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yan12 于 2016-5-7 16:28 编辑
目前,交通拥堵已是苏州市民的切肤之痛。昨天举行的全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会议,对这一“城市病”进行集中会诊,探讨研究“治病”之策。市委书记周乃翔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站在苏州建设特大城市的高度,着眼长远,制定苏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6-2030),并细化为具体项目。要抓住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的契机,推进重大交通项目规划建设,优化完善城市轨道线网和城市快速路网布局规划,加强区域组团间的互联互通,破解区域性、持续性、周期性的交通堵塞现象。
据市城市道路交通委员会办公室分析,造成市区交通拥堵的原因主要有6个方面。
其一为车辆高速增长使得交通压力爆表。目前,苏州平均每个工作日有1500余辆新车上牌。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5万辆(其中汽车283万辆),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七、地级市首位。
其次,路网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交通疏散能力。其中,姑苏区窄街窄巷多,难以新建或拓宽道路,主次干道、支路比例不协调,交通压力最大。从整个市区范围来看,由于古城区外围4个组团之间的通道较少,穿越城区的过境性车流较大,以内环高架为例,穿越内环的车流占比高达55%。
而且,市区骨干交通系统尚未完全成网。苏州目前已基本建成“‘井’字+环”城市快速路网络,总里程208公里,但规划中仍有约240公里的快速路待建,快速路网整体效益目前仍然难以充分发挥。
路段施工多点开花是第三个原因,轨道施工以及人民路、城北西路等主干道施工密集铺开,各方向可供选择的路径有限,造成车流集中形成“新堵点”,带来了区域交通“阵痛”。
停车泊位不足也是一大原因。以姑苏区为例,汽车保有量达32.8万,所有停车泊位仅8.9万个,占道停车难以避免。
轨道交通线网目前仍局限于市区范围,且以古城放射为主。由于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无缝”换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高峰时期的私家车通勤率比例仍然偏大,市区公交分担率仅为29.2%,公交出行还需要大力发展。
还有一个原因是管理手段不够、力度不强,由于我市交通智能化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执法管理力度仍需加强。
继中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之后,苏州城区的快速路(高架+隧道)建设依然马不停蹄:目前在建的有:
1、西环高架北延(苏虞张公路城区段快速化改建,快速连接常熟西部和张家港)
2、西环高架南延(友新高架至苏州湾大桥,快速连接苏州主城和吴江片区西-太湖新城)
3、南环高架西延(连接内环高架和中环西线,高新区最后450米路段年底通车)
4、东环高架南延(南延2期,快速连接苏州主城和吴江片区东)
5、南湖路高架(中环南线,首期连接友新高架和东环南延)
6、星港街隧道化改造
7、渔洋山隧道和太湖大桥复线
未来1-2年即将建设的有:
1、南湖路高架东延至中环东线
2、娄江高架东延至昆山中环
3、中环东线南延至吴江东西干线快速路
4、苏州湾2号隧道
5、金鸡湖隧道(和地铁六号线共线)
6、星塘街北延高架(快速连接园区湖东至阳澄湖地区)
7、城北公路的部分路段
8、春申湖路快速化改造(中环北线的第二通道)
9、独墅湖第二隧道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