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是常州以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快经济现代化的一年。
——题记
发展是硬道理,目标是现代化。
尽管全年数据尚未出炉,但我市经济走势稳步回升的脉络已清晰可见。全年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指标,都将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在即。
更可贵的是,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宏观形势带来的倒逼机制,化挑战为机遇,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年在保持一定增速的基础上,抓住“生产力变革”这个牛鼻子,追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产业层次:战略性提升
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加快建设、武进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区首期开工、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即将挂牌……今年以来,瞄准与先进地区间的产业落差,我市高起点规划、快节奏推进一批事关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平台和园区建设,智能装备制造、先进碳材料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现代农机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培育壮大。
依托“创新驱动加速年”活动,全市深入实施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工业企业千企升级五年计划等,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行业抗风险能力。其中,位于武进高新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今年营业收入预计分别同比增242%和49%。位于常州高新区的明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投入1580万元用于技改和清洁生产,产能提高80%、水汽电各项指标节约30%,一举成为江浙沪地区最大的绞纱染色生产企业。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实现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质态的全面提升。今年以来,我市还以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花博会筹备等为契机,重点打造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建好创意产业基地、津通园区、运河五号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3%以上。
体制机制:愈加科学化
面临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今年以来,我市千方百计扶强企业,切实做强实体经济。市委、市政府通过开展多场银企对接和“常州名优产品万里行”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投资、拓展市场。1-10月,全市新开工项目2920个,同比增长38%。
现代化建设,企业是中坚力量。今年以来,我市瞄准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推进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各辖市区也积极开展银地共建、效能提升等活动,有力支持了一批优质企业快发展,一批前景好、有困难的企业度难关,有力增强了广大企业的发展信心。统计数字显示,1-10月全市企业购买设备增值税抵扣31亿元,列全省第四,占全省的9.2%。
围绕市场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我市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体系。同时,加快研究制定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促进、落后产能退出、节能减排强制等机制,制定完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其中,常州科教城加大力度,针对“襁褓期”的科研成果提供引导性投资,保护知识产权并提供股权激励,目标就是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家。
对外开放:跃升新格局
常州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要做大经济总量、做优发展质态、做强城市能级,必须抢抓新一轮世界产业调整和转移机遇,加速经济国际化进程。
围绕建设国家对外开放示范区的目标,我市今年加大“以外引外”、“以民引外”和产业链招商力度,引进了博世、利优比、中微光电子等一批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实现了引资、引技、引智的有机结合。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着力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商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原材料进口。其中,武进区今年预计进出口总额达90亿美元,增幅超过13%,在苏南地区一枝独秀。
继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市重点支持瑞声科技、天合光能等有一定规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兼并重组、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提高资源配置和跨国经营能力。同时,加快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进一步营造国际化的居住和商务环境,推动上海张江(常州)科技产业园等专业特色园区发展。 记者 马浩剑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