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3-20 10: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ce24_cy 于 2025-3-20 10:36 编辑
有时候我都怀疑,共享电动车这个模式是不是有毒?
人太少的地方,投放不挣钱
人太多的地方,投放了管理成本大、容易乱摆乱放,当然GPS围栏可以减少一些,但实例看来,整体上还是乱和挤
所以更合适在大学城、旅游区、风景区这些地方投放,
一是这些地方人流很集中,比如大学城,学生很集中,行为模式也很集中,中午晚上同时出门找吃的
旅游区风景区也是,有明显的波动性,节假日高峰,平时人少
二是这些场景下的人基本不带车,对共享电动车需求大
回到老城区,尤其三四五线城市,人手一台电驴,这个市场并没有想象的大
说白了,共享电驴、共享自行车是对公共交通的一种补充,而不是主力;而且是短途公共交通的补充。
面对公共交通长时间的供需不平衡的地区,且短途交通需求为主的地区,是投放是值得的
面对公共交通本就相对普及,仅在短时间内供需不平衡的地区,尤其是短途交通占比不高的地方,投放尤其是大规模投放则很有可能弊大于利
很多县城、四五线城市投放,城区范围小,所以相对合适
但这些地区,往往有与民争利的味道,本来财政就很弱,不比大城市,补贴得起公共交通系统
小地区,如果不投放这些共享电驴、共享电动车,则**需要更多的投入公共交通,更是捉襟见肘
比如开行公共汽车、穿梭巴士等,尤其乡镇地区,近期不少地方公交公司欠薪停运,不是少见的新闻
投放了共享电驴、共享电动车,一方面可以缓解这些地方的公共交通压力,减少补贴
一方面方便税收,毕竟从这些共享公司里面收取税费成本更低、更直接
再一方面也算某种意义上的招商引商政绩
但资金流向却快速的被这些共享公司抽离,抽离县城、四五线城市这个本来就水不多的经济循环
也就是说本来应该在县城、四五线城市这个经济循环里面多流转几次的水分,还没流转几次,就被共享平台公司、县城税费抽离
文字能力有限,说得比较混乱,欢迎怒怼怒喷哈,但喷粪就不对了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