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5-16 18: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伊通河系列踏查活动将开启
本帖最后由 13756880918 于 2016-5-16 18:32 编辑
市民专家齐参与 再梳城市文脉
伊通河系列踏查活动将开启
长春晚报记者 赵娟
伊通河是长春的母亲河,两岸历史遗迹众多,不仅包括众多的史前人类遗址、辽金捺钵遗址,近现代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也发生在伊通河两岸,她还与长春城市的起源密不可分,可以说,伊通河延续的是长春城市的文脉。
如今的伊通河,经过近20年的治理,两岸风景秀丽,鸟语花香,在省市政府新一轮的治理中,除了两岸的硬件设施,伊通河两岸的文化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如何让改造后的伊通河更具魅力,更富鲜活的生命力。今年,本报联合踏查长春团队、长春公益规划师团队、长春电视台《发现长春》栏目重走伊通河,对流域内的历史遗迹进行踏查,寻访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消失的村庄,梳理城市文脉。
筹备伊通河流域历史文化遗址踏查
作为踏查长春团队的组织者和踏查活动的发起人,70多岁的陈学奎老先生对长春历史的喜爱和痴迷,在“圈”内很有名。多年前,他就曾无数次地到伊通河两岸踏访,并手绘伊通河长卷,长卷上对他所到的每个景点都做出了标记。对即将进行的伊通河系列踏查活动,他早在年初就开始着手,不仅查阅大量资料,每逢节假日、休息日,他都会到伊通河周边的乡镇走访,小城子、新立城,以及其它有代表性的村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对伊通河上的4岛28桥,他更是熟悉。
在活动的筹备会上,陈老先生谈到此次踏查,显得非常兴奋,他称自己在走访时发现,从新立城往北,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村镇了,随着城市改造和河流治理的推进,两岸曾经的历史面貌应该被挖掘和记录下来。这次的伊通河踏查,不仅有众多的历史爱好者和市民参与,更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有城市历史研究方面的、文化民俗方面的、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因为他们的参与,加上深入走访、调研,可以沉淀出更科学、更专业、更有可行性的成果。
标识两岸历史文化遗迹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曲晓范对东北城市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介绍,在伊通河两岸,有大量的近现代遗址遗迹。如两岸遗留下来的伪满时期砖厂的遗址,对研究伪满的城市建筑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伊通河本身的航运,码头等重要遗存,关东铁岭屯、龙王庙小学、头道街的朝阳寺等地,在近现代历史上都发生过重要的事件。随着城市的变迁,历史遗迹得以留存下来的很少,但对于历史上曾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方、名人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如果没有遗址留存下来的该怎么办,国际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办法,如英国和日本的城市,如果名人居住的地方没有保留下来,也会立一个标识牌,这样可以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气息,增加人们对城市的依恋感。
曲晓范老师建议,在伊通河踏查中也可借鉴这一做法,对确定下来的历史事件发生地,或已经消失的遗址遗迹所在地,立下标志牌。这一建议得到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城市文化传播与历史研究中心金明川主任的认同,他称,对踏查中确定的遗址,将通过卫星定位的方式,在地图上标识下来,纳入伊通河改造工程和未来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深入挖掘村落民俗
随着城市的扩张,伊通河沿岸的村落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将来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对于这些村落,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建议,要通过此次踏查,留下记号,不仅在村落所在地要立碑记录,还要对每个村落进行深入走访,对其起源、历史、民俗都要深入挖掘,施立学老师称,争取通过此次踏查,完成《伊通河村落民俗文化志》,全面展示伊通河两岸的村落民俗,民风民情。此外,老长春城也依伊通河而建,他建议要在踏查中确定长春老城的城门所在地,立碑纪念,并在每个城门所在地绘制当时的长春地图,以此说明当时长春城的范围、大小等。伊通河与柳条边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柳条边把长春城分为边里、边外,但它的走向是怎样的,却鲜为人知,施立学老师希望通过此次踏查,把柳条边的走向在现有的长春地图上标识出来,他还建议在净月潭内的柳条新边所在地恢复曾经的柳条边墙,打造园区内的新旅游景点。
金明川称,此次踏查旨在挖掘伊通河沿岸的历史文化,为打造伊通河沿岸城市风貌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可行性方案,为省市一号工程的改造建设,做好前期调研和铺垫工作。之所以招募专家、市民参与踏查,旨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前,更多地听取民意,从而制定出更亲民、更合理的规划方案。踏查活动在5月中旬启动,首站踏查伊通河流域古代文化遗址,踏查路线自刁家山起,包括湿地公园、东岭地遗址、红山砬子、靠边孙、靠边王、长春厅、小城子等。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