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9355|回复: 11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无为城墙(芜湖市唯一保存的城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1 16: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1 16:35 编辑


千米城墙 千年沧桑

    无为县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汉末,北宋时与临安、扬州、寿春并称“四大名城”。但是,这座隋代开始修建、宋代形成规模、明代逐渐完善的古城墙如今只剩下不到1000米了,这也是芜湖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唯一仍处于原生态状况下的古城墙,可谓弥足珍贵。

宋代的无为军城墙
    据清嘉庆《无为州志》记载,无为城旧城在花家疃。隋开皇元年,始建城口镇,即无为镇;北宋熙宁三年,设军治,军乃营垒,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因为两淮用兵,始筑垣墉。“垣墉”的意思是墙壁,即城墙。
    宋代的无为军城墙是什么样子呢?借助《北宋时期无为军城基本格局》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的无为军城四面是护城河,除西门从陆地可以进城,东、南、北三面只有通过四座桥梁、三座城楼、四个城门才能进城,这说明北宋时期无为军城的布局是根据军事防御来规划的,也隐约可知临护城河而建的城墙的基本格局。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曾知无为军近三年,主持修建了南门的城门楼九华楼和东门的城门楼明远楼,题下了匾额,并写下《重九会郡楼》:“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宋代无为籍著名诗人杨杰有诗颂无为城南九华楼:“此楼此景他州无,山川形势吞三吴。惟凭诗老写奇胜,纵有画笔难功夫。”由此可见,当时无为军城墙雄踞大江之滨的巍然气势。
    相关史料也能说明北宋无为军城墙的存在。《宋史本纪第七·真宗二》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九月,“无为军言大风拔木,坏城门、营垒、民舍,压溺者千余人。诏内臣恤视,蠲来年租,收瘗死者,家赐米一斛”。《宋史·志二十五》记载说:“大中祥符二年九月,无为军城北暴风,昼晦不可辨,拔木,坏城门、营垒、民舍。”《续资治通鉴》对此也有同样的记载。从城门被大风吹坏的情况,可以推断出公元1009年无为军已经有城墙和城门。1987年春,大东门供销社商厦基建打地基时,有人曾在现场亲眼目睹拆除一段城墙的过程。据说被拆城墙墙基与东城门的墙基相连,用的墙砖均为宋砖(青色,比明砖厚重),墙基宽有9米,据此推算,城墙上面的马道应当有6至7米宽;紧靠内墙还有一条宽约4米的方形砖铺的路,在地下向前延伸。城墙砖用的是宋砖,这也佐证了无为城墙始建于宋代。
    北宋及南宋时期,无为军城墙主要用来对付金人入侵。公元1129年7月后,金太子兀术率兵由归德南下侵宋,先占领庐州,11月占领无为军,由和州进攻采石渡。《宋史·志第四一》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只有九个字:无为军“建炎三年,入于金,寻复”。公元1141年,兀术率十万金兵再次渡淮南下,金人游骑曾进入无为军城劫掠。公元1161年,金兵十八骑占领无为军城,南宋的不抵抗政策使无为军城墙一点也不起作用。
    无为军城墙名气很大。《水浒传》第四十回,描写宋江为攻打无为军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他先派薛永到无为军探路,让薛永、白胜在无为军城内接应,再让石勇、杜迁扮做乞丐“去城门边左近埋伏,只看火为号,便要下手杀把门军士”。“约莫初更前后,大小船只都到无为江岸边,拣那有芦苇深处一字儿缆定了船只”,二更时分叫小喽罗把装着沙土的布袋和芦柴堆放到城边,“见城上一条竹竿,缚着白号带,风飘起来”,宋江便叫军士把它们堆放到城墙边,以便攀登进城;进了城里,敲开黄文炳家大门,“晁盖、宋江等呐声喊杀将入去。”《水浒传》是施耐庵根据民间传说改写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山东一带,而无为军及城墙成为这个民间传说的故事发生地和背景,说明北宋时期城墙已经成为无为地域的地标和徽号。


通过青石条砌成的城墙基石,依旧可以想见当年的气势。


明代的无为州城墙
    元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4年,归附大明的无为知州夏君祥接受朱元璋的命令,重新修筑无为城墙。据史料记载,明初的无为城墙周长9里36步、高1丈2尺、基宽7尺,城头宽4尺;东以华林河为壕,深1丈、宽5丈5尺;南、北、西挖壕深7尺,宽5丈9尺,引华林河水以灌之。建有6道城门,大东门叫楚泽门,又名朝宗门,清代称朝阳门;小东门叫东津门;南门叫薰风门,又名移风门,清代称得胜门;西门叫大安门;北门叫镇淮门,清代称迎恩门;东北门叫仓埠门。
    无为州虽深居内陆,但因为境内濡须水沟通长江和巢湖及更远的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550年,倭寇冢原井、龟善太郎纠集一万余人侵入瓜州,引起朝野震荡。面对猖獗的倭寇,巡按御史吴百朋筹划抗倭大计,他发现无为州城墙多处崩塌,无险可守,立即奏请朝廷“筑城御寇”。在吴百朋的倡导下,无为城墙加固工程于当年七月初八开工,十月完工。完工后的无为城墙高沟深,森严壁垒。倭寇闻讯后,再也不敢轻易侵犯无为州。另一种说法是吴百朋兴役重修无为城墙,两年才成,由明初夏君祥筑城墙时的“周围九里三十六步”,变为一千四百九十一丈三尺,外垒石三层,并挖宽城壕,使倭寇闻之不敢侵犯。
    无为城墙上有梅花垛,这是一般城墙所没有的。关于梅花垛,还有一个诙谐的传说。据说明永乐二十一年,无为举子邢宽赴京殿试,被擢为状元。在琼林宴上,邢状元偷看年轻貌美的皇后娘娘。皇上朱棣发觉后问:“你在看什么?”一看皇上知道自己偷看皇后,邢宽十分害怕,推脱说:“臣下在看娘娘身后的梅花垛子。”从永乐四年到永乐十八年,朱棣动员了大量的民工,花了数不清的银子,才把北京的皇宫建成。自己虽然住进紫禁城,但还时不时听到臣下的非议。现在听到新科状元的溢美之辞,自然十分高兴,说:“爱卿既然喜欢这梅花垛子,朕赏你八万银两,让无为州的城墙仿造就是了。”
    城墙上的梅花垛子现在已经无存,只能通过故宫城墙的梅花垛子去想像。倒是明代城墙的样子,现在通过仅存的老城墙可以推知。因为濒河临江,地势较矮的城墙一般用石条铺基,石条之间用糯米汁拌石灰粘连砌成;石条上是大青砖或小青砖,也是用糯米汁拌石灰粘连勾砌;石条和青砖内,是夯实的黄土。因为内依高地,由现在城墙里外的落差在五米以上推断,无为城墙加上城墙垛子,估计高约十米左右。
    虽然有城墙和梅花垛子,但无为城的百姓并没有得到保护。崇祯八年,即公元1635年,张献忠与李自成在河南闹起矛盾,自行率部由河南进入现在的安徽,攻破明中都凤阳城,挖了朱皇帝的祖坟,然后进攻庐州府。这时,无为士绅纷纷建议加固城墙,把城上的雉堞(即梅花垛)两个并为一个,修砌马道,以便巡缉。但是当年的正月二十八日,张献忠在攻下巢县、庐江之后,率兵攻破无为城门。无为州知州张化枢“被执,骂贼死”。崇祯辛巳,即公元1641年,几十个骑马的流寇偷袭无为城西门。在流寇快要冲进城门时,守城长卢御捷一手挡住城门,一手抵住流寇的刀,使得城门得以顺利关闭,这一次城墙保护住了无为百姓。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流寇”贺一龙与张献忠会合,在攻陷舒城、六安之后,于五月初八占领无为城。《马世奇入对》介绍:破无为州是因为“流寇”先派人入城作内应,“开城迎贼”。“流寇”进入无为城后抢掠奸淫无数,清《无为州志》记录被害的有名有姓的文人和妇女就有二十多人。



本文来源《芜湖日报》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6: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基、砖基和石条交错砌合,是城墙维修的痕迹。


清代无为州的城墙
    清代,因为长江多次发大水,无为城墙倒塌数百丈。由于这时的城墙又起到防洪、防盗的作用,统治者对城墙的修复十分重视。清《无为州志》保存了一幅无为州《全城图》,对无为城墙作了全面的描绘。由这幅地图可以看出,紧临护城河的城墙十分完整,城门楼、梅花垛清晰可见。
    清代,无为城墙在战争中依然起着一定的作用。1648年,史可法的记室宣城人朱国材假史可法之名,在巢县起事反清,无为州生员沈士简“头巾蓝衫”前往谒见,准备共图义举。正月廿九日夜,由于有无为州乡宦吴光宇和生员沈士简、吴乾生等人做内应,朱国材率军攻破无为城门,打下无为城。清军得知无为州发生反清复明的暴动,二月初一派出人马;二月初五,清军先堵住无为州城的六座城门。清兵部尚书马国柱塘报称:“我兵将至,贼众出城迎敌,当阵杀贼二百余名,夺获成马十五匹,余贼闭城不出。本日午时,大兵齐集,分兵困城……初六日寅时,大兵奋勇,不避矢石,各搭云梯登城,杀贼数百,余皆溃避。”交战中,镇守无为城北门的义军总兵阮斌续被杀。清军占领无为城后,将朱国材吊死,其余2000多人被杀。虽然依托城墙,反清复明的义士依然没有成功。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克无为城。之后,清军及湘军、淮军与太平军在无为城多次交战。1861年,清军攻克安庆后,顺流而下,10月抵达今天的无为县泥汊镇外江,准备进攻太平军驻守的泥汊河营和神塘河营,再沿神塘河北进,攻打无为城。由于进攻不利,曾国荃扒开凤凰颈附近的长江堤坝,水淹太平军,逼得太平军撤退。之后趁太平军内讧攻破城门,杀进无为城。
    清同治、光绪年间,无为城墙陆续葺修,始渐恢复。
    现在的无为城墙
    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无为城墙仍保存完好。1939年春季,当时的县长率民众将无城六个城门楼全部拆除,城墙拆低半截。1940年初秋,日寇占领无为城,为防中国军队攻击,又加高城墙,驻军把守。
    1958年1月后,仅仓埠门至大东门一带因为有民房无法拆除,得以保存,其余墙基改建成环城公路。
    现在,无为一千年前的宋砖城墙,依然坚固不倒。残存约1000多米,墙高约5至6米,依高地而建,城墙上面建满民宅,墙宽难以测量;城墙墙体下方2米为长方形石条砌筑,条石规整,每块长约1.2米,宽40厘米,厚40厘米。石条上由宋砖或明砖层层铺砌3至4米;城墙体上生长着一些苔藓、枸杞等植物,显得墙体充满岁月的沧桑感。
    目前,无城老城区的东门至北门一带的老旧房子正在拆除,无为城墙渐渐露出自己的容颜,无为县各界正就如何修复古城墙进行讨论。有人建议结合旅游业对它进行保护性修复,把黄金塔、米公祠和古城墙打造成无为旅游的“金三角”;有人建议以城墙为背景建设无为民俗一条街,让无为地域文化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有人建议把它修复成无为地域的徽标,让浪迹天涯的无为游子的思乡梦有地方寄托;有人建议把无为城墙的修复纳入“大芜湖”建设的范围,使它成为“大芜湖”江北地区历史的“定海神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6: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用石条补修的城墙豁口,据说是清军用炮炸开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6: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段古城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17: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无城老城区的东门至北门一带的老旧房子正在拆除,无为城墙渐渐露出自己的容颜,无为县各界正就如何修复古城墙进行讨论。有人建议结合旅游业对它进行保护性修复,把黄金塔、米公祠和古城墙打造成无为旅游的“金三角”;有人建议以城墙为背景建设无为民俗一条街,让无为地域文化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有人建议把它修复成无为地域的徽标,让浪迹天涯的无为游子的思乡梦有地方寄托;有人建议把无为城墙的修复纳入“大芜湖”建设的范围,使它成为“大芜湖”江北地区历史的“定海神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21: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最新的图片,比如从高处俯瞰,看上去更有规模一点的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21: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天晨
把米芾的名片用好,是芜湖的米文化融合与壮大。我的头像就是取自米芾秋山诗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1: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淡墨
没有,那位无为同志能看看能不能拍摄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21: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天晨
把米芾的名片用好,是芜湖的米文化融合与壮大。我的头像就是取自米芾秋山诗帖。
淡墨 发表于 2013-6-11 21:48



芜湖的好牌很多,关键没钱开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3: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保护古城墙 留住文化脉
2012-06-27 11:01 来源:大江晚报 
 “无为城的老建筑已经拆得差不多了。一些地标式老建筑的拆除,让许多人感到惋惜。现在,无城东南旧城改造即将开始,古城墙可能被拆除,适时开展‘爱我无城,修我城墙’活动,很有必要。”日前,一位热心市民就保护无为古城墙和本报“党报热线”联系,并提出了对保护利用古城墙、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些见解。
  6月26日下午,记者赴无为县实地探访古城墙,沿东门犁头尖行至粮食局机械厂,这一带属于典型的老城区,巷道狭长,建筑物年代久远,里面居民已经很少,仅剩下一些老年人居住其间。据当地居民介绍,因目前面临旧城改造,一些房屋正在进行拆除。“你一直朝巷道里走,拐几个弯也许就能找到。”记者向当地居民打听古城墙的位置时,几位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均说不出准确位置,只能指出一个大概方位。记者在巷道里穿梭多时,也未发现古城墙。经过几番寻觅,记者终于在附近的一户人家中看到了古城墙的片断。在这里,古城墙已成为庭院院墙的一部分。古城墙底部为石块,上面为青砖,从石块水浸的痕迹和上面的苔藓,记者可以感觉到古城墙厚重的历史。由于已被庭院所阻隔,记者仅看到5米左右的古城墙,当记者问及到哪里能看到更多的古城墙时,该户主人称自己是租房户,也不知道何处还有更完整的古城墙。
  随后,记者绕到另一条巷道里,在老粮食局附近,一位老人指引我们在一处公厕的后面,看到了一截古城墙,该处古城墙高约5米,从建筑的结构来看,石条非常规整,显得十分坚固。老人说,该处属于古城墙的门楼,在他小的时候,城墙内外就已被利用建筑民房,且随着修路,一些古城墙就掩埋在路基地下。当记者问及是旧城改造时这些古城墙如何处置时,老人表示,听说会把古城墙保护起来,但具体规划,他也不清楚。
  据向本报反映情况的市民介绍,无为城始建于隋代,宋代已经颇具规模,《宋史》记载说无城已有城墙和城门,《水浒传》还记载了当年宋江大闹无城军城的故事;明代,无为城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九街十八巷,三井对庙堂”的格局基本形成。保留部分无城古建筑,不仅是保存历史,也可以避免千城一面,为现代化的城市添彩,让人们能够寻找到城市的根基。他还分别从社会文化、城墙现状、建筑材料等角度阐述了保护古城墙遗址的意义,并提出了结合旧城改造,在城墙内外规划建设一条宋街、明街设想,即通过修缮由东门犁头尖到老粮食局仓库约500米的老城墙,在城墙内建设一条宋街,一律采用宋式建筑;在城墙外开出一条约10米的人行通道,在通道外,规划建筑明式建筑的商业步行街。为节约土地,可将明街和宋街联为一体,即在古城墙与一环路之间选取约400米的地段,200米建宋城,200米建明城,与古城墙、东门石拱桥、花林桥及准备建造的广济桥相映衬,鼓励具有无为地方特色的商品,如无为板鸭、襄安酥糖等特色鲜明的老字号商户进驻,以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记者还采访了一位对无为古建筑有所研究的季先生,据他介绍,无为古城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但保护力度不够,目前古城墙现存残墙约1000多米,高度约5—6米,城墙上已建满了民宅。他建议,相关部门应结合旧城改造,将东门到仓埠门的古城墙遗址规划恢复原貌,如在北门复建成北宋时的“迎恩门”,东门复建“朝阳门”,使古城墙遗址、复建的城门连为一体,打造无为最靓丽的历史古文化遗产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3: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建 筑

  无为城建设始于汉末。据清代《无为县志》记载,无城旧城在花家疃。隋代开皇元年,始建城口镇;北宋熙宁三年,即公元978年设军治,军乃营垒,两淮用兵,始筑垣墉。“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出知(管理)无为军时,无城已有一定规模,无城南门九华楼,东门明远楼,西门稻孙楼都是米芾在任时所建,并为其书写了匾额。西门城楼是秋天竣工的,米芾登楼远眺,看见夏收后的农田里又长出一些稻穗,就问老农,老农说:“此稻孙也。”米芾很高兴,为西城门楼题写“稻孙楼”三个字命名。北宋名医章吉老是米芾的好朋友,章吉老去世后,米芾为他题写了著名的“章吉老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和章吉老的墓葬同时出土,出土的地点就在“稻孙楼”的斜对面,护城河边。宋元时期,不仅是军事重镇,政区首府,而且商品经济也十分繁荣,成为安徽茶叶的集散地,《宋史·地理志》把它称之为仅次于临安,与寿春、扬州并称为巨镇。明初改军为州,无城已经有相当的规模。

  《无为州志》中记载:“明初知州夏君祥筑无为城,周围九里三十六步。开六门,东朝阳门(又曰东津门),西大安门,南九华门,北迎恩门,东北仓埠门、小东门。东引华林河为城池(即护城河),上建石拱桥五座。”桥洞石拱上,雕刻有“大明嘉靖年造”字样。明嘉靖三十五年倭寇犯淮扬,远近震惊,巡按御史吴百朋兴役重建无为城墙,两年告成,周长一千四百九十一丈三尺,外垒石三层,并挖宽城壕(护城河),倭寇闻之不敢侵犯。关于无城的古城墙,还有一段传说:明永乐年间,无为籍状元邢宽应琼林宴,看见皇后插金花,邢宽回首一望,此大不恭也。永乐帝问他回头看什么,邢宽说:“看梅花垛城墙。”又说:“臣衣锦还乡,欲把家乡的城墙也能如皇城一样修建梅花垛!”皇帝准请。所以,无为城墙有了别的地方城墙没有的梅花垛。因为有了城墙,元代忽必烈的镇国上将、都元帅刘整率师攻打无为城,久攻不克,气愤而死。清道光年间,长江发大水淹城,城墙倒塌数百丈,残缺失修。到咸丰年间,太平军连克无城,城遭战火,残破更甚。同治至光绪年间,陆续修葺。抗战前,无为城墙保存较好,墙内有宽阔的甬道,墙下城门,成拱形,门有内外二道,木质坚硕,外包铁皮,遍钉铁钉;城门上有城楼,多已倾圮。

  无城古建筑被毁始于太平天国。清朝末年,太平军占领无城后,为修建天王府,拆除无为州州治和江防二府衙(在现中心菜市场、杏花泉小学附近),把大量建筑材料通过水路运往金陵。因为太平军反对尊孔,无城文庙也同时被毁。抗战时,鼓楼毁于日寇的狂轰滥炸。一九三九年春,国民党政府焦土之抗战,陶若存县长奉命拆城墙,仅拆去城门及城楼,墙则拆与甬道平;除原城门处有断缺外,仍可环城而行。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无为以城墙妨碍交通为由,将城墙大部拆除,仅仓埠门至大东门一带尚存,其余墙基改建为环城公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破“四旧”等活动,无城仅有的三座石牌坊拆了,城隍庙和夫子庙拆了。无为文庙的大门——即原无为师范大门——黉门也被拆除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城市改造,临街的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青砖小瓦风火墙建筑被拆了;四合院里的徽式雕花的方格窗棂没有了;大天井、沿木梯上下的九曲回廊中和楼被当废物处理了;一口口青石井台、青石井沿的古井被填埋了……民间流传的“九街十八巷,三井对庙堂”的无城,长江北岸一座建筑博物馆,就这样被拆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3: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作品中的无为

  资治通鉴《魏纪一》记载:“九月,命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洞口,大将军曹仁出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围南郡。吴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裨将军朱桓以濡须督拒曹仁。”《三国志》等史书,也不止一处提到发生在无为的史实。

  《全唐诗》里有一些关于无为的诗。胡曾的《濡须桥》:“徒向濡须欲受降,英雄才略独无双。天心不与金陵便,高步何由得渡江。”孙元晏的《濡须坞》这样说道:“风揭洪涛响若雷,枕波为垒险相隈。莫言有个濡须坞,几度曹公失志回。”到了宋代,有了许多直接描写无为的诗词。北宋诗人林逋有诗咏无城:“掩映军城隔水乡,人烟景物共苍苍。酒家楼阁摇风旆,茶客舟舷簇雨樯。”穆修写过一首《江上送陈翘还无为》的诗:“江上寂寥春雨晴,江边冉冉春潮平。相逢未尽斗酒醉,相送又速孤舟行。篁竹穷锁秋浦郡,烟波渺隔无为城。音尘两地不千里,勿使负君金玉声。”陈翘是什么人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陈翘是无为人,从这首离别诗里可以看出,当时的无城临长江,还无为要坐船。阮阅在《濡须寺》的诗中写道:“筇杖芒鞋上小篷,半篙春水饱帆风。两关三寺山无数,藏在蒙蒙烟雨中。”

  无为籍本土诗人关于无为的描写就更多。王之道有《游毛公洞六首》,其一是:“徘徊银穴送斜晖,散遣长须上翠微。青鸟似知予意确,故传仙语傍人飞。”杨杰咏无为城南门九华楼:“此楼此景他州无,山川形势吞三吴。”《全宋词》还收录了许多关于无为的词,其中杨元亨的《沁园春·无为灯夕上陆史君》反映了无为当时的风貌:“一棹横江,问讯盟鸥,太守谓谁。道皇华使者,光风洒落。元宵三五,乐与民俱。宝金鞯,玉梅钗燕,斗鸭阑干花影嬉。人迎笑,似玉京春浅,长是灯时。风流不减人知。算岳牧词人谁似之。把南楼风月,渚宫丘壑,竹西歌舞,行乐濡须。万斛金莲,满城开遍,朵朵留迎学士归。明年宴,看柑传天上,月在云西。”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两部描写到发生在无为的事。一是《三国演义》。不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坞的激战,只说《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被骗回东吴的孙夫人听说刘备军队在虢亭战败,讹传刘备死于军中,孙夫人“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有诗赞叹:“先主兵败白帝城,夫人闻难独捐生。至今江畔遗碑在,犹着千秋烈女名。”后人其殉难的地方建枭姬祠,这枭姬祠就在无为县的二坝镇境内,枭姬祠的大门上还有一副对联:“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西归蜀道难。”二是《水浒传》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中就详细描写过宋代的无为县城。宋江为了报复在江洲举报他题反诗的黄文炳,带人赶到无为,利用夜色,做出如下安排;“宋江道:却用侯家兄弟引着薛永并白胜,先去无为军城中藏了。来日三更二点为期,只听门外放起带铃鹁鸪,便是上城去处。再又教白胜上城策应。先插一条白绢号带,近黄文炳家,便是上城去处。再又叫石勇、杜迁扮做丐者,去城门边左近埋伏,只看火起为号,便下手杀把门军士。李俊、张顺只在江面上往来巡绰,等候策应。”

  明代哲学家吴廷翰的《观鸭说》,是他辞官后在无城东门居住时写的散文,该从观察鸭子的生长发育说起,说明要使万物正常地生长,就要顺应它们各自的特性,“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因而指出,对沦丧中的人民,要用儒家的道德来教化,及其教成化行,虽械之使为恶,也不可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5 18:13 , Processed in 0.070528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