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4 17: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新政全面施行
2015-05-04 来源: 合肥日报http://www.ah.xinhuanet.com/2015-05/04/c_1115163808.htm
核心提示
2014年,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市对产业扶持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构建了“1+3+5”政策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当年下半年,国家层面也对产业政策开展了清理和调整,我市“1+3+5”政策的思路和原则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要求高度一致,充分印证了我市“1+3+5”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2015年,合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在总结去年政策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又对“1+3+5”政策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近期正式颁布实施。新政出台的背景、意义是什么?与2014年版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相比,新的政策体系具有哪些亮点?合肥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作了一一解答。对此,本报今日开辟版面,对相关政策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解读。
“四个转变”创新扶持思路
从2013年8月开始,历时10个月,合肥对原有产业政策作出了革命性的系统调整,于2014年5月推出了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
“1+3+5”政策体系由一个规定、三个办法和五大政策构成,简称“1+3+5”政策。其中,“1”是指一个《若干规定》,即《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把我市政策调整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式、新办法提炼固化为产业政策制定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和统一标准,用于指导产业政策的制定工作。这个若干规定是整个政策体系的纲领性文件;“3”,是指三个《管理办法》,即《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财政资金“借转补”管理办法》。三个办法对新的投入方式作出了统一规范;“5”,是指五大具体政策,包括新型工业化政策、自主创新政策、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服务业发展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五大具体政策更具操作性、更加接地气。
“由事后为主向事前事中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有关专家用“四个转变”概括合肥“1+3+5”政策体系的构建思路,由事后为主向事前事中介入为主转变,在项目建设最需要资金的阶段给予支持;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体现集中力量扶持重点产业的做法;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实现政策资金循环、放大使用;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实行普惠扶持和阳光操作。
据介绍,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和事后奖补是“1+3+5”政策体系的四种投入方式。其政策特点在于,将原分散在各有关部门的产业政策整合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产业政策,实现体系化;政策全面清理了税费类优惠政策,与国务院关于税收优惠政策清理的要求保持一致,确保了政策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突出基金和金融产品投入方式,实现市场化。
政策升级成效不断显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合肥产业政策调整的超前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首先,企业反响强烈。过去奖补额度大多为十多万元,不仅扶持力度有限,而且基本上都是事后支持,对企业的引导力和吸引力不大,有些实力较强的企业符合政策规定也不愿意申报。而“1+3+5”政策创新设计的基金投入、财政金融产品和“借转补”扶持方式,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动辄百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而且大多为事前事中投入,对企业扶持的力度和效果有了很大提升,使真正一心谋发展的企业看到了希望,纷纷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如去年“借转补”项目申报,企业就非常积极,短短1个月,通过县(市)区、开发区申报上来的项目就多达500多个。其次,社会广泛认可。“1+3+5”政策一经发布,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香港及省内外30多家媒体竞相报导,尤其关注我市产业政策的“去行政化”、资金投入的“前置化”,对我市产业政策的重大革新给予了浓墨重彩的宣传。同时,外地不断取经。我市“1+3+5”政策出台后,浙江、陕西以及我省淮南等省内外兄弟城市纷纷前来调研学习,特别是2014年底中央下达清理税收类优惠政策文件后,许多地方更是络绎不绝地前来我市学习借鉴政策规范化、投入前置和市场化运作等做法。此外,中央充分肯定。去年,中央督查组到合肥督查中央政策落实情况时,给予了两点高度评价,一是认为合肥对中央政策领会深,贯彻落实到位;二是认为合肥政策创新力度大,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4年,我市实际执行的产业政策资金总额为29.88亿元,政策创新成效已经显现。基金投入高效撬动社会资本。2014年6月,市财政投入基金的资金总量为7.96亿元,其中拨付兴泰控股公司和国控公司资金3.87亿元,设立6支子基金,基金总资金规模达21亿元,撬动社会资金超过17亿元,放大近5倍。目前,合肥市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安徽凯泰厚德文化创业投资基金、中钰黄山节能医药环保创业投资基金、合肥中兴合创半导体投资引导基金、合肥瑞力节能环保创业投资基金、合肥朗程智能制造技术投资基金等6支基金已进入实质性投资运作阶段,构建“基金丛林”的愿景开始变成现实,形成了引资与引智并举的新格局;财政金融产品有效发挥金融杠杆作用。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市财政安排资金设立7个财政金融产品,为397户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农业发展融资担保基金担保项目33个,担保金额7130万元;农业合作社联盟共同基金吸引105家龙头企业、30家合作社参与,带动民生银行按注入资金1∶10比例放大贷款授信总额度。支持文化创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意贷”,财政投入1000万元,银行按照风险池资金10倍安排定向信贷资金2亿元用于中小文化企业融资。财政投入贴息资金6066万元,支持中小企业融资77.76亿元;“借转补”为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借转补”方式拨付项目资金2.72亿元,支持重点项目414个,单个项目最高扶持金额达1500万元;事后奖补继续发挥实效。事后奖补政策在2014年当年完成兑现1.9亿元,支持项目或企业达1572个,保证了政策的受益面。
政策给力助企做精做强
政策体系的建立,在于服务经济发展。
2015年,合肥产业政策资金总额计划为26.77亿元(含产业引导资金7亿元)。
工业政策发力点方面:支持“宽带合肥工程”等信息化建设。新的工业政策,增加了对“宽带合肥工程”建设的扶持政策,通过招标采购确定运营机构,在城区重要公共区域开展无线网络免费接入服务,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同时,为促进网络化、信息化应用发展,深入推进“翔计划”工程、工业云服务平台、两化融合等众多信息工程建设;保持新引进项目和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结合当前工业投资额度和项目数量下行的实际情况,首先是降低了新引进工业项目的政策门槛。2014年政策规定,新引进的工业项目享受固定资产投资额5%的补助,总投资需达到5000万元。今年将这一标准降低到3000万元,目的是增强对中等规模工业投资的拉动。其次是保持对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0%的投资补助政策,重点是维持对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智能语音、智能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12%的投资补助水平;降低节能技术改造奖补政策的条件限制。将工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竣工后年节能量达到500吨标煤的限制性条件,降低到300吨;工业以外项目则由100吨标煤下降到50吨,以适应整个节能技术改造工作向深度挖掘,促进企业节能技术创新改造的积极性。同时,为保证节能目标的顺利实现,2015年新政策中还引入了能耗在线监测、重点能源企业审计等多项举措;提高混凝土搅拌站绿色环保建设奖补额度。为促进混凝土企业新建、改建绿色环保搅拌站,治理建筑业环境污染,新政策将原来按改造投资额5%比例且不超过50万元的补助政策,修改为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同时,对年度搅拌站环境治理考核成绩突出的,再给予100万元补助。通过这项措施,大力降低PM2.5等粉尘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优化居住环境。
自主创新政策发力点方面:通过多项复合政策帮助创新企业融资。科技创新企业贷款难,即使设置了金融产品,仍难以执行。为破解这一难题,2015年自主创新政策引进保险公司,促进科技保险小额贷款的发放。政策支持包括:基准贷款利率30%的贴息、1%的保费补贴、50%的保费补助等,分别立足提高企业积极性、保险公司积极性和调动企业参保积极性,将开展科技小额贷款的各方均纳入政策奖补范围,使其合力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根据国务院长江经济带规划精神,在新修订的自主创新政策中,更加突出科技改革创新的导向,按照打造创新高地和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突出对科技服务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重点是根据中央有关要求,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对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支持“创客空间”等各类创新孵化器发展。为支持这一新生创新孵化器的健康发展,2015年自主创新政策将其列入支持范围。
农业政策发力点方面:落实政策措施支持种业发展。国家和省对种业发展高度重视,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国办发〔2013〕109号文、省政府印发了皖政办〔2014〕19号文,对深化种业改革、提高种业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推进我市种业改革创新发展,2015年将种业发展纳入农业政策给予支持;拓宽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融资渠道。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承担风险能力较弱,融资难度较大。让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结成产业化联盟,有利于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与金融机构的话语权。2015年农业政策继续实施联盟共同基金扶持政策,对参与联盟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融资提供支持;深入推进环巢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根据市政府2015年重点工作,在2015年农业政策中新增“环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试验示范区建设”支持政策,推进环巢湖乡镇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试点,实施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优化巢湖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巢湖水环境治理。
服务业政策发力点方面:创新融资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从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控制“新三板”和区域性市场挂牌企业风险两个方面入手,拉近挂牌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距离。一方面设立创新金融产品奖励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市属国有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扶持我市小微企业发展,包括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市属国有企业开发小微企业扶持债券、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定向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票据)等各类创新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设立挂牌企业“成长贷”财政金融产品和“成长贷”风险池资金,对目前“新三板”、区域性场外市场挂牌或拟挂牌企业给予政策支持;继续加大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切实发挥合肥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继续通过服务业政策加大对开放型经济的支持力度,具体包括支持合肥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推动合新欧延伸,促进公路、铁路、水路联运,打造立体交通等。另外,对出口企业结汇风险体系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境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资、境外产品促销等众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首次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纳入政策支持。为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2015年初,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落实《实施意见》精神,把城区旧货交易市场及分拣中心建设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以促进我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力点方面: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强化政策对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选取受网络冲击较大的实体书店以及国务院近期放开许可经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为重点扶持对象,支持实体书店扩展服务场所和增加服务项目,支持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升级改造和多元化经营。通过鼓励多元化经营、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服务水平,让传统文化企业焕发新活力,更好地为市民文化生活提供服务;支持文化与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在文化产业政策中增加了支持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融合项目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大项目建设;支持民间文化场所建设和利用。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场馆建设,将投资补助上限由上年的200万元,提高到今年的500万元,促进民间文化娱乐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为保证场馆利用率,增加了对文化中介机构租赁场馆开展大型文体表演等活动的支持政策,以拉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星级记者 赵登岩)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