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1497|回复: 17

淮南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送审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7 09: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自觉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切实把发展着力点转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上来,根据中央精神及省、市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念上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布局上坚持一体部署、协同推进,在实施上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在体制上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坚持“1235”发展思路,奋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五大发展”美丽淮南建设的崭新局面。
2.主要目标。今后五年,促进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指标增幅和质量效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全面完成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
    ——坚持崇尚创新,转型步伐显著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困局。通过5年努力,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25%,非煤电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取得明显进展。
——坚持注重协调,统筹发展显著提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老城区改造,加快新城区开发,划定城市周边基本农田,防止城市建设“摊大饼式”四面扩张。推动产城融合,打造五大产城融合平台。推动县区经济振兴,加快园区特色发展,淮南经开区创建成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淮南高新区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创建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凤台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平台,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企业孵化效应和经济带动效应。推动市矿统筹发展,创新市矿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部分县区率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六城同创”,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显著优化。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促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把淮南建成山水林城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实现突破,寿县古城•八公山景区、焦岗湖景区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硬化、绿化、洁化、亮化条件明显改善。
——坚持厚植开放,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全面完成中央、省委确定的改革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主动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加强区域间合作及城市间联动。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统筹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做优做强国有经济,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通过5年努力,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
——坚持推进共享,民生福祉显著增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进一步提升。社会托底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提高,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惠及人人,社会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更加崇法、善治、公正的法治淮南和更加稳定、和谐、有序的平安淮南建设扎实推进。
3.发展路径。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的市第十次党代会要求,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好“四张资源牌”,坚持创新引领,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使创新成为淮南最鲜明的特色,奋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
专栏1  打好“四张资源牌” 在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
四张资源牌
打优煤电资源牌。大力发展煤电联产、煤化联产、煤气联产,推动煤炭产业清洁高效利用。
打强数据资源牌。依托省级大数据产业基地,推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
打好科教资源牌。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变创新“盆景”为产业“风景”。
打响文化资源牌。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合肥都市圈后花园和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转型发展闯出新路
奋力在创新驱动、创业发展上闯出新路。把转型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下决心推进“双创工作”,把创新创业作为培育资源型城市内生动力的主要生成点,着力打造创新型城市、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优化发展环境、建强人才队伍。
奋力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上闯出新路。坚持做优增量、调整存量,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奋力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上闯出新路。坚持“一尊重、五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奋力在改革攻坚、开放招商上闯出新路。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奋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闯出新路。大力推进绿色美好家园建设,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展现淮南形象的发力点。
奋力在改善民生、增进共享上闯出新路。着力推进以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
二、实施创新发展行动
下好创新先手棋,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重大抓手,统筹推动“五大创新”体系建设。
4.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进一步做优煤电产业,加快推进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个主导产业,加速培育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五个高成长性产业。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能,重点支持淮南矿业集团、中煤新集公司做好煤炭化解过剩产能、深化改革、脱困发展、职工安置等工作,做好地方小煤矿关闭的后续工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优煤电两大支柱产业,推动煤炭产业向清洁高效利用转变,鼓励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通过控股或参股等形式一体化发展。围绕稳市场推进去库存,分类指导、因城施策,引导新市民住房消费,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围绕防风险推进去杠杆,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力争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提高到30% 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围绕提效益推进降成本,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组合拳”,实现综合成本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着力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坏境等方面短板,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5.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建成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安徽理工大学等在淮高校建设“双创”基地,引领带动全市各类园区创新发展。持续推进1个市级孵化器、3个产业园区孵化器、8个县区级孵化器建设,构建“1+3+8”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体系,完善孵化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规划建设淮南创新馆,一站式实现创新成果展示、项目推介、成果对接、专利交易等功能。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支持骨干企业、研发机构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境内外科研院所、高校来淮设立分院或研发机构。支持县区、园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规划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建设若干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孵化培育体系。力争到2020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50家,建成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00家。

专栏2  创新体系建设一号工程
创新产业。一方面,以大数据产业基地为引领,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以打好“四张资源牌” 为引领,创新转型传统产业。
创新平台。大力推进淮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巩固提升淮南市经济开发区创新能力;支持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创建华东地区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加快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建设。
创新融资。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大力推进银政担、税融通、“过桥”贷款,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招商引资项目,多渠道破解资金制约。
创新政策。重点抓好“五有”:一是科技孵化有平台,构建 “1+3+8”的创新型孵化器体系。二是“双创”工作有舞台。加大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投入力度,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三是招才引智有政策。大力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四是扶持企业有实招。发挥好50亿元调转促产业引导基金, 40亿元土地储备基金和1亿元天使投资基金引领作用。五是招商引资有力度。坚持“三个一”制度,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主动加强与央企、知名名企、上市公司和外企战略合作。
创新落实。突出从转变观念上入手,按照省委“五破五立”要求,教育引导干部学习苏浙沪、对标苏浙沪。突出从严守纪律上入手,为发展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突出从担当落实上入手,继续坚持“四督四保”制度,实行双月经济工作督查和重点项目调度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突出从问责追责上入手,倒逼各级干部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推动淮南更好更快发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3  重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工程
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围绕“3+5”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支持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企业技术研究院、研究中心发展。支持安徽理工大学汇聚优势创新资源牵头组建淮南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光电产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淮南智慧谷、江淮云等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淮南创新馆规划建设。集中展示我市科技创新创造成果和远景规划,结合孵化和路演,公共参与体验等功能,建设面向全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路演中心。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现场体验,增强互动性,让大众能充分体验科技创新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最新成果。
6.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基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市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公开统一的市级科技计划管理平台,构建科技创新社会化评价机制。鼓励企业、高校、中介组织成立专攻技术集成、熟化、转移的机构,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培养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采取政府投资参股、财政资助、支持项目建设等方式,鼓励多方参与,力争在主导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建设若干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出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扶持管理办法。培育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创新资源整合集聚,加大对行业技术中心、区域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支持力度,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发挥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作用。建立健全资本和金融创新体系,支持发展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小贷、科技担保和科技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争取投贷联动试点,鼓励科技企业上市挂牌、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大力发展天使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和各类股权投资,建立健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双创基地、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等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淮南“活动,完善创业辅导、政策服务、孵化培育、创业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专栏4  金融服务创新推进工程
积极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探索建立企业债权流转平台和科技计划项目“拨前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推广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权等质押贷款。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试点。
整合就业专项资金、天使基金和调转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创业园建设、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等,县区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创业配套专项资金。发挥“四补政策”、创业担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创业补助等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作用。扩大创业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覆盖范围,全面推广“整贷直发”模式,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逐步降低反担保门槛,统筹使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及其他产业引导资金,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社会资金为创业者提供更为便捷的融资服务和资金扶持。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农民创业辅导员队伍,提供创业指导和服务。
7.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工程,扎实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按照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实施意见》要求,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大规模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5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200亿元,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高水平、持续化、全覆盖。实施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设。
专栏5  “三重一创”建设工程
坚持“一流标准、竞争择优、市场主导、滚动支持”的原则,立足当前,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引领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谋划中期,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培养新兴产业基地后备力量;布局长远,围绕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努力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格局。通过努力,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突破型、引领型的新兴产业,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6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打造4个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持续推进高新区大数据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打造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的区域中心;支持市经开区现代医药、凤台智能装备制造等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区)集中力量建设不少于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
专栏7  《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淮南推进工程
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服务化方向,坚持产品、企业、产业、基地“四位一体”推进,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掌握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开展“强基强企强区”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000户,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左右。
深入开展“互联网+”制造行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生产线,推进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提高智能装备应用水平,加快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组织研发智能制造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建设高质量的江淮云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以协同制造方式提升互联网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专栏8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淮化集团、电子八所、新光神光纤线缆、皖淮机电、文峰航天电缆、安徽理工大学等企业、院所和高校,重点推进建设以航空航天电缆、光缆设备、光纤光缆、特种化工、民爆物品、军民两用新材料及军转民项目为主要产品的军民结合特色产业示范区,遴选一批军民结合项目,建立军民结合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库,努力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园区)。
引导和培育优势民用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支持引导先进技术、金融资本等社会资源进入军工科研生产领域,推动军工进一步开放合作。做好政策服务工作,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培育有条件的民口涉军企业上市。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利润15亿元,把军民融合产业园建成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完善、产业规模化水平高、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军民产业紧密结合的产业基地,成为支持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专栏9  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园建设工程
以承接中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为依托,以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为主导,打造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园。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和运营中心、卫星数据处理加工集聚区、低慢小和车载、船载及手持等终端研制加工制造区、卫星应用产业科技孵化器、航天职业培训中心、大数据安全研究院、科技人才专家公寓和配套服务区等。支持航天体验园、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等项目建设,重点引进、扶持一批卫星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和卫星应用服务型企业。


专栏10  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围绕大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挖掘、存储、交易、应用等重点环节,依托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中国联通(安徽)数据中心、中兴华东大数据产业园、华印卫星应用大数据中心、中科院大气所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超级计算中心、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华大基因国际农作物超级计算中心、海洋卫星大数据中心、气象大数据中心、浪潮云计算中心、璞华大数据开放平台等重点工程,发挥3万个机架和高带宽的信息高速出口等资源优势,结合淮南煤电大数据应用,打造大数据存储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推动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大数据中心。

专栏11  质量品牌升级工程
持续推进质量淮南建设,夯实质量品牌基础,推动企业质量提升,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品牌培育塑造和质量品牌文化建设,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质量品牌示范区,打造一批国家级品牌,培育一批省市级知名品牌,推动淮南产品向“淮南品牌”转变,向“安徽品牌”和“中国品牌”升级。到2020年,建成全国防爆电器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0个,中国驰名商标超过6个;安徽名牌产品达到120个,淮南名牌产品达到200个。
鼓励我市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国内外合作,支持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企业来淮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检验检测集聚区建设,引导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向产业园集聚。加快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等服务认证。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全市新增10个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年营业收入达2.3亿元,年均增长10%,重点培育3家行业龙头企业。
    高水平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现代商贸、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专业化服务。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禀赋,树立全域旅游理念,高标准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把淮南建成合肥都市圈后花园、国内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胜地,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深化固有文化资产监管运营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
专栏12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工程
按照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发展集约、辐射力强的要求,鼓励引导各县区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申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择优打造服务业强区、强县,服务业特色小镇、商业特色街区。重点依托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内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加快整合全市检验检测资源。规划5年内建设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稳步增加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

专栏13  旅游强市建设工程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培育多元化的旅游消费市场,依托特色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禀赋,构建以寿州古城•八公山为龙头,以上窑山至焦岗湖横穿东西、江淮运河(瓦埠湖)百里画廊纵贯南北T型构架为主体的多点全域空间布局。加快旅游资源整合,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发展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业产业链条,把淮南打造成合肥都市圈的后花园和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安徽旅游新的增长极。力争到202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入收超2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创建国家5A景区2个,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以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粮食生产,主攻粮食等农产品加工转化,发展壮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积极发展大循环多功能农业,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创建,促进农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放大确权成果效用,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专栏14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工程
    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积极推广品牌化运营的产品生态圈、联合体组织的企业生态圈、复合式循环的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做大优质粮、豆制品、乳制品等特色产业,做强淮南牛肉汤、八公山豆腐、潘集酥瓜、马店糯米、板桥草席、淮南麻黄鸡等具有国家地理标志的特色品牌,推动瓦埠湖、安丰塘、焦岗湖建成全国知名渔业品牌。
力争用5年时间,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实现农业县区全覆盖,建成高标准农田92.8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250万吨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化肥利用率达到42%,农药利用率达到4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加快“电商淮南”建设,培育淮南电子商务示范园、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区建设,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积极发展平台、分享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 15  电商淮南建设工程
培育壮大电商主体,推进电商应用,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服务体系,促进电商创新创业。以“江淮云”信息产业平台、寿县“互联网+”产业园、新集电商产业园等为载体,加大电子商务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规划建设电商产业集聚区,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商贸体系。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品牌企业、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加强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酷河马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国家级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县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全覆盖、社区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网点全覆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全覆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现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产业体系较为完整的电子商务大市。到2020年,力争全市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50亿元,网络零售额超过80亿元,年均增长35%,培育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电子商务企业15家。
8.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落实“创业淮南”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发展。深入推进“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加快建设引才“绿色通道”,完善外国人工作许可办理机制,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加大对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资助奖补力度。落实人才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待遇。鼓励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工业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高端人才集中生活服务区。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校工程类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或项目工资等分配形式,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试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兼薪,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才到高校兼职。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尖的创新型企业家。加快技工大市建设,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专栏16  创新人才和企业家培育集聚工程
以创新链集聚人才链,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通过创新平台集聚人才、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统筹推进创新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发展。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集聚。大力实施人才支撑建设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加大与在淮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合作交流,发挥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基础作用,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家人才。力争到2020年,新增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6个,建立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重点资助建设50个科技创新团队,培养50名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造就300人的创新型人才骨干队伍。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到2020年,全市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1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队伍总数的31%左右,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万人以上,为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医药等支柱产业培养相关高端人才5000人以上,为各类园区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3000人以上。
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分类制定“领军型企业家”、“成长型知名企业家”和“创业型企业家”等专项培养计划,打造和培育一支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适应竞争环境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在重点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培养造就领军型企业家5名、成长型知名企业家20名、创业型企业家30名,以及一批优秀职业经理人。
    三、实施协调发展行动
坚持分类指导、区域协同,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各区域板块协调联动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发展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9.统筹推进区域合作联动发展。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强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发挥能源优势,打造长三角地区能源供应基地及化工原材料基地。抢抓京津冀协调发展机遇,强化与中科院、电子八所、中国航天十二院等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开发、江淮运河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淮河黄金水道及岸线资源,加快建设绿色长廊、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综合物流港口,打造成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扶持外贸经营主体,推动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合肥海关淮南办事处升格为淮南海关,建设商检淮南办事处,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专栏17 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建设工程
合淮同城化。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不断加强区域协作,推进两市全面融合,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推动合淮基础设施对接,合作共建电子产业、物流等园区。推动合淮工业走廊共建区、新桥空港经济示范区淮南联动发展区建设、合肥淮南共建寿县蜀山产业园。
淮河生态经济带。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推进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培育支撑全市发展新的增长极。配合做好《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2017-2030)》编制,争取尽快获批。推动淮蚌协调发展,努力打造省内淮河流域淮蚌双核城市。
中原经济区。推动凤台县、潘集区、毛集实验区深度融入中原经济区,推进“四化”协调同步发展。

专栏18  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工程
认真落实省政府批复的《淮南市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2015-2020年)》,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机遇,根据城市规划和用地条件,有序推进老厂区、旧街区、棚户区改造。综合利用城区老工业区腾退土地,重点发展高端居住、科技信息、金融、物流商贸、健康、旅游、文化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品质。到2020年,基本完成谢家集区谢李老工业区、八公山区老工业区等搬迁改造,使城区老工业区的突出矛盾明显缓解,城市发展布局与结构调整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10.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扎实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推动“五有并轨”和“三权落实”,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提升城乡统筹发展质量。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要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全面实施美丽乡镇建设,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基本全覆盖。科学编制美丽乡村规划,确保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彰显特色,传承村落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推动产村融合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成村美民富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健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提升长效管护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名镇名村建设,深度挖掘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着力培育休闲养生、农事体验、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强水利“一规四补”建设,提高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专栏19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突出抓好治脏、治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两治理一加强”整治建设任务,完成全市位于城市、县城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符合要求的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任务。
    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分层分类推进省级中心村和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重点开展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卫生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畅通、污水处理、河沟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等10项任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建设一批名镇名村。力争到2020年,80%以上的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以清理垃圾杂物、清理乱堆乱放为重点,全面推开自然村环境整治,到2020年底,力争90%以上村庄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20  “一规四补“水利建设工程
制定新一轮水利建设总体规划,着力补齐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短板、城乡排涝能力建设短板、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短板、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短板。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重要支流防洪标准总体达到20年一遇以上,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总体达到20年一遇,城市防洪达到50年一遇以上;城镇(园区)排涝标准达到20-30年一遇,农田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中小河流、湖泊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水库防洪安全得到保障,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11.着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坚持“一尊重五统筹”,立足淮南市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安徽省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定位,发挥淮南依山傍水、山水相映的特点,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高新区(山南新区)。加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整治,加快提升西部城区、北部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四创一建”,大力开展“两治三改”,加快中心城区基础设计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力。结合“多规合一”成果,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强化城市设计和特色塑造,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修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城市发展与生态融合、建筑与环境融合。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大力建设综合交通网络,构建由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组成的“三环四通道”主干路网,畅通城乡、园区“微循环”路网,推进江淮运河工程及枢纽港综合作业区建设,加快孔李淮河大桥、淮上淮河大桥等项目建设,谋划建设孔李大桥-凤台二桥连接线,提高交通的便捷性,着力解决过山、过河、过铁、过境等交通瓶颈问题。探索开展“小街区规制”,将小街区建设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均衡化、社区小单元自治等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治理机制,加快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安全城市建设。
专栏21 “四创一建”推进工程
   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划定城市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廊道空间,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实现城市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创建城市特色风貌。重点强化城市设计和特色塑造,加强对建筑设计方案优劣的审查,杜绝奇奇怪怪建筑。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加大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运用。
创造城市优良环境。加快城市生态修复,推进舜耕山景区、十涧湖公园、淮西湖公园、西城公园、淮河公园、小煤矿复绿等生态修复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实施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建设舜耕山长青煤矿、九大沉陷区蓄水生态修复公园。推进新建小区和停车场增加渗透性建设;结合新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综合管廊40公里,形成完善的综合管廊网络体系;建设完成中兴路、春申大街综合管廊。实施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全面启动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四大工程”,新改建雨水管渠120公里,新改建排涝泵站10座,推进城市河道及水环境治理,加快完成龙王沟、老龙王沟、洞化截洪沟、龙王撇洪沟、谢家集涧沟、八公山涧沟等6条水系治理,到2019年汛前基本消除城市内涝隐患。
    创优城市管理服务。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到2020年,城市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城镇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功能基本完善。

专栏22  新型智慧城市创建工程
    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按照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对照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结合“六城同创” 总体工作和已建的信息化系统,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数据中心、城市云平台、信息安全等信息基础设施,从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产业驱动、环境支撑四个方面着手,重点建设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教育、双创服务、智慧旅游、智慧物流、食药监管、智慧矿山、智慧环保、智慧水利、智慧管网、平安城市、智慧照明等智慧化应用,到2020年,力争成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

专栏23  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工程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协作,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基地、火电基地和新型煤化工基地;积极承接产业和资本的转移,加快经济发展。利用好靠近合肥的政治、金融、信息、文化、教育及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及淮南在工业和能源基础优势、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势等,深入开展合作共建,共同发展金融贸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加快合淮同城化步伐,把淮南建设成合肥都市圈中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中心城市。

专栏24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推进工程
加快推广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使用好PPP前期服务引导基金,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资金和管理的优势,推动我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机制创新,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充实PPP项目库,完善PPP示范项目实施条件,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和经营管理。
重点项目:中兴路和东西部第二通道东延工程项目、智慧城市项目、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省道102淮南全境改造工程、瓦埠湖大桥、楚都大道、山南至新桥机场快速通道、新206国道改造洛河-曹庵段、八公山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新区(山南新区)道路工程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12.全面振兴县域经济。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支持融入中心城市产业链布局和创新体系。提升县城规划水平,积极推动县城完善功能、提升品质,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进中心城市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下沉,增强县城人口吸纳能力。支持寿县全力推进“两新五带”建设,全面提升“五化”水平,加快打造“南工北旅生态县”;支持凤台县继续围绕“全省创一流、皖北争第一”的目标,建设在安徽乃至中部地区有影响的县级城市,实现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支持东部城区的田家庵、大通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打造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升级版”;支持西部城区的谢家集、八公山建设特色旅游区、现代产业区和生态修复示范区,重塑城区形象,加快转型升级;支持北部城区的潘集建设全省一流的绿色能源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打造城市副中心,坚定地向全省市辖区第一方阵冲刺;支持毛集实验区继续围绕“滨湖小城市、生态大湿地”的定位,建设成为宜业宜游的淮河之畔一流小城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支持发展面向“三农“ 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
专栏25  县区、园区发展工程
按照“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思路,重点打造淮南高新区(山南新区)、淮南经开区、淮南煤化工园区、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区、凤台经济开发区五大平台。强力推进高新区(山南新区)建设,围绕“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标,统筹产业布局,抓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加强招商引资,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打造全市行政、文化、科研、教育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淮南经开区,大力建设专业特色园区、产业配套园区,提升发展速度,壮大经济总量,力争达到全省国家级开发区中等水平。加快建设煤化工园区,大力推进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和煤制天然气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加快项目入驻,构筑产业发展高地,努力实现爆发性增长。聚力建设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提升基础设施、产业集聚配套水平,打造合淮工业走廊桥头堡。重点建设凤台经济开发区,完善产业承载功能,努力实现专、精、特、新发展。
到2020年,力争县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增2个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培育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江淮大地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
13.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屏障。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红线的管控要求。以外围较大面积耕地作为淮南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以森林、绿地、水体等生态廊道作为城市建设的天然屏障,加大对淮河岸线及淮湿地保护力度,提升舜耕山、八公山、上窑山、高塘湖、瓦埠湖、焦岗湖等现有生态保护区,构建淮南“山、水、林、城”相间的良好生态格局。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全民植树绿化活动,实施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增加城市整体绿量,提升绿化品质。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努力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乡镇、村,为老工业基地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典型示范。
专栏26  生态文明创建工程
城镇园林绿化提升。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绿道建设,重点实施城镇园林绿化、城镇公园建设、道路绿化、水系绿化等建设工程,构建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环境优美的城镇园林绿地系统。到2020年,完成新增园林绿地面积615万平方米,改造提升绿地面积280万平方米,新增街头绿地(游园)28个,绿道建设60公里,打造一批园林绿化精品示范工程。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提升绿化品质。加强国家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园林绿化建设,制定切实合理的创建目标,建设生态小城镇。全部县城达到国家园林县城标准。
森林城市创建。以市、县、乡镇建成区和规划区为重点,建设城市成片林和各类公共绿地,加强交通干线、城镇出入口通道森林长廊、森林景观建设。到2020年,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0个,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50公里。
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尚。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生态文明教育全面普及,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普遍推行,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
    14.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运用污染治理、总量控制、结构优化、生态保护等方式,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重点行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重点行业、区域、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持续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现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标。深入开展河道整治,建立完善“河长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加大危险废物处置管理力度。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环境违法查处力度。
专栏27  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项目建设工程
到2017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到2020 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淮河流域淮南段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重点实施项目。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寿县老城区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淮南现代产业园日处理污水1000吨污水处理站项目、大通上窑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寿县炎刘镇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安丰镇等8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及管网配套工程、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凤台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毛集实验区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潘集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潘集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三觉镇等4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及管网配套工程等。
    15.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设安全稳定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体系。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强煤矸石、粉煤灰、瓦斯气、矿井水、中水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支持寿县格义循环经济产业园快速发展。
16.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制度。探索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市场化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森林村镇建设工程,推进八公山、上窑山、舜耕山等山体生态修复与森林景观建设,加强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等湖泊湿地生态保育,打造寿县淠河生态经济带。按照“城乡统筹、地矿统筹、因地制宜”等原则,实施采煤塌陷区“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的搬迁安置模式。加快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探索开展塌陷区村庄搬迁与城镇集聚建设模式,有效解决塌陷区失地群众就业问题。
专栏28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程
把塌陷区新村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塌陷区失地农民就业和居民生活条件。到2020年,塌陷区治理利用率达到50%,其中稳沉区域的治理利用率达到90%,完成搬迁安置1.8万余户、4.6万余人。

17. 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环境保护督查,严格环境监管执法,解决好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推动河湖生态保持立法工作,严把环保准入关,逐步建立完善企业排污许可证发放制度,落实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整治和防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建立完善严格监管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落实国家环保体制改革工作,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完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指标考核权重。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组织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实施开放发展行动
进一步发挥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作用,加强区域间合作及城市间联合。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18.创建优化外商投资大环境。积极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改革试点实验,依法建立“全面报告+有限许可”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探索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属地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扩大外商投资领域,简化外资企业准入程序。推进口岸建设,全面实施关检合作“三个一”。全面开展“三互”大通关建设改革工作,力争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大通关协作机制。
19.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全面推进铁路、公路、航道、 航空、电网、气(油)管线、信息网络、物流通道建设,加强重要节点枢纽工程建设,构建贯通加密、无缝衔接、互联高效的现代综合通过。依托淮河水道,加快建设沿淮河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统筹规划建设铁路无水港,实现公铁水等多式联运;依托重点港口、合肥空港等重要节点,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交通枢纽站场和物流园区,完善集疏运和多式联运体系,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流域经济、通道经济、枢纽经济。开展淮南—合肥、淮南—蚌埠城际铁路前期研究,积极谋划联接南京都市圈、皖北城镇群重点城市的城际铁路。

专栏29  现代综合通道建设工程
    铁路。加快阜淮线、淮南线电气化改造和商合杭高铁建设,形成以合淮阜普速铁路、淮蚌高铁、商合杭高铁为主体的环城铁路网,谋划推进沿淮铁路、淮北-宿州-蚌埠-合肥城际、阜阳-蚌埠城际等过境项目,进一步完善淮南铁路网布局,提升淮南国家铁路干网地位。全市铁路正线里程达到175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74公里,基本覆盖所有县区。
公路。重点推进济祁高速、沿淮高速建设,构建“两纵三横”高速网,基本实现主城区半小时通达高速公路。打造市域公路外环线,建设区间快速通道,提升国省道等级和通畅程度。到2020年,对4条45公里国省道进行大中修改造,对5条75.8公里国省道进行改扩建;优化对外交通网络,改变我市北部对外通道形象。推进农村交通提升工程。到2020年,完成县道升级改造任务394公里,改造后的县道为二级、三级标准。完成乡道升级改造484.9公里,改造后的乡道为三级标准。完成村道延伸1225公里;实施县乡安保工程900公里,绿化工程900公里,照明工程707公里,打造2个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示范县(区)、10个示范乡镇、30条示范路。
航道。加快推进淮河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形成通江达海的水运大通道,建设淮南港综合码头工程项目;加强淮河(淮南段)岸线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打造江淮航运淮南枢纽港。规划淮南港口吞吐能力达1亿吨级,由煤炭、矿建运输为主,逐步发展成以煤炭、矿建材料、化工原料及制品、水泥等多货种并举,兼顾集装箱等综合物流运输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港口。提高茨淮新河、窑河等淮河水系支流航道等级。开展西淝河复航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西淝河等地方支流航道建设,规划建设西淝河三级航道,与淮河、江淮运河二级航道联通,形成淮南货物外运长三角的黄金水道。加强江淮运河航道、淠河航道建设。进一步完善沿淮港口码头集疏运体系。加快实施中安联合煤化有限公司茨淮新河码头建设、淮矿皖江物流综合码头、大通洛河作业区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到2020年,建成34个1000吨级码头泊位,港口年吞吐能力达5718万吨,运力达170万吨,基本形成干支联网、畅通高效的淮南水运体系。
航空。谋划布局山南新区、寿县、凤台县、潘集区等通用机场。
电网。加快城乡电网建设,重点实施泉大220千伏输变电、寿县南关220kV输变电站、新桥220kV变电站、古沟220kV变电站、八公山-西山220kV线路改造等项目,加强家庭光伏发电技术支持,助推“光伏扶贫”专项工作。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220千伏地区主干网结构,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实现市域500千伏站点全覆盖,县域220千伏站点全覆盖,乡镇35千伏及以上站点全覆盖。
气(油)管线。加强天然气支线管道建设,开工建设天然气第二管道,到2020年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启动“镇镇通”工程建设。
    信息网络。全面建设“宽带淮南”。不断优化宽带网络发展环境;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光纤宽带网络、无线宽带网络、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加速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推进宽带应用创新、示范与普及,完善宽带发展支撑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有线、无线交叉覆盖、互为补充,全面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宽带应用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形成较为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5%,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80%。
    物流通道。合淮、淮蚌、淮阜、淮亳四条主要物流通道基本建成。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开放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
    20.完善提升开放合作大平台。积极推进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建设,发展壮大“口岸+产业+市场”于一体的口岸经济。推动功能相近、位置相邻的园区整合步伐,探索实行开发区与行政区“政区合一”。发展会展经济,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力争把淮南豆制品展销会等办成有重要影响力的展会品牌,积极引入国内外重大赛事、国内外品牌展会、国际峰会、高端论坛等具有全国、全球影响的大型活动,搭建一批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对外交往的重要平台。
    21.高水平推进引进来走出去。牢固树立招商是第一要事的理念,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以及央企、上市公司和全国知名民企,鼓足精气神,积极走出去,主动引进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常抓不懈、提质增效。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完善外出招商机制、项目会商机制、企业服务机制、调度督查机制,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规范化。强化金融服务,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有偿方式和贴息等无偿方式支持招商引资项目,鼓励和支持县区、园区设立产业扶持专项资金。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提高项目落地率。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把招商成效与目标管理考核挂钩、项目引进与经济奖励挂钩,进一步在全市形成谋招商、抓招商的浓厚氛围。出台我市“走出去”整体规划,建立商务、财政、发改、建设、交通、文化、农业、税务、工商、公安、国安等部门走出去协调工作机制,尽快设立地方性“走出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以淮矿集团、淮化集团为重点,鼓励我市煤炭、煤机、电力、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技术合作。引导我市外贸型生产企业向外经型方式转变,在境外收购、兼并目标企业,支持参与境外经贸分区合作。鼓励企业抱团出海集聚式“走出去”,充分利用我市现有高校、职校教育资源建立我市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和输出基地,加速推进我市开展多形式的外派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22.加快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健全市县两级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培育壮大外贸主体。深入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扩大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业和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商品出口,推进科技兴贸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性产品及消费品,建设一批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引导加工贸易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培育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建设淮南自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平台。

专栏30  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
  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外贸业务。支持重点外贸企业采取重组兼并、控制控股等多种方式强强联合。鼓励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与外贸企业合作发展。鼓励外贸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加强出口品牌建设。加强外贸专业人才开发、培养和培训,为壮大外贸主体提供人才支撑。力争到2020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50家,年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家左右,年出口额超过百万美元的企业达到60家,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家。
    六、实施共享发展行动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注重机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让人民群众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富有、生活更幸福。
23.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实施四大脱贫攻坚工程、四大扶贫行动计划,注重加强金融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如期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绝不让一个贫困乡村、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以国家级贫困县寿县为主战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监测评估、防范返贫、责任落实“四个全覆盖”工作机制。严把精准识别关,实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建立返贫预警制度,制定完善巩固脱贫的后续计划和保障措施。严把精准施策关,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大力实施“雨露计划”,为贫困村和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措施,真正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严把精准帮扶关,完善“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村和扶贫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严把精准脱贫关,完善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机制,严格执行扶贫对象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可信。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市县乡村四级责任清单,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挂钩。

专栏31  脱贫攻坚工程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12.4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个贫困县摘帽。
    完善产业政策支持机制,大力实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扶贫项目,推广光伏扶贫,推进贫困县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全覆盖,着力增强内生动力。扎实推进就业脱贫,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强化劳务输出对接合作,促进就近转移就业。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加大对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投入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快生态脆弱地区治理步伐。深入推进教育扶贫,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决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加快农村最底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创新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和服务模式,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加大多元投入,加快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积极开展扶贫小额贷款。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24.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创业服务云平台、创业创新竞赛服务平台。深入实施“创业淮南”行动计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农民工服务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士兵、失地农民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实施“化解过剩产能中失业人员就业新起点计划”,积极推进职工转岗培训,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加快落实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深入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建立健全农民工就业创业平台,大力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持续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指导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落实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32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工程
    实施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等七大群体激励计划,就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托底保障、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监测能力提升等六大支撑行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激励计划试点。结合五大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同步,力争居民收入增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区域、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共建共享的格局初步形成。
2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整合基本制度政策,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衔接、公平可持续,基本实现法定入群全覆盖、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改进和规范企业年金管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提升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各项制度,加大对特困人员救助力度,构建社会托底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力争到2020年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5%左右。建立城乡一体、多险统一、便捷高效的社保经办服务运行机制,逐步推行网上办理、自助办理。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小区基础设施,推进文明、平安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完成1万户危房改造任务,完成1万户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积极运行,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创新基本住房保障和供给方式,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住房保障准入线标准,大力推进货币化保障和安置,加快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应保尽保。
专栏33  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
    着力推进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小微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记录、补充完善,为全民参保提供基础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城乡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开展医养结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工伤保险扩面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探索建立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障方式。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
    26.推动健康淮南建设。落实“健康淮南2030”规划纲要,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淮南建设,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县、乡三级医院合作办医,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动“智慧医疗”发展,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养老、健康服务等建设和运营,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逐步实现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城市,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努力做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全市人民健康。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经常持续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创建活动。
专栏34  健康淮南建设工程
医疗。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加大全科医生、家庭医生队伍培养力度,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按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布局市办综合性医院,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凤台县人民医院、毛集人民医院、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智慧医疗”发展,发展远程医疗。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养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着力打造辐射范围广、开放程度高、创新空间大的华东地区健康养老产业基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与趋势,利用国家对健康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支持政策,立足淮南及周边城市、面向长三角,培育、拓展市场需求,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积极发展医疗、养老、养生、休闲等健康养老服务业。
体育。加快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重点建设步道、全民健身广场,积极打造市、县体育生态公园。重点推进淮南奥林匹克公园、大通区体育文化中心、寿县体育中心、毛集实验区体育文化中心、市体育学校南校区、体育文化中心(民生体育馆)二期工程、谢家集区体育文化中心、八公山区全民健身中心、凤台县全民健身中心、潘集区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国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养老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左右,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27.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大公办幼儿园资源,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加强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在淮高校建设,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形成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加快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园区,做大做强市职业教育集团。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广泛开展“名师带徒”行动。提高特殊教育、民族教育质量。畅通继续教育通道,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重视农村教师培养发展,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制度,优化教师资源结构和配置。
专栏35  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工程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均衡发展,建设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坚持共享发展,建设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建设职教大市,构建更加灵活更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提升服务能力,建设更具效益的创新创业教育; 建设高教强市,发展更高质量更具创新引领能力的高等教育。实施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普通高中攻坚计划和改造计划、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等工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成市职教园区、交通学校、卫校、技工学校、特殊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等建设,做大做强职教集团,构建更加灵活更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构建结构优化的教育体系,提供内涵丰富的优质教育,建设更高效益的现代教育。
    28.扩大公共文化供给。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践行、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全面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市、县(区)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大力推进基层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加强淮南日报、淮南市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对外传播,着力塑造美好淮南良好形象。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推进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支持淮南地域特色文化发展。围绕寿州锣鼓、花鼓灯、推剧、少儿艺术等特色项目,鼓励原创,打造淮南特色文化精品,扩大影响。以寿县古城和正阳关、隐贤、瓦埠、上窑等古镇为重点,推进实施古城整体保护利用工程和古镇古街保护利用工程,做好寿州窑遗址、日军侵占淮南罪证遗址的保护工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促进多元化社会化供给,推动文化惠民“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专栏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程
    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明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贯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深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题季”活动,推动“主题季”活动从个人层面向社会层面延伸。深化“践行核心价值 打造淮南好人”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城乡创建。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深化文化培育行动计划,培养良好家风家教,传承良好校风校训,广泛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乡”活动。充分发挥淮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为美好淮南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专栏37  文化中心建设工程
    建设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规划建设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推进淮南档案大厦(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市房地产档案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三馆合一)建设。推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建设。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9: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38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信用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和共享,推动信用信息公开,扩大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培育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积极申建国家级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深化信用交流合作。按省统一安排部署,“十三五”时期,全市社会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监管机制基本建立,信用服务市场规范发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作用有效发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信用淮南”建设跃上新台阶。
29.深化平安淮南建设。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和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加强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县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建设,开展“大接访、大服务”活动。深入推进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全面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强化自治功能,深入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坚持积极引导和依法管理并重,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坚持生命至上,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科学完善的食品和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
专栏39  平安淮南建设工程
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机制,到2020 年,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有效化解。建立完善大巡防机制,主城区打造了5个“一分钟处置圈”、16个“五分钟处置圈”,常态化执行等级勤务、等级戒备,网格化布警,全时空巡逻,实现“囤警街面、动中备勤”。持续深入开展平安县(区)、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平安单位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力争到 2020年,全市平安县(区)达到95%以上。大力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战化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依托交管、户政、出入境、110警情等大数据分析,推进平安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平安建设信息化综合平台。坚持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深化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网格化管理,务实平安建设根基。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在全市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整治、隐患排查,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隐患,强化道路交通、消防、危爆物品和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突出煤炭、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和人员密集场所,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升科技治安能力,加快建立市、县区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到2020年,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职工10万人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等指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七、保障措施
    全面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行动计划,是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提高能力本领,强化工作落实,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0.加大政策支持。聚焦五大发展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优化相关专项资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全面落实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积极推进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创新高校院所领导干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以不低于70% 比例奖励给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健全企业研发后补助机制,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实新产品、首台(套)、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等创新支持政策,探索运用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加大对县(区)经济特别是贫困县发展的人才、财税、土地、技术等方面政策支持。
    31.创新体制机制。坚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释放活力、推动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行政中介服务清单管理制度,加强政府权力运行标准化、全程化监管,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以更大的力度深化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大力推广政府和企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释放改革红利。
    32.强化项目保障。围绕推动五大发展,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项目谋划建设,建立推进五大发展重点项目库,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年度项目滚动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革完善建设用地供应方式,对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重大项目,可提供“绿色通道”等审批便利。深入实施“四督四保”制度,坚持重大项目“月调度、季通报”,强化重大项目建设跟踪调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33.优化发展环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廉政建设,大力弘扬“三严三实”作风,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真抓实干。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持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大力优化政务环境、投资环境、法治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严格依法保护产权,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家和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做好舆论引导、政策解读等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各地推进五大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充分激发和调动全市上下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4.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实施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加强统筹协调和战略谋划,研究审议重大问题,指导各县区、各部门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小组,负责推进实施各专项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实施“三查三单”制度,坚持日常督查与定期督查、重点督查相结合,加强对工作推进、任务落实、发展成效的跟踪检查、督促督办。把推动五大发展行动落实情况纳入对各县区、各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用好考核结果,建立奖惩问责机制,注重在五大发展行动中发现干部、评价干部、选拔干部。
    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实施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围绕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具体施工方案和配套举措,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细化量化、明确进度,做到可操作、可考核、可追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7 12: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哪发布的,有具体网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7 14: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旧城改造,说的很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2-29 21:56 , Processed in 0.07581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