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6 15: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俺仔 于 2012-5-26 15:48 编辑
查徐乃昌总纂的民国版《南陵县志》相关词条。徐乃昌曾经主持编纂《安徽通史》,对皖省,尤其作为南陵人,对南陵历史应该很熟透,所以权威性毋容怀疑。
1.五松山
雍正县志指为铜陵之五松铜官,误。查旧府志,铜井西五里有古精舍,今访之土人,五松即繁之五峰。李白诗云:“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则五松乃谪仙所名。其下为精舍,杯渡、朗公遗迹尚存,今为隐静寺。东数里为铜山,即旧铜官冶,山腰有井,前郡守有扁(匾)曰“涌珠”。太白《新酒坊》诗:“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坊距山十数里,彼此符合。繁邑向隶南陵,是五松属繁,非铜之五松也。按《舆地纪胜》云:在县铜坑五六里,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闻说金陵龙虎盘,还同谢脁望长安。千峰夹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
2.龙堂精舍
在五松山。李白《与常赞府游五松山》诗有:“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之句。旧注云:铜井西五里有古精舍,即今隐静寺。
3.新酒坊
李白寓饮处。白凿井尚存,按其地当在铜官山。《醉后绝句》云:“我爱铜官山,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注:唐宣州南陵县,铜官隶其地。
北宋诗人郭祥正有一首《忆五松山》,诗中说:“江南富山水,忽忆五松山。梁僧种松夺造物,至今千丈凌云间。”所谓“梁僧种松夺造物”,说五松山上的松树是梁代的僧人所种。经查,诗人所说的梁,应指南朝时期的梁朝。此时关于五松山多了僧人,并且说松树为梁朝僧人所栽植。
道光版《繁昌县志》关于隐静寺资料显示:
《嘉靖宁国府志》卷四〈次舍纪·南陵县·隐静寺〉:“隐静寺,县西三十里。”下注有唐·张佑(应为张祜,注)及李白诗摘句(隐静山盛唐时属南陵)。
其后在清《乾隆太平府志》卷三〈地里志·山川·繁昌县〉中,对该山的记载颇详:“隐静山,在邑东南三十里铜官乡,高二百八十丈。旧传杯渡禅师栖隐地。”《乾隆太平府志》卷十四〈古迹志·寺观附·繁昌县〉也记载有:“隐静寺,在县东南三十里隐静山,一名五峰寺。刘宋(420-479年)杯渡禅师建,旧额‘江东第二禅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改普慧禅寺。”
因此,隐静寺与杯渡,也就是僧人脱不了干系。隐静山又名五峰山,五峰山与五松山是否很近呢?更为重要的线索是,隐静山“在邑东南三十里铜官乡”,铜官乡?与铜官山又是何关系?假如,杯渡也是梁朝的呢?
宋人杨杰《隐静寺》五言律则写道:
五岭碧崔嵬,云深隔世尘。
寺从梁氏建,僧自梵天来。
锡井三泉迸,松门十里开。
如今渡江者,见说不浮杯。
这首诗很具体地介绍了隐静寺之由来,而“寺从梁氏建,僧自梵天来”一句,同宋代郭祥正的诗句能够验证。而北宋和李白是相距不远的。
故而,徐乃昌在《南陵县志》里面认定五松山,即五峰山,也就是隐静山,绝不是空穴来风。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原先的隐静山就属于铜官乡,并梳理出铜官乡和铜官山的关系,则徐氏乃昌所言非虚也——即消失几百年的五松山,为繁昌之隐静山,亦即今日五华山也。
再查道光版《繁昌县志》,其卷一舆地志有记载说:
铜山在县东三十五里铜官乡陶(疑为桃之误,柳拂桥注)冲铺。山有仙人洞,洞旁有涌珠泉。李太白诗“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是也。山下为铜山寺。
在铜山寺条,也记载:
一在县东三十里铜山上,一在县东南三十里桃冲铺铜山下,寺有石塔,涌珠泉有记。今废。
其水塔条又记载:在桃冲铺下铜山寺。山有仙人洞,洞旁有水塔,塔下出泉,名涌珠泉。李太白诗云“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即此水塔处。今废。
这些皆与《南陵县志》记载完全吻合。原来古人早就认定,只是我们平日里读书一目十行,没有在意罢了。不仅如此,过去太平府的胡永顺《铜山寺涌珠泉记》更有详细文字说:
铜山寺在繁昌之桃冲铺,去大路不半舍,虽郡乘可考,而昔贤游览未经,题咏不及,故不甚著。余司李姑孰于今五年,往来皖城秋浦,盖如辘轳,曾不知此中有精舍也。辛酉仲夏,驻此阅宿,颇岑寂,问亭长远近奇迹,具以此对。余欣然命驾,至则山势迂回,松荫满路,树多好鸟,径有名花,金面瞿昙,庄严趺坐,最后有泉一泓,脉从地沸,历历如明珠,石蟹鱼虾,如钱如粒,秀草珍瑰相绮错,信福地也,因创名其泉曰涌珠。盖类此泉者凡三见,在浦口名珠,志扬亦志别也。僧一庵,面如满月,与余周旋谈论,似深于禅者,请余记其事,余走笔付之。
胡永顺文字明确记载了古精舍和涌珠泉的方位,进一步验证了徐乃昌的五松即五峰说。
再根据徐乃昌的文字,我们在隐静山附近能否找到如“东数里为铜山,即旧铜官冶,山腰有井,前郡守有扁(匾)曰”涌珠“之所在呢?能否找到太白《新酒坊》诗所形容的”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之所在呢?为此我们不妨去实地查看:
三山区峨桥镇(原属繁昌县)境内的铜山寺,后依浮山,前伴漳河,在铜山脚下,建于唐朝初年。寺旁有涌珠泉、白果树、仙人洞三处自然景观。涌珠泉发现于唐初,山泉与众不同,长年不息,井底冒泡如游龙吐珠,故而得名。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泉旁罗汉石刻有乾隆皇帝御笔“涌珠泉”。银杏树,俗称白果树,它躯干参天,需数人合围,高数十米,至今已过千年,仍春华秋实。仙人洞洞内如仙境,传说是古代陈仙翁炼金丹之所,故而得名。深约数十米,洞内观之,悠远而曲折。
而在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诗〉陈泰《登隐静山绝顶》五言律一首写有:
极目看无际,披襟兴自赊。
村烟连远岫,江水隔晴霞。
万木低如荠,群峰簇似花。
攀藤下危石,一径白云斜。
与李白笔下的五松山景致何其相似。
综上,铜陵无五松山,道光版《繁昌县志》记载在繁昌之隐静山中,民国版《南陵县志》记载与之一致,是五松即五峰,与诗人笔下景致互相验印证。而经过实地勘察,隐静山周遭风物景致均能与李白诗歌和过去县志记载一一对应。据此我们可认定,让诗人李白魂牵梦萦的五松山,原来就在繁昌隐静山。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