保护事业的新尝试,也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推广文保工作的新尝试,更是嫁接在世博会的国际平台上宣传中国文物和文保的新尝试。


由URBANUS都市实践领衔的环境整治公益设计,得到了历史保护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等合作团队的大力支持,并和万科的实施团队共同努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文物保护的国家级审批流程,以及高质量的现场施工,使这个千年古庙的文物本体在获得国家文保资金修葺之后,又获得了环境品质的改善,融入到当下生活。


环境整治设计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以五龙庙为主体,围绕着这个历史文本展开一系列有层次的空间序列,并植入相关展陈,从而使观者能够更好地欣赏、阅读、理解文物,并由此获得在古代文物环境下别样的身心体验和愉悦;暗线则是通过提升五龙庙的环境品质和重新解读五龙庙,加强了这一场所的凝聚力,使村民重新聚集、交往在这一时代相传的公共空间,为当下农村精神价值的重塑创造出契机。



环境整治从五龙泉开始。农耕文化的衰落,乡绅文化的消失,自然条件的枯竭,使龙泉变成村里的垃圾场。环境整治后,龙泉遗址被保护,从临近黄河边移植来的芦苇突显历史沧桑感,泥泞的空场变成村民广场,使五龙庙重新成为村民的生活中心,充满生机。


窑洞作为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与当地人的生活渐行渐远。我们保留了高台前原有的几眼作为牛圈的窑洞,并用传统的夯土建造方式加以修复,使之成为村民和游人纳凉休憩之所。这个工程雇佣的所有工人都是当地民工,使项目也成为把传统的建造工艺还给了本地人的机会。

原五龙庙的主入口为泥泞土坡,雨雪天难以攀登。新的入口在保留原位置的基础上,改为台阶,防止了高台滑坡的危险,方便进出。新建石阶走道结合地形,与保留树木的结合天衣无缝。


进入院门,仿生土的混凝土挂板墙围合出序庭。这种根据当地土壤颜色研发出来的挂板既符合可逆性原则,又让整个空间有种土生土长的感觉,色彩与质感与原环境相协调。地面上刻的五龙庙足尺的剖面,和墙上设的中国古建时间轴,一目了然地传达了五龙庙的基本信息。


继续前行,当五龙庙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这个狭长的通道上时,一点透视关系聚焦了五龙庙优雅的侧立面。这个场景给人既带来了惊喜,也有崇敬。


原庙院空旷寂寥,无景可观。环境整治后,适度缩小了内院尺寸,本体建筑在空间比例上更加突出。围绕五龙庙设计了一系列空间,增加欣赏文物本体的层次。这种尺度和空间的微调,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主殿和戏台之间,扩大的硬质铺地面积,利于保护文物本体不被雨水侵蚀,同时也方便村民在庙院搞民间活动,使这个戏台成为沿承当地非物质戏剧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舞台。


北侧在碑墙之后,设了新的观景台,把近处的另一处国宝古魏国城墙遗址和远处的中条山拉进视野,使五龙庙与其周边富具历史信息的环境贯通。


环境整治后,原先观看文物的单调方式,变成了各种带景框的阅读,使观众在围绕着五龙庙的各种视觉体验中,不断加深对这个国宝的感触,并引发冥想。


围绕着中心庙院的一系列周边空间,被设计成一个个露天的文保展室,使五龙庙成为一个开放的中国古建史博物馆,和一所乡间的建筑学堂。这让文物的生命复苏,让其价值光大,让其魅力永存。


对建筑师来说,文物保护范畴内的设计通常是比较保守的,我们也反对激进,但并不放弃在现有环境下探索新的路径,设计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当下语境中活化文物。一件国宝的可持续生存,不是一座偏僻的乡村所能孤立地支撑的,需要用旅游业来支撑,需要特殊的文物表现方式。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作为文物环境设计的一次新探索,打破了惯有的保守方式,不同于那种用历史感来突出文物的所谓“原真性”处理,而是使用礼仪化的空间序列来突出文物的崇高感。坦诚而言,这种空间序列也不是参考原真的祭祀礼拜线路,而是符合对这个场所重新编码的当下空间叙事。这种叙事首先还原的是对文物的敬重,从而唤醒了在礼教社会下连穷乡僻壤都不缺失的、而在今天高度物质文明条件下却丢失的邻里文化和民俗文化,并让这种文化融入到当今空心化的乡村日常生活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2: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耳目一新,真的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3: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科这个改造的很用心呀,把一个小小的寺庙改造的很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3: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2:}{: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3: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万科在太原市也能来一个类似的项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3: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闹的真不错   钟楼街能这的改造旧很好   千万别跟食品街一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3: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万科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3: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上乘的设计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3: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科来改造钟楼街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7:05: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吅,这个是哪里搞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7: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修的真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21: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有艺术范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23: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省会不如村儿系列。。。。{:5_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8 08: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石质雕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结构,很有价值的。我在很多木质古建筑上都见过。
鄙视那些坐到上面拍照的人,时间长了会损坏雕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8 08: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dia 于 2017-5-8 08:47 编辑

盛唐大木作,仅存四座


1 南禅寺

南禅寺在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南禅寺大殿俊美秀丽,平实质朴,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唐武宗灭法之前所建的佛殿,不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始建于何代,寺最初何名,已然无法追寻。但其以“禅”名寺,与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自有渊源。
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唐代作风明显——如果开讲唐朝建筑基础课,这座大殿应该是一个绝好的模型——唐代建筑外观上的平实质朴,全都在该殿被透彻的表现了出来。

2 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翘楚、是唐典范之作。在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中,如果你只能选择一座观赏,那我建议你去看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名曰“东大殿”,“东大殿”却是佛光寺的正殿——佛光寺坐东朝西,是故“东大殿”不是偏殿,而佛光寺最为紧要的正殿。
佛光寺在五台县豆村镇东北5公里,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1937年6月26日,在东大殿前,梁思成先生说:“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构建筑。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加在一起,它们更是独一无二的。”至此,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被否定了;于是,这座被忘却了千年的罕世奇珍惊动了世界。
东大殿677平方米,体量可谓庞然。虽经历代修缮,唐代木结构基本未动。最后一次修缮在明宣德年间,是由嵩山少林寺下院天津北少林寺的住持完成的。东大殿西南角的翼沿下有一铸文古钟,记述了宣德年间的这次修缮活动。

3 天台庵

天台庵在平顺县的王曲村,浊漳河从村边缓缓的流过,进入河南安阳。
天台庵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是唐制建筑向宋制建筑的过渡实例。天台庵建在王曲村中心的坛形孤山顶上,四周村舍一如众星捧月,簇拥着天台庵。天台庵建制不详,史料无载,现仅存正殿三间与已经漫漶不清的唐碑一通,翼角之下的4根擎檐柱,为后世添加。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在梁架结构上还保持了唐代的结构。
天台庵的举折,也就是屋顶,已经比南禅寺和广仁王庙稍高了一点。也就是说,到了晚唐,梁架在往高里做,包括佛光寺东大殿的举高,都比南禅寺高。越早一点的建筑,屋顶越比较平缓,越到晚期的建筑,屋顶就起来了,就举高了。之所以说天台庵是晚唐时期的建筑,是因为它的梁架举高是比较大的。

4 广仁王庙

广仁王庙在芮城县城关镇龙泉村,与河南灵宝隔黄河而相望,正殿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该殿建于唐太和五年(831年),在我国现存的4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广仁王庙不但是河东一带唐代建筑的孤例,更是中国唐代道教建筑的孤例。
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庙前曾有五龙泉,为当地灌溉水源。广仁王,是青龙的封号。
广仁王庙大殿造型端丽、屋顶平缓、板门棂窗、单檐歇山顶,梁枋形状均为“月梁造”,为典型的唐代建筑。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广仁王庙大殿的墙壁上,嵌有唐碑两通。一为《广仁王龙泉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立,记载了县令于公凿引龙泉之水灌溉农田的事迹,文中征引西门豹引漳治邺事,以颂于公治芮之功;一为《龙泉记》,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立,记载了扩建修葺广仁王庙始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4-19 23:57 , Processed in 0.24849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