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市地处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是国家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5县4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总人口391万,市内建成区面积10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5.5万。
绿色发展,彰显两型理念
“湖南株洲,几年前,这里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今天,这些都不见了。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完成了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向国家卫生城市的蝶变。”这段文字出现在2012年11月5日新华社长篇通讯《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六个篇章中的第一篇章,株洲是整篇文章着重提到的两个地市级城市之一。这无疑是对株洲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的高度肯定和褒奖。
株洲市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布局建设的老工业城市,曾经一度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株洲市抓住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机遇,大力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致力将株洲打造成“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实现从“机声隆隆”的老工业基地,向“鸟语花香”的生态宜居城市蜕变,株洲人自2007年以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大旗,肩负着为湖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路子、出经验、作示范的历史重任,开始了两型探索的新征程。
着力转型升级,发展两型产业。株洲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主线,致力优化“三个结构”、推动“三个转变”,即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优化工业内部结构,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优化企业产品结构,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向“创造”、从“黑色”向“绿色”转变。自2008年以来,不惜牺牲30多亿元工业产值、3亿元税收,关停污染企业162家,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7.3%,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被确定为国家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城市,连续8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340亿元,是2007年的3倍,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6%,新型工业化考核连续5年获评全省一等奖,符合两型发展取向的产业结构逐步建立,产业两型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着力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株洲市牢固树立“宁可牺牲GDP,也要青山绿水”的环保理念,做到严管、严治、严罚“三管齐下”,重拳治理污染,有效减少环境负荷,提升“两型”水平。注重严管,把环境治理当做硬指标,成为硬任务。注重严治,在环境治理上真正出重拳、动真格,采取“关停企业、拆除烟囱、净化污水、变性土壤、清洁能源”五项举措,对造纸、水泥、建材、冶炼、化工等行业中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坚决予以取缔。注重严罚,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赔偿”的原则,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自2008年以来,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率稳定在95%左右,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50%,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Ⅲ类,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
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株洲坚持把改革作为推进两型试验区工作的动力源泉和有效途径,按照“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理念,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经验模式。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成了交易平台,完成了全省首例交易。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方面,研究制定了户籍、计生、住房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云田、松西子、高塘等一批亮点和特色示范。在土地经营管理方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成功开展了全省首笔“地票”交易。在投融资机制方面,提出了“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7+2”投融资平台,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
城镇带动,打造宜居城市
株洲1951年6月由镇设市,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经过数十年沧桑耕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区面积由1.05平方公里拓展到10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不足7000人发展到今天的105.5万。如今,这块沃土已悄然积蓄了无限的力量——城市资源在这里整合,城市要素在这里集聚,城市竞争力在迅速提升,一座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在欣然崛起。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初步构建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功能完善、结构科学、产业合理、运转高效的新型城镇体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考虑历史背景、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建设。
提升城镇品质品位。大力实施城市扩容提质攻坚战,全面开展小街小巷改造、人行道板改造等“五改”行动,有效开展美化、绿化、亮化、数字化等“四化”工程,全力推进神农城、湘江风光带等“四大精品工程”建设,城市品质品位显著提升。神农城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金奖,成为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湘江风光带河西段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大奖,并以其亲水、亲民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建成自行车公共租赁系统,黄绿相间的自行车成为街头靓丽的风景;建成了规划展览馆,成为展示株洲的有效平台和窗口;率先成为国内公交电动化城市,并且使用的都是株洲本地生产的电动公交车。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株洲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5%,城区绿化率达到50%。近几年先后关停污染企业160多家,城区拆除烟囱达400余根,市区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国家二级标准。目前,已成功创建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荣获全国综治工作四连冠,被评为“湖南省最干净城市”。
今日之株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城镇扩容提质行动,加快老城区提质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带动能力。坚持“一体三极”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云龙新城,规划建设东南新城、西南新城,提升城区对南部四县的辐射能力。坚持南向发展的空间取向,打造株醴城市群,拉开城市框架。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打造株洲特色的城镇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真正让株洲这座城市更具生机与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