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2-18 22:23: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类似的说法三个月以来讲了多少次,我已经记不清了。 反正从高规格会议到普通吹风会,基本是一以贯之的说法。 因为,托底经济的需求比较紧迫。 所以财政作为配合,早早地下达了第一批专项债额度1.46万亿。 第二批大概2.2万亿的额度,预计会在3月两会后下发。 所谓专项债,就是专门用于某个特定项目的地方债券。而这些项目,绝大部分就是基础设施类项目,比如水利工程、地下管网、城际轨道等等。 和专项债相对的,是一般债,主要用于一般性的日常支出。这几年上面收紧了一般债,所以我们通常重点观察专项债。 在“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基调下,1月份地方专项债的发行实现了“开门红”: 发行规模达到了4844亿元,相比去年1月份,增幅很大。 但是,尽管发行规模大幅增加,也仅仅是完成了那1.46万亿额度的三分之一。 你想想看,1月都过完了,才发出去三分之一,项目真正开工、形成实物工作量又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有的甚至会因为土地等前置条件而长期开不了工),那剩下额度的开工高峰可能就要到下半年了…… 所以,“进度还是太慢了”。 全国两会之后还有2.2万亿的额度等待下发,再加上去年“超收歉支”结余的那笔钱,资金很多,却发不下去! 什么原因? 项目储备太少了。 钱是有,可项目没了。 因为专项债都是和具体项目绑定的,这笔钱不是想申请就能申请的。地方上报的项目都要经过发改委和财政部的共同审核,通过之后才能发行专项债。 项目是否足够优质,未来的收益是否能够覆盖利息成本,都要考虑。并不是随便扯个项目就能报的。 尽管最近审核通过率明显提高,仍然是不够。 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监管层在催促各地补充申报一批项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期监管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地方在前期报送专项债项目资金需求的基础上,补充报送一批专项债项目。这批项目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中需标识为“2022年专项债券补充申报项目”。城市管网建设、水利等领域为补报重点。 上面提到,补报项目以城市管网建设、水利等领域为重点。这是给基建圈定的一个方向。 目前各地的进展怎么样?力度有多大? 年前各省召开的两会上,都已经明确定调。几乎所有省市都把稳增长作为2022年的重点工作之首,而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就在基建。 在披露固定投资增速目标的19个省中,有16个省的固投目标高于7%,最低的也有6%,超过2021年实际增速。 要知道,在房地产投资下行的背景下,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扩大基建投资的决心。 截至2月9日,共有10个省/直辖市/都市圈公布了2022年重大项目清单,分别是山东、北京、四川、河北、江苏、上海、广东、浙江、陕西和成渝经济圈,重大项目数量合计达到5881个,总投资额超过了15万亿!其中2022年的年度计划投资额就超过4万亿元。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产业类的项目,而不是依托专项债的基建项目——投资额很大,但并不占用专项债的额度。 所以高层仍然催着各地上报专项债项目。 这样一叠加,就意味着—— 2022年,必将是由投资驱动的一年。 其实最近国家层面出台的“顶层指导”有点多,均指明了几个发力方向,以免大家乱撞。 比如近日国办公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到 2025年,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加快补齐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短板弱项,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比如《“十四五”规划纲要》详细列出了102项重大工程项目。除了产业、科技和民生类之外,属于基础设施类的重大项目有55个。 日前交通部、铁路局、民航局、邮政局、国铁集团还联合印发《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交通部明确表示,2022年要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及重大工程。 还有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要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 可以看到,这次基建相比2009年那次,门类和内涵都要丰富得多。希望能行,不要像复兴大街那样令人失望 |
|