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晚报6月27日讯(记者谭平华 通讯员王二平)近日,通过评审的《武广新城景观风貌和空间规划》(下简称《规划》)所描述的未来武广新城,或许和市民心中的未来理想城市相差无几:它依托现有的生态原貌,利用高铁优势,从“构建整体生态系统、打造服务产业中心、营造宜居之城、营建居住出行体系、彰显特色城市性格”方面入手,描绘一个真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未来理想新城,它将成为株洲步入特大城市行列后城市发展潮流的领衔者和示范。
居住区效果图。新城的社区首创“邻里经济中心”,居民不用再担心被底商所扰(资料图片)
【规划目标】
打造城市商务中心和教育中心
株洲武广新城以高铁站为核心,武广高铁穿城而过,东接快速环道、湘水湾,北望神农城、湖南工业大学、栗雨休闲谷,西邻京珠高速公路,南抵湘江新城,地理交通及区位优势突出,是株洲城市南北向发展、承上启下、西拓湘潭极为关键的区域,是株洲市未来的副中心,也是两型社会示范的重要区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机遇。
本次规划由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株洲市规划设计院共同完成,以生态廊道为构成骨架,串联整个片区。具体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两带、两心、四片”。
“两带”即城市商业商务带、城市休闲带; “两心”指城市商务中心和城市教育中心(株洲建宁国际实验学校);“四片”指规划布置的四个居住组团,围绕于“两心、两带”,形成统一整体。
【建设进度】
2015年初具规模,2018年基本建成
《规划》指出,武广新城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开发模式,将分四期进行建设,协调发展、滚动开发。
目前,武广新城各项项目进展顺利:株洲建宁国际实验学校高中部主体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今年9月份将迎来首批新生,株洲神农千金食品药品物流园项目已开工建设;武广联络线已建成通车,湘芸中路已全线贯通,博古山路、栗雨南路、西环线辅道等3条道路已陆续开工建设,年内还将全面启动和铺开炎帝大道以北剩余7条主干道的建设……整个武广新城预计明年拉通主干道骨架、2015年初具规模、2018年基本建成。
【生态之城】
出行500米见公园
300米可见绿地
《规划》提出整合现有山体、坑塘水系,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其中公园绿地根据节点范围分为1个城市级、4个区域级、40个社区级和邻里级。规划城市绿地率24.71%(不含附属绿地);人均公园绿地14.8平方米。居民出行最远2000米见水体、500米见公园、300米可见各种绿地,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5%。
以水为脉络,生态廊道分为主廊道和次廊道。主廊道是串联现状水系、坑塘等形成的,廊道宽控制为50-80米,景观河面宽控制为8-15米,结合水面设置亲水平台、临水休闲节点等,使之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廊道内自行车道和步道分侧设置,控制宽度分别为5米和3米,市民可通过廊道方便地到达各个居住组团。
次廊道主要设置于地块内,廊道宽度控制为20-50米,为地表水汇集地带,其间汇水涵道宽度控制为2-10米,具有生态、市政(雨水)功能,主要起到场地自然雨水收集、滞留及排放作用。廊道内自行车道和步道分侧设置,控制宽度分别为2.5米和2米。在廊道上,有星湖、月湖、飞鹭滩、雅河谷、炎秀谷等景点。
景观等非饮用水
主要来自雨水以及再生水
为保护自然山体,规划要求在地块开发时应保留绝对标高90米以上的部位,同时应保证其完整性和连续性,现存的山体可作为地块开发的绿地指标平衡;对地块内现存的面积大于2500平方米的自然水体,在开发时不得侵占。
武广新城体现低碳城市特点,依托主要生态廊道,实现再生水回收、净化及再利用,为宜居城市提供绿色环保技术支持。武广新城范围内的景观等非饮用水,主要来自雨水以及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的水。再生水回用技术即将排放的生活污水收回——利用人工土地处理系统将污水进行处理——输入湿地系统进行再净化——收集净化后,用于冲厕、洗车、清洁道路、绿化景观等非饮用水用。此外,辖区建筑等都要体现节能特点。
【宜居之城】
最多可容纳8.5万人
各交通工具间实现零换乘
《规划》以保障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自然的服务为依据,对生态容量进行了测算,得出在自然环境最优情况下,武广新城最多可容纳8.5万人的结果。
新城内,各种配套设施预先设计。全城各种交通便捷,规划一个长途汽车站、公交始末站,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互相之间增加绿化隔离带,各交通工具间实现零换乘,全城普及慢行交通。
而城市家具也必须有统一的设计,包括设置的位置、色彩、形式,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与周边环境协调。同时充分考虑株洲当地文化,突出体现株洲地方文化特色和环境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