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高清大图请点此链接:
http://www.upp.gov.cn:8081/upp_s ... 170217084712816.jpg
哈尔滨新区总体方案(摘录)
战略定位
——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加快构建以对俄合作为重点、联通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打造科技、信息、金融、国际贸易、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和要素集聚平台,形成推进“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对接欧亚经济联盟的重要支撑。
——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努力形成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建设黑龙江省乃至东北振兴新的经济增长极,为东北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着力推进产城融合、绿色发展,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推进自主创新、转型发展提供经验。
——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发挥冰雪旅游的独特优势,依托太阳岛等景观、设施和生态湿地资源,建设融合冰雪文化、湿地生态文化、中国北方民俗文化、俄罗斯文化的国际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和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发展目标
到2020 年,新区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大幅增强,经济增速在黑龙江省处于领先地位,基础设施承载力明显提升,对俄产业、经贸、科技合作层次全面升级。
到2030 年,新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合作和自主创新发展环境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常住人口超过200 万人,成为国际化、现代化、智慧化和生态化发展新城区。
主要任务
(一)构建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充分发挥对俄、蒙等东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创新开放模式,提升开放层次,拓宽开放合作领域,打通贸易大通道,搭建合作大平台。
1.提升门户枢纽功能。强化新区铁路站点与哈(尔滨)大(连)、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等高铁(客专)以及其他干线铁路的连接,密切与满洲里、绥芬河等重要口岸城市的协作,提升在中欧班列及中俄大通道中的功能,提高对俄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依托京哈、哈大、哈牡、哈(尔滨)萝(北)等高速公路,建设跨境公路运输枢纽。
2.搭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进一步优化新区对外开放环境、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建设科技、金融、贸易等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中外产业合作园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设哈尔滨高新技术产品国际采购服务中心,推动高新技术及产品进出口。打造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
3.拓宽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外贸结构,积极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推动由经贸合作为主向经贸、科技、资本、人文等全方位合作转变。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二)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
发展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1.重点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强与俄罗斯在航空航天等方面合作,依托现有园区,聚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高端装备领域,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燃气轮机、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先进轨道装备及关键部件、自动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并争取在相关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中俄农业与食品工业科技园,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国内高端消费群体的有机营养食品,推进地方特色鲜活产品、高档乳品饮品、粮油精深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云计算、电子商务、激光技术应用、物联网、北斗导航产业研发基地及运营服务、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等产业,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云计算产业园、智慧城市开发中心等研发基地。推进信息产业与消费领域的融合互通,积极开发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
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两大产业体系为核心,重点发展医药研发、化学药、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加强与俄罗斯在分子生物、微生物、生物有机化学、新型植物纤维研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打造“中国北方药谷”,建设健康产业城。
——新材料产业。加强与俄罗斯在光学玻璃、人工晶体、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塑料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建设铝镁等轻金属材料园、复合材料产业园,重点在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纳米、超导、智能、石墨烯、发光二极管(LED)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力争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铝镁合金和高端钛合金产业基地、树脂基复合材料研发基地及全球重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北方环保、工大水资源、地能
热泵节能等示范项目。积极发展先进环保、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金融商务。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新设区域总部,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信息平台和市场交易结算中心、对俄金融结算服务平台,打造集金融后台服务、商务办公、服务外包等功能,辐射东北亚的总部经济集聚地。进一步扩大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影响,提升高峰会议和会展服务能力。与俄罗斯院校共建人才教育中心,培养专业俄语人才,增强对中俄贸易、产业合作等方面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文化旅游。提升“北国水城”和冰雪之城品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和休闲旅游、避暑和冰雪旅游等产业。以哈尔滨大剧院和哈尔滨奥体中心等为依托,以“哈尔滨之夏”等相关文艺活动为载体,积极打造艺术中心、音乐之都、体育运动基地,建设特色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商贸物流业。加快建设义乌小商品城、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等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发展壮大国际商贸和物流业。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整合、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和资源,强化中俄科技合作,努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
1.完善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组建若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争在重大创新工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上取得突破,建设辐射东北亚的科技服务中心。
2.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技术集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科技服务,支持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落实配套措施。打通“孵化—中试—产业化”链条,建设高端创新人才聚集、高端技术研发集成、高端成果孵化运用的科技创新创业中心,支持高校建设创新创业园,促进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四)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区。
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北国水韵新城区。
1.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合理承接老城区疏解人口。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特色镇街,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增强新区现代都市特色和品位。
2.统筹优化区域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区对外辐射通道体系,构建以四环路、五环路、机场高速路、京哈高速公路、哈大公路、哈(尔滨)伊(春)高速公路等形成的“两环十射”城市快速路网交通骨架,加快形成区域交通大格局。完善区域内部主干路系统,加强地铁、城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3.增强市政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推进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区内交通、通讯、供排水、供电、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燃气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构建功能完善、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市政设施体系,实现区域基础市政设施“一张网”,优先利用工业余热提供供热服务。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完善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进一步强化防汛指挥系统、防汛仓库和物资储备等建设,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积极推进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先进信息管理及应用服务体系建设。
4.加强社会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健康、养老等公用设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北国水城”、太阳岛等湿地的生态保护。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规划建设绿化廊道和公共绿地,着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制定新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加快工业循环化改造,提高物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境监测,推进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防治,完善相关环保设施,确保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