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6-10 21: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百座城市来合肥取经 合肥向发达城市找差距
合肥在线 2014-06-10 13:38 稿源: 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http://news.hf365.com/system/2014/06/10/014012567.shtml
开栏语:
今年一季度,在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依然在“争上游”,各项经济指标均接近或进入省会前十位。
何处寻找新经济增长动力?改革发展中的合肥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出强有力的回答。这座中部省会在国资监管、新能源汽车、建筑住宅产业化、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和措施,有着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合肥模式”。
以合肥为镜,可知产业兴替;以合肥为镜,可促全省发展。从今天起,本报将开设“当好全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专栏,并连续6天在重要版面推出系列报道,分六大篇章依次推介合肥“六个坚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真抓实干、坚持创新驱动、坚持项目带动、坚持市场导向、坚持用发展统一思想)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合肥新理念新思路
●合肥经验的真谛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同时摸着石头过河。合肥在改革中敢碰矛盾,敢于碰硬,并且善于在发展中解决矛盾。
●工业立市,只是现代化进程中阶段性的任务,建设一座生态文明城市才是终极目的。“大湖名城”探索的正是让“人的城镇化”越走越宽的新路。
如果能和过去对话,合肥会骄傲地报出一串数字:
“十一五”特别是近年来,城市累计工业投入是前56年总和的13.5倍,财政收入是前23年总和的5.25倍。今年一季度,合肥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大多提升至或逼近省会城市前十。
本轮产业升级呼啸而来,敢于碰硬、探路的合肥,迄今已吸引全国100多座城市来取经。在兄弟城市“学习潮”中,合肥则表示,要再拉高标杆,向先进地区发达城市看齐。
首开全国先河渐渐成常态
在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公室的案头,每隔几天就会收到外地前来学习考察的函件。仅今年前5月,就有山东、辽宁、广东、广西、河南、内蒙古等10省区21城前来学习。
今年1月,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级服务业标准试点单位,并将“主刀”制定公共服务业的行业化标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中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局长黄卫东常常反复揣摩着这句话。
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迄今已满七年。黄卫东评价说,“合肥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探索,恰恰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十一五”特别是近年来,合肥首开全国先河已成常态。以合肥为源发地,由此催生的一批新理念、新思路引起全国关注。
@合肥市将原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土地有偿服务中心等4个中心机构,合四为一,组建合肥招投标中心。其在招投标领域所推行的“四个统一”(统一运行平台、统一操作机制、统一评标规则、统一监管管理)等一系列新思路,被业内冠以“合肥模式”。
@合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学、研、政府四方相结合,并通过“定向购买”“上班充电”等手段初步培育出了私人消费需求,再度被推崇为“合肥模式”。
@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向外来务工子女全面放开九年义务教育,百分百零收费入学。这令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备感“不可思议”。
@合肥首尝螃蟹,建立政府财政存款自动分配制:根据各家银行在合肥的利润、税收、贷款余额、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营业网店数等综合打分,再按比例自动分配到各家银行。从此,财政局长再不用跟行长们“费口舌”。
@合肥森林覆盖率达28.58%,是目前全国唯一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有史以来,国家林业局第一次将“国字号”的头衔颁给一处退耕还林地——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合肥着力缩小城乡差别,如今五县(市)已诞生了两个“百强县”,县域经济异军突起,占得全市经济总盘子的“三分天下”。
@合肥改善农村环境,全力实施“清洁家园”和美好乡村建设,再开全国之先河。
……
改革之路取经容易念经难
常有惊人之举的合肥,开始成为各地政府考察学习的热门目的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全国已有100多座城市先后奔赴合肥“取经”。
一支由90多人组成的梅州市考察团来到合肥,忍不住请教合肥市规划局:“合肥的大拆违怎么能做到零上访,群众还那么支持?现在滨湖区建设得那么好,当初拆迁的过渡安置,你们成功的经验在哪里?”
“合肥大建设迄今招投标2.5万多个项目,总交易金额达到5115亿,竟然没有一个干部在招投标环节倒下。怎么做到的?”山东、辽宁、广东、广西、河南等30多个省级纪检部门连声赞叹。
来合肥开现场会的石家庄市更好奇,“合肥大建设修建了1000多条道路,架设了数百座桥梁,2000多亿投资下来,八年过去,竟然没有一条路返修,没有一座桥梁坏?”
俗话说,取经容易,念经难。合肥是如何做到的?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国家建设道路逐渐明晰。从2006年为发轫,合肥的建设驶入快车道。从大拆违,到大建设,从大创新,到大环境;从大项目,到大招商,从大发展,到新跨越。
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片地,人还是这些人,合肥变的是观念和思想。从此,观念一变天地宽。
在此轮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产业升级转型中,合肥继续摸着石头过河,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新思路。平板显示、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合肥瞄准的产业集群一个比一个“潮”。这份拿得出手的产业升级转型成绩单,不禁让兄弟城市们刮目,但背后谋划和寻找的历程,却少有人知。
“合肥布局战略型新兴产业从不盲动。”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朱胜利举例说,去年,每一周他们都要广泛倾听产业专家、高校教师,甚至国家部委的声音,先思动而后谋定。
最担心助长合肥干部“娇气”
当兄弟城市“学习潮”奔涌而来时,外地学习者多看到结果,却少有人检视“合肥经验”得来的过程。
2011年9月,在巢湖并入合肥城市版图“满月”之时,合肥市召开第十次党代会,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首次提出,合肥要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并迈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2013年2月、5月,在两次合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吴存荣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发展新定位,依托“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进十强”(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十强)的目标。
时隔半年,2013年8月,吴存荣再次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结合十八大精神,进一步阐释了要建设一座“生态宜居”城市的理念。
回看合肥改革发展这一路,行之非易。在摸索中,改革发展的大路越走越宽阔。
“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合肥的改革发展没有徘徊在成绩中,而是选择——继续。
今年6月3日,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在会见安徽省、市12家媒体集中采访团时总结说,“以前常把措施和目标弄混,合肥的改革很多,究其改革的具体措施却是建立在新理念基础上。过去,我们提工业立市,现在渐渐明白了,那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任务,建设一座生态文明城市才是终极目的。”
眼下,各方对合肥褒奖声多了,吴存荣反倒担心这会助长合肥干部的“娇气”。在合肥工作生活了九年多,吴存荣说,他和新、老合肥人一起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阵痛。“合肥的开放度、国际化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拉高标杆,瞄准先进地区发达城市,再次找差距”。
-记者手记
从“摸论”、“猫论”说起
在会见省市12家媒体集中采访团时,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在回应改革发展中“合肥经验”时,风趣地说,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杀猪各有各的杀法”。
如果将产业升级转型作为现阶段目标,“十二五”以来的合肥,其改革发展上的行事做法更像是一个“快刀手”。
迄今,全国已有100多座城市来合肥学习。奇怪的是,在这场“学习潮”中,我从合肥公务员群体中却听到了一个共同的感慨,“但凡一个地方发展好的,或者某一个方面发展好,一定是有内在的东西,这些通过文字材料很难表达,或者说看到的,也不一定能学着做好。”
官员们何出此感?我想,大概是所谓的任何成功“模式”、“经验”都不是完全可以复制、照搬而来的。改革之路,创新之路,从来都没有现成的。
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之后广为熟知的“猫论”、“摸论”、“不争论”,大意相同。
改革的披荆之剑挥舞到哪儿,各种困难、矛盾、阵痛也会相伴相生。诚如吴存荣所说,“改革的过程,就是在发展中解决矛盾的过程。”
在此轮遍布全国的产业升级转型中,各地争相来合肥学习,来学什么?观念一变天地宽。除了可以言明的经验、做法,我暗自揣度着:最重要的是这种只可意会的精、气、神。
无他,再多的学习,都只是皮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