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715|回复: 4

五年后 沈阳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 09: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五年后的沈阳

  1月11日,一本68页的小册子发到了每一位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的手中,《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如同一幅画卷,舒展未来五年沈阳的每一处脉动。

  五年后,沈阳会变成什么模样?作为一名市民,城市的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实质性的改变?本报记者从城市发展目标、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等诸多方面,邀请权威专家为您详尽解读。

  《纲要》:“十二五”时期沈阳发展的三大目标,就是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进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国家中心城市什么样?五年之后,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沈阳将与现在有哪些不同

  市发改委主任彭林介绍,国家中心城市有其特定内涵,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因此,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
第一,国家中心城市要有足够高的、能对全国产生影响的经济、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的能量实力,即城市的“能级”高、综合竞争实力强;
第二,要辐射至足够广阔的空间,即中心城市要对腹地具有引领、辐射、组织和服务能力,具有相应的产业结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

  彭林介绍,目前,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沈阳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更加注重培育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提升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集聚、辐射能力,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的金融物流中心、交流信息枢纽、科教文化强市,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为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沈阳未来五年各项经济指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3.4:50.5:4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为6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以上。      本报记者 刘妮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9: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态宜居之都参考指标(2015年)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12%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下

  城镇化率:78%

  人均预期寿命

  79岁以上

  婴儿死亡率:6.2%。

  孕产妇死亡率:12人以下/10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9%以上

  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34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以上

  全市森林覆盖率:33%以上

  大气优良天数:335天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9: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9: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沈阳社会科学院

  建设生态宜居之都是沈阳“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三大奋斗目标之一。这一奋斗目标的设定将会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推动沈阳加快振兴的极大热情和无限的创造力,将会进一步提升沈阳的综合竞争力,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沈阳城市的新形象。

  打造生态宜居之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沈阳生态建设已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02年起,通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特别是拆除4000多根烟囱,使沈阳走出了世界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名单,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第二阶段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快水系建设,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称号,并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第三阶段,从2007年起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第四阶段,自2009年4月起,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这些都为打造生态宜居之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生态宜居之都已得到了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随着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建设人类美好的绿色家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实际上,在工业革命中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就已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概念。在中国,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推进,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于是,生态城市正成为中国期待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打造生态宜居之都是提高城市竞争实力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将环境竞争力作为比较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因此,可以说,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实力,而环境竞争力在其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已将目光转向了人居环境的优化。而且人居环境既是重要的生活环境,更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人居环境的竞争,哪个城市环境好,哪个城市就能吸引大量的人才,吸引大量的投资。人居环境优化已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人、财、物的主要手段之一。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打造生态宜居之都正当其时。“十一五”期间,沈阳市经济发展保持了强劲的走势。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实现5013亿元,经济总量由副省级城市的第十位提升到第七位,沈阳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沈阳经济和社会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此时沈阳提出“打造生态宜居之都”,可谓正当其时。

  倾力打造生态宜居之都

  创建生态宜居之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立足当前,持之以恒,当前应着重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打造生态宜居之都必须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要素的集合,主要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要打造生态宜居之都必须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用生态理念、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城市,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因此,一方面各级领导和决策者要有更强的生态意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城市市民的生态道德,树立强烈的生态责任感。

  构建生态宜居之都评价标准体系,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建设更加适宜的居住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建设的良性发展,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划与科学的管理。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规划、有效实施。反对形式主义、拿来主义、避免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维护绿线,保护绿色,多留精品,少留遗憾。为此,一是要参照国家《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建立“生态宜居之都”评价标准,通过指标具体化和量化,反映城市的质量状态,使城市宜居性可评估。二是要认真编制城市的绿化、排水、公交、供水、燃气、环卫设施、学校、商场、游园等的专业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大城市基础建设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管网化的配套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合理的城市开发体系。按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垃圾、污水治理等问题。三是要以人为本,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应以“宜人”的社会生态原则为核心,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建立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机制和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

  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市场机制,通过进一步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打造生态宜居之都。一是要按照节能减排、循环低碳的要求,推进工业生产方式转变,这主要包括:大力推行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深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环保制造业和资源再生产业。二是深化生态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主要包括:进一步推动农业的清洁生产,削减有毒、有害物质的投入量;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继续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扩大家庭生态农业模式的覆盖面,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力度,推进农业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积极开发和拓展农业生态旅游,做好观光游览、生活体验、农产品交易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要加强循环型服务业建设,这主要包括:加强循环型旅游业建设、加强循环型商服业建设。四是要加强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这主要包括:继续推进城市中水回用系统建设、深入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发挥法制保障作用。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操作性强、责权细化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应比国家或省级的法律法规更为严格,率先在全国形成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地方法律体系。二是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对原有的地方法规及时进行修订,进一步细化关于企业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三是要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立法、环境决策的固定渠道和形式,建立反馈机制,调动公众参与环境立法的积极性。四是要环境执法不打折扣。环境执法中杜绝“走人情、拉关系”等现象,通过严格执法使企业认识到被惩处的成本远远大于预防的成本,促进企业形成环境建设的自觉性。

  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要通过行政措施和市场机制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特别是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排污权市场和优先采购等手段,调整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关系,促进现有企业开发新能源、利用新材料、不断提升生产工艺和使用先进设备,同时吸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循环低碳的企业在沈阳落户,调动起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绿色产品设计等环境友好型经营和参与打造生态宜居之都的积极性。

  促进全社会的全方位的参与。应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载体,特别是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从而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参与的良好局面:政府部门在城市建设上要强化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节能意识,认真实施“环保一票否决权”制度;企业应以“节能减排”为首要目标,发展循环经济;社会公众要将生态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参与打造生态宜居之都的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9: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沈阳五年后更上一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27 15:16 , Processed in 0.03404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