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5 22: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1 11:39 编辑
阮弼门
在芜湖明代所建的东西南北四座正门中,东门叫宣春门、南门叫长虹门、北门叫来凤门,唯有西门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叫弼赋门。以“弼赋”冠名城门,是为了表彰一个名叫阮弼的徽州商人。
说阮弼,就得先从浆染业说起。芜湖的浆染业曾经辉煌一时,至明代达到鼎盛。翦伯赞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中说:“当时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城市,除去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等三地区,而其中以江南地区最为繁荣。在这里,已经形成五大手工业的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多次提到芜湖的浆染业,并配有二幅浆染机插图。“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就是他首次提出的。在该书中,宋应星还提到一家“芜湖巨店”,这就是阮弼开于西城门口的浆染作坊。
阮弼,字良臣,号长公,明嘉靖、万历年间徽州府歙县岩镇人。他出生于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祖上曾拥有良田几百亩,到他父亲时开始家道中落,阮弼念了几年书后因生计窘迫无奈辍学。后经同乡劝说于嘉靖元年(1522年)来到芜湖,在同乡的帮助下,他从投资较小的色纸染坊开始做起。当时芜湖的印染业开始兴盛,许多店家已经颇具规模。由于所染的纸“艳丽夺人,经年恒鲜”,不数年,阮弼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从此名声大振。有此家底和声誉,阮弼便尝试向浆染业全面进军,由于他浆染出来的布帛色泽鲜艳,质量上乘,阮氏浆染很快蜚声大江南北。此时阮弼的浆染局已经发展成为芜湖乃至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家浆染作坊,以致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作“芜湖巨店”。就这样,阮弼一跃成当时的“芜湖首富”。据时任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在《太函集》中记载,芜湖“独以榷赋最天下”,而阮弼所上交的榷赋又占去其中大半,财力之雄厚可见一斑。随着资本的不断增加,阮弼又陆续兼并了芜湖的一些小染坊,并在皖南各地广设分店,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最终成为江南浆染业的霸主。与其他染坊相比,阮弼所制作的色纸和染布都具有绝对的垄断性优势。自阮弼之后,芜湖的印染业保持了三百余年的兴旺时期。
相关资料
芜湖古城有四座正门,四座便门:
宣春右转能仁寺——能仁寺是城中佛寺,紧邻东门。
长虹跨河行千里——长虹门是南门,出南门过青弋江上的浮桥,就可往南陵、泾县,千里无碍。
弼赋长江通大海——弼赋门是西门,货物从长江进出,西门收税。
来凤吹箫吟太平——芜湖曾属太平府,太平府在芜湖北面的当涂。
上水龙王来进宝——老城厢的生活用水由上水门进。
下水龙王进宝舟——龙王来去都很风光。
金马玉堂大学士——金马门内是夫子庙,是芜湖最高学府,“奉旨”文武百官至此下马。
迎秀登科点翰林——童生不能从金马门进城听课,须从迎秀门进。
曾经的弼赋门早已不存,留下的只有一个地名。
当年的奢华早已烟消云散,唯有这斑驳的老屋还在痴痴地等待着故人的归来。
如今的西内街只有北半边还大体保持旧貌,虽游离于现代生活的边缘,但老街依稀在人们的记忆里不曾淡去……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